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先秦诸子作品点评

作者: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中国先秦哲学有哪些内容

一般来说,对先秦思想感兴趣的人,读得最多的可能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相对稍受冷落的是「荀子」、「韩非子」、「墨子」。

各有所长。题主难道没听所一句话?——“文无第一”。

题主所列《论》、《孟》、《老》、《庄》,整体上更偏于感性、直觉,而《墨》、《荀》、《韩》更偏于理性、论证。至于冷或热,要有数据支持,且问题主的说法有依据吗?总体而言(感性),前四部书相对容易懂些,历史资料多些。

荀子是先秦儒学(人生哲学、政治哲学)集大成者,在人性、天行、正名、政治、为学等等方面,非常独到。文辞严谨、畅达优美、逻辑清楚。儒学上和孟子并肩,或更胜。

韩非子在先秦法学(君王治理术或者叫统治学)集大成者,法、术、势,各有其用,拧成体系,并形而上之,称为统治哲学或更恰当。

《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更是第一个专门论述、解释《老子》的文章。虽师从荀子;哲学体系实从于道。

墨子在名辩(逻辑学)方面,是中国独一的逻辑体系,其前散乱,其后断绝。

研究价值非常非常大(其在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理论,也在《墨辩》六篇中)。至于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篇,论述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简单易懂,但不易行。其战争和组织方面技术性文章,几乎断绝焉。

单就文辞而论,各各精妙:

《论语》微言大义,字字珠玑,又似寻常话;

《老子》韵畅玄深,句句神籁,不似人间有;

《庄子》倜傥肆意,如风转水流,无迹可寻,又自然微妙;

《孟子》浩然醇厚,如层山高厦,光明正大,且生机盎然;

《墨子》简朴纷杂,如农田旷野而暗藏奇宝;

《荀子》博雅稳健,如海涛徐徐而进,而岛屿在其内;如皓日层层而升,而白云绕其下;

《韩非子》峭刻犀利,如大军飞掠,如险峰突起,如老树生花,如天外飞仙一剑西来。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有所长。

墨子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孔子的人。

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再古代,墨子与孔子的地位是一样的。墨学的影响不亚于孔学。当然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另外一回事了,暂且不说。

墨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兼爱。这种观点在其职业和团体中是核心思想。

不管是《荀子》、《韩非子》还是《墨子》,它们基本上也是分不出个优劣来。包括你问大家《论语》跟《孟子》哪个更好?

从理论价值来看,更偏向于《荀子》。是我颇为赏识的一名大儒,他的很多思想理论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孟子沿着孔子“内王学”的路子走,而荀子着则重继承并且发展了孔子的“外王学”。

荀子正式开创了“仁—义—礼”的逻辑体系,这对儒学历经法家、黄老思想官方化之后重新占据意识形态主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特别发挥了孔子“礼”的思想,着重于人对外部世界的开辟,同时形成了自己“天人相分”的唯物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

和孟子相反,荀子并不认为人性本是善的,所以需要通过礼乐制度来纠正,由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著名命题。荀子认为,人性并不如孟子所言那般。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还要提倡后天通过礼乐秩序和道德规范来纠正它呢?

如果说孟子等其他的儒家传人可以被归类为主体性的高举者,那么荀子无疑是强调了人的客体性。

他不认为人的内心有不断充之扩之的善端,而认为应该从外部将善嫁接到人心。虽然他的关于道德训练的客体性方法的观点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道德人格的塑造上,荀子的方法是很奏效的。

纯粹的以道德理想建构的“王道”,只能充当社会批判的角色;而单一的以现实功利为目的的霸道政治,只会让社会沉沦。荀子礼法并重,王霸兼综,从真正意义上贯彻了孔子的“外王学”。

那韩非呢,他是荀子的得意门生,就很可惜被自己的同门李斯“插刀”,英年早逝。

韩非把荀子“法”的思想发扬光大,发挥到了一个极端。读罢《韩非子》,你可能会感觉到他对“人性”深深的不信任,甚至会看得你怀疑人生。

韩非认为人从根本上是靠不住的,必须要用法来控制和驾驭他们。他以君国的现实眼前功利看作是唯一的价值标准,“法”则是整个社会唯一的行为规范,以此来要求全体的社会成员。按他的说法,臣民就妥妥地沦为了君主治国的工具,存在价值完全被忽视。

这是他的思想里面最具特点却又最不现实的一点。他不懂得超越追求对社会和人生的意义。在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社会往往很难避免紧张与冲突,长久来看也无法健全、健康地发展。

但不得不说,韩非是有几把刷子的。面对着当时战乱纷争的时局,他阐发了“古今异俗”的历史进化论,提出了“参验”的思维方法论以及“法”、“术”、“势”相统一的政治哲学。这些都是颇具进步性的思想理论。

秦的建立及秦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形式的确立,这都体现了韩非和他所在的法家的政治哲学的胜利。

至于《墨子》,那就要分成两部分来说。其中,由《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 这6篇组成的《墨辩》(《墨经》)是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主要借记载墨子的言行来阐述其思想。

胡适给墨子的评价很高:

“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

看似有些过誉,但也道出墨子和他的墨家思想价值所在。虽然墨家在秦汉之后迅速衰微,但墨家哲学思想中的认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墨子重视感觉经验、闻见之知,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他更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各个学说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他的“三表法”在当时很有积极意义。

“三表法”是什么呢?就是论证问题应有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本之于历史事实,二是原察百姓之见闻,三是观察政治实践的校验。这就是说,要引证史实和古代文献以及百姓的现实经验(见闻),并以现实政治的实践效果来加以检验。整点阳间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常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很显然,这是对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总结,是在实践中理性精神的大大发扬。这样的论证方法不仅前代所未有,而且同代也罕见,可以说是逻辑思维的一大进步和发展。

而《墨经》“光学八条”的物理成就也可见一斑。小孔成像应该都听说过吧?《墨经》不仅研究这个,还研究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还有声学、力学、数学上的研究。震惊不震惊?还有人说那个年代的人只会都搞封建迷信吗?

从文采来看,《荀子》的文章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带有雄辩的特质。

荀子就是很老实巴交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曾有人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韩非子》中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构思精巧,语言幽默,具有耐人寻味、警示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比如说连小学生都听过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等,蕴含着深隽的哲理,文学价值很高。

相比而言,可能《墨子》就会稍逊些。《墨子》的文章有着重视实用,不讲文采,有些类似现在说的“白描”。这其实是跟他本人思想崇尚质实,富于现实性、针对性和功利性相契合的。但在行文逻辑严密,在分析、议论、驳论等方面,它反而是对《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了一些影响的。

关于最后一问,哪本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最高,在回答的最开头我也说过了,这个问题基本上是没有定论的。要非要说一个,《荀子》。

谁让儒家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主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