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作者: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50年12月23日上午,汉城以北20公里处发生了一起重大车祸:

一辆美军吉普车在结冰的路面上,被一辆迎面驶来的韩军卡车撞翻,一块尖尖的车窗玻璃碎片正好插进坐在吉普车副驾驶位置上的沃克的脑门,使他当场毙命。

1、沃克与麦克阿瑟的龃龉

在朝鲜战场上,沃克与麦克阿瑟之间的不和谐一直是人们私下议论的话题。麦克阿瑟不欣赏也不信任这位曾在巴顿手下,指挥过装甲兵团并有“猛犬”之称的战将,沃克也对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麦克阿瑟心存芥蒂。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即使仁川登陆成功,麦克阿瑟威望如日中天之时,沃克也不甚服气。他认为,仁川的成功是表面上的,并没有达成一举摧毁朝鲜人民军主力的目的,至于尔后的行动,无论战术上还是战略上,更多的是败笔。

在他看来,美军仓促跨过三八线时就留下诸多隐患,过了三八线后不顾前方敌情、东西两线间隙拉大和部队翼侧没有安全保障而贸然突进,更是将美军置于危险境地。

他抱怨说,麦克阿瑟坐在东京的大楼里对着地图向前线发号施令,远远脱离战场实际,而他本人在前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合理处置,却由于麦克阿瑟的干扰和责难每每得不到施行。

第8集团军败退后,沃克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挫折感。他私下里对熟人说,他被取消指挥权的日子不会很远了。

12月3日,沃克下令放弃平壤,将部队全部撤到临津江一线。

这一天,恰是他61岁生日。

第8集团军撤退速度快得惊人,以至战地记者用“沃克飞快地逃跑了”这样的字眼来报道当时的情形。然而,中国军队并没有实施追击,这让沃克困惑不解,搞不清这是出于政治考虑,还是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抑或是又在策划下一个规模更大的新的迂回。

12月22日,沃克下令炸毁三八线以北公路、铁路上,每一座即将被放弃的桥梁和隧道。工兵指挥官请示,能否只炸毁一些关键性桥梁,其他桥梁只炸毁一个桥孔,以便将来反攻时稍加修理便可重新加以利用。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沃克断然答复:统统彻底炸毁,不要考虑重新利用的问题。

第二天,沃克就因车祸丧生。

2、麦克阿瑟与李奇微的“合作”

此前,参联会与麦克阿瑟有过约定:

一旦沃克出事,其第一接替人为马修·李奇微,第二接替人为范佛里特。

因此,沃克死讯一传到东京,麦克阿瑟就电告参联会,要求李奇微马上到第8集团军上任。

李奇微时任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比沃克小5岁。此人是从作战部队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指挥过第82空降师和第18空降军,参加过西西里和诺曼底战役。他在西点军校时,就与麦克阿瑟相识,只不过那时他只是一名年轻的上尉,而麦克阿瑟已是地位显赫的校长了。

麦克阿瑟对李奇微的态度与对沃克明显不同:

对沃克,麦克阿瑟没有信任感,不能放手使用,经常对其行动遥制干预;而对李奇微,麦克阿瑟却是信任有加,全面放手,使其拥有完全自主的战场指挥权。

12月26日,李奇微与麦克阿瑟在东京见面,麦克阿瑟明确表态:

“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自己作出判断。我一定支持你的工作,我对你是完全放心的。”

3、初入战场的李奇微的观感

李奇微是带着“一旦实力允许便立即恢复攻势”的念头进入朝鲜战场的。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在这一点上,他与麦克阿瑟、沃克有很大区别,也正是这一区别,使他成为一个不易对付的硬角色。

可以说,李奇微的登场,对尔后战争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于当时的美军状态,李奇微发现:

美军作战的最大弱点是“不愿放弃某些物质享受,害怕离开为数不多的公路,不愿在没有无线电和电话联络的条件下实施运动,此外,在同敌人作战时头脑过于简单”,以至在作战中“是这样地依赖公路,不重视夺占沿途的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难得利用地形,不愿意拋开使部队伤亡惨重的汽车而代之以步行,不愿意深入山地、丛林到敌人的驻地去作战”。

他指出,美军兵力不足,无法建立一条横贯整个半岛的稳固的战线,但是,“我却不明白,这些部队为什么相互间不进行支援,如师与师之间、军与军之间”。

李奇微不胜感慨地写道:

“他们的步兵老祖宗倘若真能看到这支军队目前的状况是会气得在坟墓里打滚的。”

对于中国军队的优长,最让李奇微称道的是他们不怕苦,可以通过人拉、肩扛、畜驮、车运等手段解决后勤补给问题,并且熟悉地形和气候条件,通常在夜间轻装行军,是夜战和山地战的高手。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他认为,只要美军不改变对公路的过度依赖,就无法在朝鲜山地战胜拥有上述优长的中国军队。李奇微要求美军放弃舒适的条件,“进山搜寻敌人并将其钳制在阵地上”。他还以美国陆军的一句古老口号激励部队:“找到他们!咬住他们!打击他们!消灭他们!”

4、二次战役后美军对志愿军弱点的了解

实际上,经过两次战役,美军在同中国军队的交手中,对对方的强点弱项已有了切身感受。当时有两份美军文件就曾对此作过较为具体的分析。

一份是志愿军缴获的第8集团军司令部《战斗情况报告第六号》。

该报告是以参加过军隅里地区作战的美军第2师,所属16个步兵连官兵,口头反映的情况为素材整理而成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中国军队进攻行动的战术特点,特别指出了中国军队在侦察、火力运用等方面的弱点。

报告称,根据对美军16个连的调查,除了2个例外,在战斗中受到攻击的美军阵地,其位置在战前均未被中国军队准确掌握,打的基本上都是遭遇战,“敌我双方在最初都很意外”。即使被中国军队成功打掉的指挥所、炮兵阵地和后方敏感设施,也大都出于偶然,而“不是详细侦察和计划的结果”。

在火力方面,报告称,中国军队炮火效力不大,很难对美军造成损失,士兵对此并不害怕。战斗中,对美军威胁最大的是准确的机枪火力,而不是被大加渲染的手榴弹。

尽管中国军队近战时倾向于用手榴弹解决问题,但实战效果其实并不佳。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士兵臂力弱,不适宜投掷手榴弹”(据统计,中国士兵在平地从下而上投掷手榴弹的最大距离为20~25码(18-22米));二是“手榴弹本身的杀伤作用不大”(美军士兵在战斗中被手榴弹炸伤的多,炸死的很少,似乎只有在身体或头部与手榴弹直接接触时才会发生重伤情况)。

如果按杀伤效果对中国士兵手中武器的实际威力加以排序,排第一位的是轻机枪,排第二位的是迫击炮(通常口径为60毫米),以下依次为手榴弹、汤姆式手提冲锋枪、步枪。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另一份材料是第8集团军作战研究室的《关于中国作战状况的评估备忘录》,以第1陆战师在长津湖地区作战经验为基础写成。

备忘录指出:

在长津湖地区,中国军队“从来就没有成功地包围我军或者把我军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分隔开,或者突破我军整体防御阵线的简易外用攻势”;中国军队各个师投入作战后“似乎很快就耗尽了他们提前储备的物资。由于再补给没有跟上,他们的战斗力在当时就不存在了”。

在炮火方面,中国军队6次进攻都得到小型炮兵部队的支援,但每次不超过2~3门,“且炮击亦被限制为只使用数发炮弹”。攻击中,他们的主要武器是12.7毫米口径的重机枪,以及冲锋枪、步枪和木柄手榴弹。

在设置障碍方面,虽然他们在“最关键的地方适当地使用了炸药”,并能“用最少的炸药达到最大的伤害效果”,但由于没有重型爆破器材,只能对几座小型桥梁造成破坏,而无法切断用几块巨石就能阻塞的整条道路。

备忘录描述了寒冷气候对中国军队造成的严重影响,称“我们发现敌方的许多士兵在没有被子弹或弹片击中的情况下就死了,是严寒冰冻的牺牲品”。

备忘录还写道:

“在反复进攻同一阵地的过程中,他们对火力的运用几乎没有或根本就没有变化,要么由于极其缺乏物资,要么只是缺乏战术素养,当他们扩大进攻,有可能获得局部胜利时,他们有时却停止强夺敌方的阵地。”

以上两个文件,一份出自西线的军隅里,一份出自东线的长津湖,代表了美军一线部队对中国军队作战特点的感性认识。

它表明,通过实战,美军对中国军队的弱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尽管这些了解还只停留在技术、战术层面,还没有上升到战役一级。不过,就整个美军部队而言,由失败而造成的惊恐心理此时还在持续发酵,直到李奇微上任时仍未得到扭转。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李奇微接掌战场指挥权后全力以赴地重塑部队的信心,为此,他刻意将自己包装成一个能随时投入战斗的“硬汉”形象:

一身着空降战斗服,右胸别着一枚甜瓜状手雷,左胸挂着一个急救包。

他身穿这套标志性的“酷装”整日奔波在前线部队,不辞劳苦地四处巡视、督察、鼓动、打气,但是,整个部队的士气和斗志远非几句高调训示就能激活的,沉闷、消极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观。

面对冷酷的现实,李奇微也只能采取务实态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准备“对付中国几乎肯定要在元旦发起的攻势”上。几天之后,志愿军果真发起新的攻势,李奇微又将面对整个战线的再一次崩溃,从而不得不组织一次新的大规模退却。

5、美军的“防线”漏洞

美军向三八线撤退时,麦克阿瑟于12月8日发布了《联合国军总司令第5号命令》,确定以汉城为枢纽,设置9道防线,南端最后一道防线为洛东江边的釜山环形防御阵地。

尽管他频频向华盛顿发电告急,声称得不到增援就要退出朝鲜,但在实际部署上,他还是要求沃克,除非面临被合围的危险,否则不得放弃汉城。

为此,他在汉城以北划了4条防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防线,西起临津江口,经抱川、春川向东延伸,直到东海岸的襄阳,大致上与三八线处于同一位置。

在沃克的防御部署图上,这条防线被称作“B线”。

麦克阿瑟认为,这条线横穿整个半岛,甚至比“蜂腰部”还要狭窄,这里有相对完整的公路交通网,有利于部队后勤补给和机动,应视作防御重点。

12月11日,麦克阿瑟飞抵朝鲜,这是他发动的“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失败之后,首次抵达前线。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他将第一站安排在东线的咸兴和兴南,首先与阿尔蒙德见面,然后再到汉城与沃克商议部队的重新部署,并宣布将阿尔蒙德的第10军纳入第8集团军序列。他认为,第8集团军与第10军合在一起之后,足以守住汉城以北那条最为重要的防线。

麦克阿瑟走后,沃克又在汉城以南增设了两条防线:

一条为“C线”,沿汉江向东延伸,经洪川,直至东海岸南涯里附近;另一条为“D线”,经平泽、安城、长湖院里、原州,再折向C线在东海岸的端点。

沃克打算,如果中国军队的攻势迫使他放弃汉城,但还不足以将第8集团军全线逼到洛东江边时,第8集团军就在这两条防线上组织抵抗。

沃克在汉城以南的精心安排,被麦克阿瑟怀疑成他是在为弃守汉城作准备。

面对这一质疑,沃克向麦克阿瑟保证:

第8集团军将尽全力防守汉城,同时亦指出,配置在战线右翼的韩军部队极不可靠,前两次战役都是由于韩军突然崩溃而导致第8集团军翼侧暴露;如果在中国军队下一轮进攻时这一幕重演,汉城以北的阵地还是无法守住,美军还将不得不组织撤退。因此,“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准备应被视为一种合理的审慎”。

李奇微上任后确定的“从临津江到三八线的总防线”,其具体部署,亦是以麦克阿瑟第5号命令和沃克多道防线构想为基础的。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这一依托多道阵地实施机动防御的部署,企图利用釜山以北300公里纵深地域,依托既设阵地,最大限度地减少“联合国军”损失,同时运用预有准备的强大火力给对手造成最大程度的杀伤,使其付出最大的代价当防线可能被对手突破时,逐次退到下一道防线,如此反复,交替进行,以达到粉碎对方攻势的目的。

为实现这一企图,沃克生前在B线配置了8个师,包括2个美军师(第24、第25师)和6个韩军师(第1、第2、第5、第6、第8、第9师)。其他各师、旅作为二线部队,在下一道防线占领阵地。

由于“联合国军”各部在清川江、长津湖之战中程度不同地受到损失,虽人员伤亡不算太大,但装备损毁丢弃严重,一些部队建制被打乱,士气遭到重挫,不经过整补无法重新投入作战,只能撤至二线,这就加剧了防线的正面宽而防守兵力不足的矛盾。

自临津江口到东海岸的宽大正面上,美韩军每个师的防御正面平均宽度为20~30公里,既没有形成必要的兵力火力密度,又没有建立合理的防御纵深,后方也没有保持强有力的预备队。一旦某个点遭到突破,就可能导致整个防线的崩溃。

12月下旬,从兴南撤出的美军第10军各部陆续到达釜山附近港口,经整补后逐次列入第8集团军战斗序列,一部增派到三八线附近。第10军的加入,减缓了“联合国军”一线兵力不足的矛盾。

沃克据此对原部署作了一些调整:

春川以东直到东海岸的防线,韩军3个军团防守美军第9军(辖第24师、韩军第6师和英军第27旅)防守可能是中国军队主要进攻方向的议政府正面;美军第1军(辖第25师、韩军第1师和土耳其旅)防守最西面的汶山正面。

另外5个美军师(第1陆战师、第1骑兵师,第2、第3、第7师)和1个韩军师(第7师)一面整顿补充,一面占领后方阵地,准备用于尔后作战。

6、对志愿军兵力的推算

对美军来说,最令其烦恼的莫过于在一个长时间里一直对中国军队的兵力、配置和行动意图不甚了解。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李奇微到任后视察各个军、师指挥部,发现很多指挥官和参谋人员根本不知道自己当面到底有多少中国军队,只是在地图上胡乱插上许多小红旗,每面小红旗代表中国军队的一个师。

在一份内部情况简报上,李奇微看到地图上标绘的敌情竟是“一个大大的鹅蛋形红圈,圈内潦草地写着一行数字——17.4万”。

沃克生前估计,中国军队下一个攻势可能在圣诞节(12月25日)发起。李奇微是在平安夜那天上任的,他预测,中国军队的攻势“肯定要在元旦发起”。

对于中朝军队兵力,当时估算为44万人,其中,中国军队21个师约27万人、北朝鲜军队12个师,加上在南朝鲜的游击部队,共计约16万人。

除此之外,估计还有65万人集结在中国东北,另有25万人的军队正从中国各地向东北集中。“联合国军”总兵力共约36.5万人,地面作战力量只有25万人,其中美军10万人,韩军14万人,其他国家1万人。

根据这一兵力对比,李奇微认为:

虽然中朝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联合国军”,但美军炮兵和坦克力量强,且握有制空权;对中朝军队的夜间进攻,第8集团军虽然无法阻止,但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对其加以打击:

“在夜间收缩部队,让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昼间,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

李奇微知道:

无论他口头上多么强硬,一旦真的打起来还是不得不放弃许多阵地,所以他要求:“在周密地勘察并精心构筑后方阵地之后,有秩序地按照调整线实施后撤。”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他指示各军、师指挥官:

“不允许丢下任何部队让敌人压垮和消灭;要奋力解救被切断的部队,除非主要指挥官本人确认,解救这些部队会损失同样多的部队甚至更多的部队。”

当他发现一位军长在给一位师长的指示中有“不惜一切代价”扼守某个阵地的内容时,马上下令把这段话勾掉。

他说:

只有集团军司令本人才可以向一支大部队下达这样的命令,除非他亲自勘察了地形,观察了现场情况,并确定有这样做的必要,否则,他“决不下达死守阵地的命令”。

李奇微有在朝鲜打下去的决心和自信,同时也担心“总部乃至华盛顿认为我们有可能被迫全部撤离朝鲜半岛的这种带失败情绪的看法多少会传到下边”。

他强烈要求,“如果作出撤退决定,一定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严防走漏风声”。

此外,他还充分利用李承晚政府提供的数万名劳工,在可能后撤的地区大力构筑阵地,在距前沿远达300多公里的深远后方,构筑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地域,命名为“戴维斯防线”。

7、李奇微对战场的清醒把握

到12月底,第8集团军已在预定防御地区形成了“一条从临津江到三八线的总战线”。

除严重受损的4个美军师(第1陆战师和第2、第3、第7师)分别在三七线以南的堤川和大邱、釜山地区休整补充外,其他部队均已到达议政府至汉城以南的机动位置。

第一线展开韩军8个师和土耳其旅,由西至东分别为:韩军第1师,土耳其旅,韩军第6、第2、第5、第8、第3、第9师和首都师。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美军第1骑兵师和第24、第25师,英军第27旅为第二梯队。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韩军位于一线,美英军退居二线,大部集结于汉城周围及汉江南北交通要道上,摆出了一个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随时按计划后退的姿势。

李奇微指示,要为配置在最危险地段上的美军第1军和第9军专门制订后撤计划,事先明确这两个军撤退时组织协同的有关事项,同时,在汉江架设了供撤退用的舟桥。

后来的实战表明,李奇微确定的部署和采取的作战方针,对于发挥美军作战优势,利用和扩大志愿军方面固有的弱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联合国军”防线逐次后移,进攻中的志愿军部队在后勤补给方面遇到的困难将越来越大,以致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一时间和空间达到进攻的顶点。

在李奇微看来,固守三八线前端,包括汉城地区,并没有多少战略意义;所谓的汉江天险,在江面封冻情况下也不会有太大的战术价值;而汉江以南50公里开外的三七线一带,是半岛南部最为狭窄的部位(所谓“第二蜂腰部”),沿小白山山脉北麓还有东西走向的道路可资利用,是“联合国军”稳定防线、由守转攻的良好阵地。

如果到了这里还站不住脚,“联合国军”还可以继续南退,依托锦江、小白山脉、洛东江数道天险,仍会有相当大的机动空间。

应该说,李奇微对中国军队进攻作战特点规律的认识,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其前任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他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预示着中美两军的较量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军队的优势和长处将越来越多地受到限制,而其劣势和短处则将进一步显露出来。

二次战役后,李奇微刚上任,为何自信的说:不准死守,可以逃跑?

下面的仗将变得越来越难打。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