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作者:V盟文史

公元1414年(永乐十三年),朱棣远征回来,身边人向他报告:“陛下,太子有可能要图谋不轨!”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这时候,锦衣卫指挥使纪刚则向朱棣报告了另一条消息,皇次子、汉王朱高煦想造反。

朱棣听后,坐不住了。

永乐帝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四儿子夭折,其他三个儿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老大朱高炽被立为太子。

有一个人不答应,谁?老二朱高煦。

老二之所以不答应,有三个充分的理由。

一是老爸朱棣的皇位本身就是夺来的,这说明谁有能力谁该即位,这是为了大明的繁荣稳定。老爸能,我为何不能?

二是,朱高煦骑射功夫一流,军事才能出众,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第三点最为关键,靖难之役中,朱棣曾经暗示,老二你好好混出个样,老爸我想让你当皇帝。

那是在跟建文帝大将盛庸在铺子口的较量中,北军大败,朱棣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候,老二朱高熙带着援兵赶到,拼死将朱棣救出。

朱棣万分感激,拍着老二的后背说道:勉之,世子多疾(老二啊,你好好干,你哥哥身体不咋地)。

那意思是,虽然朱高炽是老大,但是他身体不太好,不适合当接班人,假以时日,世子之位就是你的。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说实话,朱棣打内心里喜欢次子朱高煦,不为别的,这孩子太像自己了。

朱高煦小时候调皮捣蛋,在南京入朝的时候,舅舅批评他。他心里不服,偷偷把舅舅的马牵了出来,跑到了北京。回京路上,他还大开杀戒,谁阻拦就宰谁。

这一点淘气劲儿,朱棣太喜欢,像小时候的自己。

朱高炽虽然有缺点,但是性格坚毅,做事果断,能骑善射,弓马娴熟,军事才能出众。而老大朱高炽,人长得胖乎乎的,反应迟钝,做事慢吞吞。人长得胖,马就上不去,在那个年代,不能上马射箭,就等于是废人。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还有,朱高炽心地太善,对谁都是慈眉善目,和风细雨。俗话说“慈不掌兵、仁不当政”,朱高炽既不能成为出色统帅,又不适合当皇帝。

因此,朱棣一度不待见老大,真心想让次子朱高煦接班。可是到后来,朱棣还是决定让老大接班。每次出征,他都让老大监国。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既然不喜欢甚至厌恶老大,为何这样做?

这是因为老祖宗留下的规矩,皇位是嫡长子继承。如果选有能力的次子接班,那就坏了规矩,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之后的子孙们都会以自己有能力,都想争当皇帝。

正是因为嫡长子是个标准,看得见摸得着,大家才心服口服。

能力这玩意,是软指标,不管让谁当太子,别的皇子肯定不福。那样的话,就只能通过战争解决高低,靖难之役就会一次次上演。这样折腾不了几次,朱家的江山就会完蛋。

为了大明江山千秋万代,朱棣还是决定让不喜欢的长子接班。可是他又觉得朱高炽不能胜任,怕江山毁在长子手里。还有,他也觉得对不起次子。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朱棣就决定折腾长子。

老大“多疾”是事实,免疫力不行,经常得病。你不是身体不好吗?我就想方设法折腾。这样时间久了,要不你就挺过来,当一个硬朗一些的接班人,挺不过来?如此一来,就可以让老二名正言顺接班。

这样就三全其美,既不会引起争议,自己也没有食言,大明江山也有了最称职的接班人。

都说虎毒还不食子呢。说这话的人,肯定不熟悉中国古代政治。

中国有句古话,叫“无毒不丈夫”。还有一句古话,叫“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皇权,夫妻可以反目,父子可以成仇,骨肉能够相残。这样的范例,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车载斗量。

那时候北方不稳,元朝残余总是捣乱,朱棣需要御驾亲征。每次出去,都让太子监国,代理皇帝管理政务。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朱棣在位的时候,曾经6次出征。

出征的时候,朱棣说,我不在北京这段时间,大事你要向我汇报,只有小事(四品以下官员的任命)你可以做主。

不光如此,朱棣走的时候还留下一个班子叫“六科”,专门记录太子做出了什么决策,然后向皇上汇报。皇上一条一条审核,看做出的决定是否合理。

不久之后朱棣回来了,他铁青着脸宣布,太子在监国期间做出的所有决定,比如任免了那些官员,拨出了什么款项,推出了什么政策,全部推翻,没有一条算数。

免去的官员,重新回朝当官;提拔的官员,给我撤职;花掉的钱,想办法收回。不光如此,朱棣还将自己的决定张贴到大街上,让老百姓知道。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按说皇上要让太子接班,要进行表扬,在大臣面前树立他的威望才对。朱棣这样做是啪啪打脸,释放出的信息是,这个太子就是个大窝囊,不适合当皇帝。

大理寺右丞耿通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对朱棣说:“皇上啊,以臣看来,太子做出的决定并无大错,没有必要全部作废啊。”朱棣一听大怒,将耿通处死,而且是当着大臣的面。皇上还说了,谁要是再敢乱说话,耿通就是榜样。

文武百官这时候魂都吓飞了,谁还敢跟太子走近?

永乐八年,朱棣远征,一个叫解缙(才子)的大臣没见到皇上,就去见了见太子。朱棣回来之后,直接让人把解缙这个倒霉蛋给埋在了积雪之中,活活冻死。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解缙才华横溢,是《永乐大典》的编纂者,在明朝小有名气,没有任何过失。但是就因为这个不经意的“失误”,就被朱棣残忍杀害,这是杀鸡吓猴,是要把朱高炽给吓死的节奏。

还有一次,朱棣北伐回北京,当时朱高炽在南京,亲自去迎接不现实,就派代表去北京城外迎接,还写了贺表。

朱棣一看大怒,说贺表写得有问题,这说明太子身边的人都是饭桶。于是,太子的老师和谋臣全部被抓起来,一关就是十年。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到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北京城扩建竣工,具备了迁都的条件,朱棣就对手下说,给太子写信让他来吧,我们父子好好团聚团聚。

这时候,一个叫夏元吉的大臣站出来说:“皇上,写信叫太子来不合适。”

朱棣问:“怎么不合适?”

“你这样会把太子给吓死的,最好还是让老臣亲自去。”夏元吉说。

夏元吉是三朝元老,所以敢说话。果然,听说北京来了传旨的大臣,把朱高炽吓了个半死。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当他知道是夏元吉的时候,才定下心来,跟着老夏去了北京。

这时候,朱棣的态度已经软化,接受了朱高炽。原因很简单,他抓不到朱高炽的把柄,也没有能气死他。

最关键的一点,是朱高炽沾了儿子的光。他的儿子朱瞻基聪明伶俐,深受爷爷喜爱。这一点,跟朱元璋极其相似。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皇孙朱允炆,才对朱标更好感的。爱屋及乌,因为待见朱瞻基,朱棣将他立为皇太孙,不再折腾朱高炽。

朱棣这样做,也有现实的考量。朱高炽虽然看起来憨乎乎,其实很有才干,并非一无是处。

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亲自出征,朱高炽留守北京,不但负担守城责任,还负责朱棣大军的后勤保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而且在李景隆率领十万大军围困北京城的时候,他硬是用1万大军力挽狂澜,确保城池未失。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担心太子造反,想要把皇孙当人质。

这时候朱高炽爆发了,说:爹啊,您已经把儿子快整死了。要是再任性逼儿子,我可是真要反了。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电视剧当然是虚构的,打死朱高炽他也不敢当面说那样的话,哪怕是开玩笑都不敢这样讲。不过朱高炽内心里,肯定会产生过这个想法,因为朱棣确实把太子整的死去活来。

不过朱高炽也明白,真要造反,成功率几乎为零。朱高炽几次监国,确实有根基,获得了文官集团认可。但是别忘了,枪杆子里面出皇权,兵权他可是一点都没有掌握。

要知道除了朱棣打仗厉害,还有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都英勇善战。朱高炽真要杀了朱棣,这弟兄俩也够他喝一壶的了。因此,朱高炽根本不敢动那念想。不仅当面不敢说,背后也不敢表现出对父皇的丝毫不满,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总之,朱高炽很会装孙子,成功骗过了朱棣,默默积蓄力量,拉拢群臣,在老爸死后,顺利继承皇位。

或许是因为当年老爸整他整的太惨,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便身体垮了,一命归西。

不管怎么说,朱高炽算是笑到了最后。而老二朱高煦虽然雄才大略,但是不会隐忍,公开以李世民自居,咄咄逼人。

太子“硬刚”老爸朱棣:“父皇,您再任性,儿臣可就要造反了!”

朱棣可不想成为李渊第二,一再对老二进行打压。不但解散了他的私人武装,还把他从南京调到青州,又改封到乐安。

侄子朱瞻基登基之后,朱高煦造反,被烤死在大鼎之中。

参考史料:《明史》《成祖本纪》《明史·夏元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