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都知道日本很排外,可日本文字里面,为什么至今还要保留汉字?

作者:老张讲故事

老张最近一直在研究汉字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奇妙联系。你知道吗,很多人认为日本现在沿用的就是“中国的汉字”,但老张告诉你,这可不尽然。在日本,他们称之为“日本汉字”,这是一种经过日本人重新构词、赋予新意的汉字词语。这其中的奥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传承那么简单。

都知道日本很排外,可日本文字里面,为什么至今还要保留汉字?

让我们回到历史的长河中,想象一下日本最早是如何接触并学习汉字的。他们几乎原封不动地从朝鲜半岛将汉字引入,然后在贵族阶层中自上而下地普及开来。那时候,对于日本(也包括朝鲜)来说,通汉字就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就像英国的贵族最初以会说法语为荣一样。汉字,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一种文化、一种身份的标识。

都知道日本很排外,可日本文字里面,为什么至今还要保留汉字?

汉字的使用在日本也遇到了一些麻烦。毕竟,中国人是汉字和汉语相互匹配使用的,而日本语与汉语有着天壤之别。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日本人慢慢加入了片假名和平假名,用来辅助写作和阅读,它们的功能类似于我们的拼音。这样一来,汉字与假名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书写系统。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掀起了脱亚入欧的狂潮,大量的西方著作和经典纷纷流入日本。在翻译这些西方著作时,由于很多概念都是日本之前未曾有过的,所以翻译家们只能创造新词来表达这些新概念。而有趣的是,很多这一时期创造的新词,不仅在日本流行开来,还影响了中国,甚至在中国也大规模使用。

都知道日本很排外,可日本文字里面,为什么至今还要保留汉字?

比如“社会主义”这个词,就是由福地源一郎在1878年首次以汉字构词翻译引入日本的。再比如“共产党”,也是由日本最早的社会主义者幸德秋水以汉字构词翻译而来,后来又被中国的社会主义者陈望道、朱执信等人引入国内。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词不是中国人自己翻译的呢?其实,清末的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也有很多人尝试翻译外来词,但很多都没有流传开来。而日本人的翻译之所以流行,关键在于他们的实用主义精神。他们更倾向于用简单明了的词汇来表达复杂的概念,而不是过分考究和复古。

都知道日本很排外,可日本文字里面,为什么至今还要保留汉字?

老张并不是说中国的翻译就不好,只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翻译风格。但无论如何,这些由日本汉字构成的新词,无疑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它们不仅丰富了中日两国的词汇库,还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说到日本汉字对中国现今使用的汉字的影响,那可真是惊人啊!据统计,社会学科学领域七成的汉字翻译都是引入的日本汉字。这其中的一些词汇,比如“人民”和“共和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中都有体现。虽然“中华”这个词自古就有,但“人民”和“共和国”这两个词汇,却是日本人在翻译过程中赋予的新意。

都知道日本很排外,可日本文字里面,为什么至今还要保留汉字?

汉字在日本的使用也面临一些挑战。近年来,随着年轻一代对便利性的追求,汉字的使用量似乎在逐渐减少。很多人觉得汉字难写难记,更倾向于使用假名来书写和阅读。但尽管如此,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在很多正式场合和文物古迹上,我们都能看到汉字的身影。它们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象征。

无论是古老的寺庙还是现代的街头巷尾,都能找到汉字的身影。而日本人对于字体的重视更是让老张赞叹不已。无论是古代的书法还是现代的字体设计,都能展现出汉字的独特魅力和美感。

都知道日本很排外,可日本文字里面,为什么至今还要保留汉字?

日本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传承和演变,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它们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作为创作者的老张,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日本汉字的魅力和价值,也希望能够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更深入交流和理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