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处于什么水平?高攀不起

作者:斋小晗

武大郎,山东郓城人。

因妻子的风流韵事,而被人熟知。

如同黑板上的一粒白点。

凝视的时间久了,就会让人忽略白点之外的广袤区域。

《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处于什么水平?高攀不起

其实,显微镜下看历史。

不妨以武大郎的阶层为视角,重新审视一下宋朝的现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呈现。

武大郎的阶层

武大郎的职业,为卖炊饼。

《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处于什么水平?高攀不起

郓城在宋朝,并非一线城市。

即使按照三线城市的标准,他一天的收入,也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一个郊区的馒头店。

当代不同于往昔,因此不能用简单用今天的标准,去对应古代的标准。

武大郎的营销模式是坐商加行商,古语有云:

“坐商变行商,财源达三江。“

《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处于什么水平?高攀不起

甚至超越了我们引以为豪的盛唐。

有人可能会产生疑惑,

可历史的证据就摆在哪儿。

宋朝时期,中华民族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近71%。

可见当时的中国,比当今的美国更为厉害。

《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处于什么水平?高攀不起

《清明上河图》里就有答案。

社会财富流动的速度快,加速了财富的积累。

同时,上位者也不会鼓励民间商业的发展,不会强行干预,也不会为了个人的享受大兴土木。

尤其是宋仁宗时期。

身为皇帝自律到什么地步,夜间想吃一口宵夜。

上位者,如此牵挂民生。

就会经常性地去干预百姓的行为,这就达到了李耳在《道德经》中的境界:

“我无为而民自化。”

可见武大郎身处的社会中,

《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处于什么水平?高攀不起

因为古人没有专门记录,经济学方面的著作。

只能从其他一些书的零星片段中,去寻找答案。

孟元老在个人的著作《东京梦华录》中,记录过当时的生活,孟元老为宋朝人。

东京即为当时的首都汴梁。

他在书中,写到了一个卖炒猪血的小商贩。

此人从早上出摊,到傍晚回家。

宋朝的普通的人家,平均一天的花销为30贯。

《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处于什么水平?高攀不起

到了农村,消费水平更低,毕竟果蔬等食物都是自家田地生产。

当代之市民,蒸馒头者少,买馒头者多。

宋朝之市民大概亦是如此,人们早已学会了享受。

不然武大郎的妻子,也不会百无聊赖地窗子前梳头发。

这个动作就是无聊的举动。

同样是宋朝的才女,李清照在个人的诗歌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述:

“风住尘香花已住,日晚倦梳头。“

郓城,不同于汴梁。

但就销路而言,武大郎的一天的收入,最少在500贯。

不然闺房中,也养不起那样娇美的女孩子。

其次,郓城的消费水平,也远远地低于京都。

《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处于什么水平?高攀不起

如果他的相貌再好一些,身高上还有优势。

想娶一个美妻,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

小切口处的大历史

当然,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焦点。

既然是通过显微镜看历史,就必须以小切口观察大事件。

小切口,已经交代清楚。

大事件,则是宋真宗年间签订的《澶渊之盟》。

宋朝和雄汉盛唐不同,雄汉时期,陈汤在大汉的边疆可以疾呼: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唐朝时期,唐太宗可以威严地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宋朝积贫积弱,重文轻武。

加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被少数民族侵占,失去了北部的地理屏障。

其实力告诉我们,少数民族不可能与之平起平坐。

宋太宗几次想收付失地,结果负伤而归。

从此,这就成了宋朝全体臣民心中永远的痛。

直到宋真宗时,这一切才有了一个了结。

双方的《澶渊之盟》从明面来看,是宋朝吃了大亏。

首先是声誉上,宋和辽之间不再是君臣关系,而成了兄弟之邦。

《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处于什么水平?高攀不起

其次,宋朝每年还要给辽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

如此庞大的财物支出,换做其他朝代。

比如汉朝,

无他,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总结得极好:

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

以武大郎为代表的中产阶层为了盈利,不惜走街串巷。

如果商品不再是炊饼,换成了牛羊肉,换成了锅碗瓢盆呢?

宋辽,既然互相许为了兄弟之国。

双方必然要开通商业贸易。

中原王朝的商业贸易源远流长,

因此,明面上是宋朝亏损了。

实际上暗地里流入大宋的银两,远远大于赔偿的数目。

《水浒》中的武大郎,在宋朝,生活处于什么水平?高攀不起

还有,

减少了这笔开支,百姓手中就会更有钱。

按照现代经济学解释,消费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之一,老百姓怎么才能消费?

手中有钱,才敢消费。

当然,这些都是武大郎们的功绩。

是无数个他们合在一起,才成就了大宋的繁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