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情绪传染,原来是真的! | 科技前线

作者:中科院之声

编者按:共情是一种能够感同身受、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能够推动我们去帮助他人,让社会更温暖。缺少共情可能会导致人格边缘化、情感淡漠等问题。因此,探究共情能力的学习过程与可塑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颇有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共情的可塑性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对成年个体共情反应具有塑造作用。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情绪传染,原来是真的! | 科技前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探究共情 从痛苦开始

传统观点认为,共情是一种自动化的、不随意志控制的情绪体验过程,属于稳定的能力,人类在生活早期习得共情能力之后,便不会发生改变。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共情不仅可塑,而且受到多种社会动机的调节。

此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大脑中的前脑岛是加工疼痛共情(即看到他人遭受不幸后所引发的自身反应)的重要脑区,其激活越强,代表个体越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研究疼痛共情在不同环境下的可塑性,不仅能从主观报告上获得共情反应的行为指标,也可以通过测量大脑活动的方式,获得客观的生理指标。

如果共情可塑,那么冷漠的环境是否会催生无情的个体,互相关爱的环境又能否将共情传递下去?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心理所的研究人员自主开发了基于疼痛共情的观察学习范式。

02

共情“传染” 有理有据

每次测试,研究人员都会找三个参与者,但只有一个是真被试(真正的测试对象),其他两个为假被试。

测试时,真被试看完一段不幸的视频后,会汇报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要观察假被试的反应。一部分真被试会看到高共情个体的反应(即看到假被试面对不幸视频汇报其自身也很难受),而另一部分真被试会看到低共情个体的反应(即看到假被试面对不幸视频汇报其自身毫无感觉)。

研究人员用行为打分的方式,记录真被试主观感受的变化,同时也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客观的大脑活动进行测量。

情绪传染,原来是真的! | 科技前线

▲研究范式

研究发现,环境会影响我们的共情反应。真被试对不幸视频的主观感受,在高共情环境下发生增高(即更能对不幸感同身受),在低共情环境下发生降低,且其改变程度与他人共情反应出乎意料的程度有关。这在主观评价上证明了共情在人际间的“传染”。

在客观的生理指标上,受高共情环境影响的个体,其前脑岛的激活上升,而受低共情环境影响的个体,其前脑岛的激活下降。同时前脑岛与颞顶联合区的功能连接也随共情人际间传染的程度而发生改变。

前脑岛是疼痛共情的核心脑区,而颞顶联合区则是处理社会互动信息的关键脑区,因此前脑岛和颞顶联合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可能反映了社会互动的相关信息作用于疼痛共情的相关脑区,以完成个体间共情的传染。

情绪传染,原来是真的! | 科技前线

▲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结果图。(A)左侧颞顶联合区(加工观察学习误差的核心脑区)与左侧前脑岛、腹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受到观察学习的调节(W1代表个体共情受观察学习预期误差影响的程度)。(B)左侧前脑岛的激活程度受到观察学习的调节。(C)直接比较泛化期与基线期的左侧前脑岛的激活强度,高共情组左侧前脑岛激活得到提升,而低共情组左侧前脑岛激活发生减弱。

03

传递爱 从自身做起

这项研究从主观的共情评分以及客观的大脑活动上,均证明了社会环境对成年个体共情反应的塑造作用,揭示了人际间情感传递的奥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对象,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人。

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可以将共情传递下去,让社会充满爱。

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责任编辑:王颖

情绪传染,原来是真的! | 科技前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