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尚留芍药殿春风

作者:引力播新闻

芍药

又名“红药”“殿春”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

中国传统名花之一

尚留芍药殿春风

芍药在大陆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有“百花之中,其名最古”的美誉。《诗经》中已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三国时吴郡(今苏州)人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就对芍药有过相关的论述。魏晋以后,芍药开始进入名门贵胄的庭院之中,晋代女诗人辛萧在《芍药花颂》中云:“晔晔芍药,植此前庭。”

唐代时,芍药已作为重要的观赏植物应用于宫室和园宅中。唐代时的苏州也已有了相关芍药栽培的记载。唐宝历二年(826)四月,时任苏州太守的白居易在《和微之四月一日作》中有云:“飐浪嫩青荷,重栏晚红药。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可见当时的芍药已流行栽种于围栏石台内,后人常称之为“药栏”。晚唐的苏州诗人陆龟蒙也不止一次提到过芍药,他在《㮋李花赋》中云:“芍药为赠兮芙蓉可嘉。”又在《书带草赋》中云:“贞姿傍砌,愁为芍药相轻。”唐代时芍药虽没有牡丹那么受推崇,但其文化意象已逐渐被文人所重视。陆龟蒙所云的“芍药为赠”,其实就取自《诗经》中芍药的爱情寓意。

尚留芍药殿春风

到了宋代,芍药相较于牡丹变得更为受关注,其文化意象也进一步得到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吉祥富贵的祈愿、爱情信物的象征、谦逊不俗的品质等文化意象。据北宋刘颁《芍药谱》所载,芍药“自广陵南至姑苏,北入射阳,东至通州海上,西止滁、和州,数百里间人人厌观矣”,可见芍药在宋时的江淮地区栽培范围之广和规模之大。

尚留芍药殿春风

宋代的苏州,经济发达,加之吴地素有赏花之俗,所以当时人们除了喜爱在庭院栽种花卉以外,时令花卉的市场交易也渐兴盛,正如陆友仁在《吴中旧事》中所言:“吴俗好花,与洛中无异,其地土亦宜花,古称长洲茂苑,以苑目之,盖有由矣。吴中花木不可殚述,而独牡丹、芍药为好尚之最。”从其书中可知,苏州人不仅爱花,而且这里的土壤环境适宜栽培,并介绍了当时苏州很流行栽种牡丹和芍药。

尚留芍药殿春风

北宋著名文人王禹偁喜爱芍药,写有不少歌咏芍药的诗词。其在出任苏州长洲县令时,曾作有《赠湖州张从事》,诗云:“上直未归红药院,供吟先得白蘋洲。”南宋四大家之一、苏州人范成大在晚年时归隐石湖别业,他在园中曾广植花木,其中就有他从扬州引来的芍药。志书中载,当时范成大引入了“有深红、紫、白诸色,千叶、重台数种”。他在《石湖芍药盛开向北使归过维扬时买根栽此因记旧事二首》诗中回忆道:“万里归程许过家,移将二十四桥花。石湖从此添春色,莫把蒲萄苜蓿夸。”大概从宋代开始,像范成大这样的文人雅士就喜欢将芍药和酴醾共赏,由于两者花期相近,花形和花香又可以互补,所以两者的长处为文人所看重,范成大在《乐先生辟新堂以待芍药酴醾作诗奉赠》中总结提炼道“芍药有国色,酴醾乃天香。二妙绝世立,百草为不芳”。随着芍药文化意象的广泛传播也促成了文人间以芍药会形式的雅集活动。据《姑苏志》载,南宋苏州郡治中多楼亭,郡圃曾名为“同乐园”,嘉定年间,“其齐云楼前有芍药坛,每岁花开,太守宴客号芍药会”。

尚留芍药殿春风

明清时期,苏州私家园林的兴盛,芍药也成为重要的景点元素在园中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园林中,人们喜欢以牡丹和芍药合栽于花坛或花台之中,苏州太仓人王世懋《学圃杂疏》有云“余以牡丹天香国色,而不能无彩云易散之恨,因复刱一亭,周遭悉种芍药,名其亭曰续芳”,又云“开时客皆蚁集,真堪续芳矣”。园主们为了延长赏花的时间,当时流行将木本的牡丹和草本的芍药合栽欣赏。明代苏州人徐泰时在其园林中就将二花合栽共赏,江盈科《后乐堂记》中记述了“楼之下北向,左右隅各植牡丹、芍药数十株,五色相间,花开如绣”的景象。又如文徵明在《拙政园图册》的题诗中记道,当时的繁香坞中“杂植牡丹、芍药、丹桂、海棠、紫璚诸花”,并有诗云“杂植名花傍草堂,紫蕤丹艳漫成行”。明代刑部尚书、太仓人王世贞在其《宗人光禄华松鸿胪王继山邀余于王贡士园看牡丹后复同光禄看芍药戏成一绝》中提到“差胜红丹与白药,一般花蒂两番春”,并在诗注中云“牡丹为芍药所接而前后花故云”。

尚留芍药殿春风

芍药在苏州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是以湖石花坛或青石花台为载体来呈现的。这种栽种方式,一来可以和湖石形成交相呼应的景观效果,二来也可以增加观赏的层次感,关键还是考虑到芍药需透水的生长习性。当时常会用木质朱栏或石质雕栏进行围合装饰,所以又称之为“药栏”。明代苏州状元首辅申时行的适适圃中就特意设有“药栏”这一景点。网师园中有著名的殿春簃小院,就是典型的取芍药为主要观赏对象的庭院。芍药除了在园中露地栽培或盆栽以外,也被用来作厅堂内的瓶花使用,明初文人徐贲曾云“美人偏有惜花心,新水银瓶送红药”。

尚留芍药殿春风

芍药的栽培技术在明代后取得重大的突破,花色花形也更为多样。王世懋《学圃杂疏》中就记有当时用芍药根嫁接牡丹的技术,使得“百种幻出”。其兄王世贞在提到芍药品种时,也有诗形容道:“毋论百种俱争媚,为殿群芳且细看。”

尚留芍药殿春风

芍药的花色很多,苏州文人们用诗文予以记录了下来。如有徐祯卿所言“庭中赤芍药,烂漫齐作花”的赤芍药;有顾璘笔下“一枝烟月影,偏耐道人看”的白芍药;有徐贲诗中“今日雨晴重过此,浅红深紫已凋残”的浅红深紫色;还有王世贞赞叹“芍药百种花,真红大难得”的大红色;更有沈德潜吟咏的“花比鹅黄对酒黄”的黄芍药。

尚留芍药殿春风

围绕芍药的文化意象,总会激发起文人墨客们将其比拟的灵感。钱谦益曾用“秉简士女看相谑,芍药争教折赠归”来阐释芍药的爱情寓意;沈德潜诗中所云“魏国曾逢金带围”,就是以宋代四相簪花的典故来表达吉祥富贵;明初才子张羽取芍药风姿绰约的意象,以“空有芍药似西子”将芍药来比拟为西施;而王世贞则用“为殿群芳且细看”来对应芍药的“殿春”的别名,取其甘让百花先开的谦逊品格。

尚留芍药殿春风

明清时每当园中芍药盛开时,人们通常会邀上三五好友,或饮宴观剧,或诗酒联欢,抑或绘图题咏,形成了以赏花为名的游园赏花雅集活动。正如明代沈周曾在《看花吟劝陈世则酒》中云“花且开,酒且酌,催花鼓板挝芍药。醉他三万六千觞,我与花神作要约”,王世贞也在《王学士元驭留饮花下作》中记述了文人在赏芍药花的同时饮酒赏剧的情景,诗云“学士高斋傍玉清,入门幽兴剧纵横。已拚芍药似人老,忽送榴花令眼明”。清道光十六年(1836)四月初九日,正逢吴玉松的九十寿辰,时在苏州任官的林则徐与石韫玉、朱珔、吴廷琛、董国华等文人一起共赏后乐亭的芍药花,并作诗云“昨夜星文动南极,一时仙客聚东吴。殿春馀艳围香幄,浴佛先期供法盂”。在赏花的同时,除了诗酒吟咏以外,绘芍药画也在明清吴门画坛较为流行。仇英取宋代韩琦等人簪戴芍药的典故,画有《四相簪花图》;王武作有《芍药图》立轴,图中绘有姿态和颜色各异的芍药与湖石相配,并题诗云“春来药圃花如锦,绝胜瑶池五色云”。此外,唐寅和陈淳等也都曾画有水墨《芍药图》。

尚留芍药殿春风

来源:苏州园林官微综合整理

编辑: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