天天看点

古代元旦才是新年,春节只是立春,是什么时候更改的?

作者:陈词a

自古以来,中国人过年的传统源远流长,滚滚铺陈数千年。我们现在所过的"春节",可谓是沉浮在岁月长河中的恒久节日。但是您可曾想过,这个被赋予了丰富内涵的"春节",其起源竟与"立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又是在何时、经历了哪些曲折变迁,才最终沉淀为今日这般模样呢?让我们一探这扑朔迷离的节日渊源,去追踪那些隐藏在历史烟云中的蛛丝马迹,窥见传统节日背后动人的前世今生。

古代元旦才是新年,春节只是立春,是什么时候更改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岁首之变

提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岁首"之变,不得不从最早的夏朝说起。那时的先民,依循着日月运行轨迹,将一周期内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的朔日,就是"正月朔日",被称为"岁首",亦即一年之伊始。

此后几百年间,岁首迎来了第一次大的变革。商王朝取而代之,推崇"归岁同春"的思想,将十二月定为正月,岁首也随之改在十二月朔。周人亦效法商制,将正月定于十一月,但周末年间,由于各诸侯国力渐盛,历法纷纭,岁首日期开始出现分歧。

进入战国时代,七雄混战,历法更加错综复杂。当时流行的有夏历、商历、周历、鲁历等,各追随一途,其间的正月初一可谓是"家家有异、路路不同"。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才使用统一的颜钺历,将正月定于十月朔日,这一年的开端也由此暂时稳定下来。

古代元旦才是新年,春节只是立春,是什么时候更改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正月的时令随朝代而变,但其确立的初衷无一不是希冀岁首之期能契合自然节气、与万物生长相协调。譬如秦朝十月正月,正当重阳时节,正是一年间阳气将尽阴气渐长之交替时刻,人与自然界万物生命力此消彼长、旧与新呼应往返的至妙时机。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节日时令的择定,并非武断主观,而是努力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来把握节奏,以期万物生生不息、循环更迭。

汉唐时期历法更迭

秦汉之交,岁首之变掀开了新的一页。建安七子之一刘邦,虽是个出身卑微的布衣之人,但他统一天下后并未"改正朔",仍然延续了秦制,定十月为正月。这或许是深怕大规模更张引发社会动荡,毕竟朝代才刚刚建立根基。

及至汉武帝时期,一代天文学大师唐都、落下闳、邓平携手重制历法,创建了《太初历》。这部历书重新将正月确定于孟春之月,即阳历的一月,与夏朝古制相同,止住了百年之迷途。武帝下旨实行新历,民间接受良好,数百年间并无更张。

然而历史总是波澜起伏,北魏孝文帝时期,道家徒弟对正月有异议,认为应与"元气初复"相吻合,遂将正月更改为十一月。幸而这一做法未久便被权威学者批评为"伤理阻长、乱礼乱统",最终被隋文帝所废止。

隋朝重掌中原,统一中华,遂进行改革,修订历法。经过相关权威群体反复讨论,最终确立以一月为正月,与汉武帝定制基本一致。从此岁首之期,几乎延续至今。

古代元旦才是新年,春节只是立春,是什么时候更改的?

到了唐朝,历法大家一宗昆重新校勘出版《开元历》,纳入阴阳佛老诸家学说,进一步完善历法体系。奠定了未来几百年的基础。几经更迭,终于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过的"新年",稳稳地确立下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汉唐两代帝王均秉持着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尽量保持正月定于阳春时节,顺应万物生长之序。可以说,这种儒家传统理念,注定了新年所寄托的诸多文化内涵。

宋元明清岁序渐定

历经汉唐数朝演变,正月一事终于初步稳固下来。进入宋代,历法已臻相当成熟,难有大的更张。宋真宗时期,著名理学家邵博文上疏建言,"正月之制,前代纷歧,当遵行汉制,立一月为正,永无更改"。宋理宗颁旨从之,正式确定正月即一月,永不更易。从此,正月稳扎在阳历新年的位置上,成为必然。

元代蒙古人虽是胡人,但在中原文化熏陶下,亦循礼不苟,没有对正月制度作更张。至明代,朱元璋视正月为吉日,赐雅号"元月"。这一雅名自此沿袭数百年,至今仍然使用,更增添了正月的庄重肃穆之气。

清代虽为满洲人统治,但对正月一事并未作更改,而是将其纳入编年体例,称之为"正月朔旦"。清中叶,雍正帝御制《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从礼仪、习俗等各方面对正月做了系统规范,可谓将正月定型于制度层面。

古代元旦才是新年,春节只是立春,是什么时候更改的?

民间风俗在这一阶段同样渐趋成熟。喜庆团圆是正月最重要的主题,而年味儿又是其中的精髓所在。爆竹、年畘、年画等习俗蔚然成风,更有剪窗花、贴门神、挂灯笼等习俗应运而生。从宫中到民间,从礼仪到风俗,一系列节俗形成了有机的完整体系,正月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漫长历史进程中,岁岁年年,国人皆以浓浓的节日热情,继往开来,将正月妆点得喜气洋洋、意义非凡。可以说,我们今日所过的"正月节",已然与民族记忆深深融汇,亘古不朽。

清末民初新老年节交替

纵观历史长河,正月节日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其地位至清末依然无可撼动。但是,随着中西文化交汇的步伐加快,新式年节逐渐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扎根。

最早提出改革历法的,要数晚清学者严复。他认为中西历法各有利弊,应采阴阳合历之法,既承袭传统阴历,又吸收公历科学之理,使二者互补共济。在他看来,这无疑是革新旧制的良机。

不过,严复的建议并未被清朝政府采纳。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后,其理念才终于得以实现。1912年,临时政府通过《公历纪年条例》,采用新历法,将元旦定为新年节日。与此同时,阴历正月则被正式命名为"春节"。

古代元旦才是新年,春节只是立春,是什么时候更改的?

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年节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公元纪年、阳历节日的确立,意味着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获得了合法地位。而与此对应,原本作为"年节"的阴历正月则退居"春节"的位置,其主导性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然而,这并非是新旧取舍的简单替代。相反,在交融的过程中,两种年节文化互为补充、共存发展。无论是元旦或春节,各自的习俗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民国时期的大型春节庙会,到如今北京世园会上的"春节文化节",我们都可以看到新时代背景下年节习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两节"并存,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将二者有机融合的尝试,例如上海民国时期兴起的"春节联欢会"。在这种新兴节会中,中西年俗习惯交相辉映,东西文化渗透交融,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程度。这种尝试无疑为未来新老年节的共生共荣奠定了基础。

"春节"定型与传统节日新生

进入新中国时期,民族传统文化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扬。作为代表性节日,春节自然也在这一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春节习俗得到了全面整理、规范和发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央文献编委会数次组织专家对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资料进行搜集,并陆续结集出版了《全国民间春节习俗资料汇编》等重要文献,为传统节俗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代元旦才是新年,春节只是立春,是什么时候更改的?

与此同时,春节习俗也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继承了数千年根基的民间习俗,再加上近现代新兴的城乡文化交流,春节的内涵和形式都在不断丰富。像是佳节汇、元宵灯会等新型节目应运而生,把传统民俗娱乐推向了现代化。而今日北京等地区的庙会、上元之夜等活动,无不展现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清明上河园作为新中国创办的重要节庆活动,对于彰显春节文化价值意义非凡。上世纪六十年代,面对西方"圣诞节"等异域文化的冲击,大陆有识之士提出创办这一以春为主题的园博会,旨在重拾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传统内涵,予以弘扬和升华。几十年来,清明上河园已然成为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窗口。

结尾

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春节渐趋定型,继承了数千年文化基因,同时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说,它已经由一个单纯的新年习俗,成长为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面向未来,这一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必将在新的发展阶段焕发出更加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