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家级水准!话剧《叩响》在深首演 专家、观众好评如潮!

作者:晶报

5月9日晚,由深圳市委宣传部、赣州市委宣传部、龙岗区委宣传部、寻乌县委宣传部共同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叩响》,在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精彩上演。演出引起大家强烈共鸣,首演结束后观众席响起一阵阵热烈掌声,戏剧专家与现场观众好评如潮,认为演出非常生动、节奏明快,符合当下观众的欣赏水平与审美,堪称国家级水准、出乎意料的好!

该剧根据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省赣州市开展寻乌调查这一史实创作,以毛泽东同志对寻乌的观察为视角,集中展现了一代伟人的政治智慧和卓越洞察力。在今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推出该剧,不仅展现了深赣两地为祖国献礼的共同心声,同时也是深寻支援合作成果的具体展现,更是“深圳出品”原创文艺精品打造的新模式。

国家级水准!话剧《叩响》在深首演 专家、观众好评如潮!

聚焦寻乌调研,聚力打造“深圳出品”原创文艺精品

话剧《叩响》的创作是贯彻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有关工作部署,深圳联合赣州合力打造的一部精品力作。该剧聚焦寻乌调查,着力还原寻乌当时的风貌,深入挖掘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刻画了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同志人物形象,揭示了剧中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斗争重大问题的思索,展现了其坚持走群众路线,勇于走出一条革命新路的艺术形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话剧《叩响》的推出是深圳在孕育出“口碑票房双丰收”“出圈出海创新篇”的舞剧《咏春》,首部人工智能题材舞剧《深AI你》,携手世界顶尖力量德国汉堡国立歌剧院联合打造的深圳版歌剧《卡门》等一系列原创精品之后,深圳联手帮扶地区文艺资源共同推出的又一文艺力作,这也将为祖国75岁生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国家级水准!话剧《叩响》在深首演 专家、观众好评如潮!

该剧创排巧思不断,道具设置、舞美设计、音乐创作颇具风格。剧中把颇有代表意义的“门”确立为演出的总体形象。演出中大大小小,高低不一的“门”象征着毛泽东同志进行寻乌调查时叩响的工人之门、农民之门,也是历史上受苦的人民群众之门。导演巧妙的构思还体现在舞美和音乐中。舞美设计较真实地还原了寻乌当地的风土人情,让观众仿佛置身当年的寻乌。音乐创作方面,曲目元素多来自江西当地的民歌,通过重新作词编曲,融合运用大量当年苏维埃革命实践和斗争相关的交响乐,形成了原创话剧舞台艺术创作中又一新亮点。

深寻合作开创文艺创作新模式,不断激发文艺人才队伍活力

该剧创作历时近1年,剧中汇聚了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与戏剧人共同参与创排。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宝珍担任文学顾问,国家一级编剧李宝群担任剧本指导,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金狮导演奖”获得者姜涛担任总导演。深圳本土编剧,曾多次获得中国戏剧奖、中国戏剧文化奖的唐辽担任编剧。在演员阵容方面,毛泽东的扮演者赵旭,曾出演总政话剧团“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从湘江到遵义》里的毛泽东,并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长江局留苏特派员刘致明由现就职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副教授伏伟峰老师扮演。

国家级水准!话剧《叩响》在深首演 专家、观众好评如潮!

在积极引入国家一级文艺名家参与剧目创排的同时,该剧亦充分调动了深圳、赣州两地的本土资源。深圳龙岗先锋剧团、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寻乌县采茶歌舞演艺团等来自深圳、赣州、寻乌的文化艺术团队均参与创演,为该剧下一步更好扎根本土,实现“在地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充分发挥精品剧目对于培养文艺人才、壮大文艺院团、繁荣地方文艺创作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仅为演员提供了舞台,也搭建了深圳、寻乌两地与国内一线戏剧主创合作的平台,为两地文艺精品创作探索了新模式,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

国家级水准!话剧《叩响》在深首演 专家、观众好评如潮!

厚植文艺沃土,共同涵养文艺生态

近年来,在中宣部的高位统筹领导下,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推动下,深圳在产业、文旅、医疗、能源、交通等领域对寻乌实施支援,助力寻乌经济社会发展跑出“深圳速度”,走出了一条“特区带动老区、老区支持特区”,携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援合作新路子。

话剧《叩响》的诞生正是深寻支援合作工作跨入新阶段,探索“文化帮扶”创新模式的重要体现。深寻两地合作推出该剧,通过文艺精品创作,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滋养两地文艺创作沃土,壮大两地文艺创作队伍,涵养两地文艺生态。在此次深寻两地创作该剧新的探索之后,两地还将积极培育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推动两地文化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深寻支援合作新篇章。

国家级水准!话剧《叩响》在深首演 专家、观众好评如潮!

部分视频片段欣赏

Play Video

主创谈创作:

为什么将剧名定为《叩响》?

因为毛主席在做寻乌调查的时候做得很仔细,挨家挨户地走访、叩响老百姓的家门,了解一块豆腐多少钱,怎么做怎么吃,有多少种商铺,写得非常详尽。也正是因为这种实事求是的调查精神,才能叩响中国革命胜利的大门,才能叩响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条大路的大门。

我们在寻乌住了大概三四个月,每天到处去寻各种素材,走访当年红四军的行军路线,包括寻乌调查里面记载的贸易路线、生活情况等,我们都实地一步步去走过看过。

寻乌调查的戏剧难点在于,这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没有事件冲突,但这个戏太值得写了。8万字的寻乌调查,可谓包罗了1930年前后中国社会万象,人民的生活状态比任何史料都要更加击中我的心灵,很难想象才过去90多年就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这让我很感动。老百姓们在用自己的个人历史注解了我们为什么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为什么我们党会获得胜利。

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所有参与者没问报酬条件就加入,还有的辞了职直接过来的,大家对这个戏倾注大量心血,在紧凑的时间里以极度拼搏的精神完成了这个戏。

——编剧 唐辽

这是一部非常能立得住的戏。

这部剧在舞美方面有很多想法构思,我们设计了很多门,代表劳苦大众的门,农民的门,工人的门,商人的门,寻乌街道上各个百姓的门,毛泽东一一去叩响。门的形式有吊着的,旋转的,有实景的门,也有天幕上各个街道上的门,门的形象贯穿在整部剧当中。到最后结尾收场,这个门的声音在回响。毛泽东最后给我们一个答案: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通过这些门和我们的老百姓联接在一起,在一声声叩响中体现毛泽东思想,希望能叩响工人,农民,劳苦大众的门,从而奔赴一个美好新世界的大门。

从今年二月介入该剧时,剧本已经第五稿,又经历三稿,一直在打磨,时间也非常紧迫。我们前期做了许多工作,去寻乌采访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在音乐上,把当地的采茶歌也纳入进来,重新作词作曲。重走毛泽东在寻乌走过的路,当地一片片簇拥在一起的竹林也成为灵感来源,运用在舞台上。

我们一直在调整,希望能抓住观众的心,有一场戏是孙排长牺牲的场景,调度上做了多次调整,最后以灵魂对话的方式呈现,也是一种创新。剧里设置了一个反面形象刘致明,一个追随者唐安娜,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希望观众走进剧院去欣赏。

——导演 杨朝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我第四次饰演毛主席。这部剧主要讲毛主席在寻乌调查期间与老百姓深入交流,包括向老百姓学习,了解城市商业的一些基本运作方式,与剧中一些代表人物作斗争,与长征期间和建党期间显然是不同的。

这个戏里人物核心更多展现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包括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我们当下的青年、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重温这段历史,重新激励大家奋进。

这个剧本非常吸引打动我,进了剧组后了解到创作很不易,编剧唐辽、导演姜涛前期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准备。我们在排练期间不断修改、打磨,在排练过程中还在调整,已经是第八稿了。演出前两天,部分的群众段落台词还有一些调整。我曾参演过上百场的演出,面向观众后,还是会不断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觉得挺好的。

进入排练阶段,节奏很紧,用了不到二十天进入联排。到深圳紧锣密鼓地合成排练,全剧组在导演组带领下大家发挥了红军的精神,拧成一股绳,凝聚力特别强。

剧中印象很深刻的一处是,孙排长牺牲时主席讲的一番话,小时候家穷,给地主家做工,牛踩了稻子,被地主家打得不行,被迫参加红军……这个有很强的代表性,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劳苦人民的一分子。主席用很质朴的情感说,我们革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消灭剥削,不让大家受欺负……相信,演出后观众会有强烈的共情。我觉得主旋律作品应该大力宣扬与鼓励,这是时代的正能量。最重要的是,让革命精神在当下年轻人中得到传承,认识到过去老一辈打江山的不易。

对我个人的挑战是,年龄与外形。我在努力瘦身,以更接近那时人物的形象。多年舞台体会让我更多看重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状态要贴进,从神似往形似上靠近。

——毛泽东饰演者 赵旭

我十年没有上台,一直在从事教学与导演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接到这样一个革命者的角色,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导演、编剧以及赵旭老师都给了我很大帮助。让我明白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是充满了革命的激情与幻想支撑着他所做的一切。

剧中角色从国外留学回来,带着国外先进的革命经验和理论,激情澎湃地想去革命实现理想,但他其实不是特别了解当时国内情况。后来逐渐发现,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才能走出自己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最后付出了生命。

作品非常好的一点在于,对当下一些人而言无法相信、想象那时的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付出生命,我想说的是,一切都是真的。这部剧对我们启发在于,我们现在缺失了什么?

——刘致明饰演者 伏伟峰

我多次参演过革命题材角色,这次演的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革命形象。我饰演的是寻乌为数不多的,一名刚毕业的女学生。她信仰马列主义,从书本看到第一面镰刀旗诞生了,对革命感到激动与向往。回到寻乌后,她从书本的认知,到从毛委员在实践中调查,对革命有了重新的了解,人物也得到了成长。

在排练中有时会感动到哭。我的感受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真的来之不易。我们在课本上看到人物感觉是虚拟的,其实他们跟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也害怕,也要活。通过演这个戏,我对那段历史和那个时期很感恩,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平安的新中国,我觉得太幸福了,通过这个剧也希望大家珍惜生活。

我是深圳人,从小在深圳长大。这次要在家乡演出,真的非常高兴。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相比北京、上海市场对戏剧消费没那么强烈,近几年,戏剧氛围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话剧、音乐剧等等在深圳上演。龙岗的文化氛围很好,我的外婆就住在龙岗。只要回来,每周都会去看她。这里有地铁站,也非常方便。

——唐安娜饰演者 曾泳醍

我饰演的古柏,应该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特派员刘致明代表了一派非常坚定的想法,毛委员代表另一派,要做调查,也非常坚定,古柏则在中间。

当时接这个戏时,有些迷茫,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走,但又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所以在探索研究,也在不停地受毛委员的影响,被他的人格魅力、做事方法征服。

其中有一句台词,“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发现事实远比想象来的复杂得多。”在实践中,人物一点点学会了这套方法,就是多数普通人的一种成长。

这部剧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很多时候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有惯性思维,毛委员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套方法就是要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调查,根据现实情况实践,才能得到真知。

寻乌调查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事件。我爸是一名军人,知道这件事。如果不排这个戏,我并不知道。明明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可以说又热门又冷门,希望能呈现给更多的人看到。

在最后第十场戏时,古柏惜死在29岁。毛委员给了8字评价,“吾友古柏,英俊奋发”。而我想说的台词是,“如果我不死该多好啊,我想跟着您继续干一辈子革命,可惜29岁没了……”

2017年在北京人艺的时候,我经常来深圳巡演,包括《李白》等剧目。这里的观众非常热情,非常包容演员,容易让人“飘”起来。后来,我也会调整心态认真演戏,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将下一场戏努力演得更好。以后还想挑战一下反派角色,如《神探夏洛克》中的莫里亚蒂教授。

——古柏饰演者 冷纪元

专家评论:

这部主旋律戏剧不落俗套,节奏明快,很年轻化,很符合当下观众的欣赏水平与审美。在人物上,设定了一群非常有趣的小人物,凸显了毛委员在寻乌做调查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去呈现,体恤每一个个体,让观看者更感亲切更能产生共鸣。剧中还让我们看到了对男女平等的倡导,毛委员对中国女性地位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整部剧,导演有功力、演员到位、剧本塑造成功,在舞台设计上有创意、设计了两边旋转,这部剧让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如果戏剧是黑暗与光明的较量,这个戏让我们看到了光明。

——国家一级编剧 从容

这部剧结构紧凑、演员演绎生动、观众反应那么好,真是出乎意料!在舞台设计上,用转台作景致切换,吸收了传统戏剧时空变化的思维,而不同于通常话剧的叙事体场景呈现,将时空作了重新组合,非常新颖!在音乐方面,融合了地方民歌、钢琴,一点都不生硬,观赏性真是出乎意料! 演员们的表演体现了国家级的水准,没有小品的味道 ,很大气!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许石林

这台剧中,除了来自北京的专家老师和优秀艺术家们的加盟,还有部分来自深圳的本土演员,他们功力深厚,演得都非常棒,在舞台上共同呈现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演出。

——深圳市曲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研究馆员 穆荣

观众心声:

演出非常生动,不教条。剧中的古柏,我觉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虽然舞台没有国家大剧院那么大,但设计很精心,旋转的设计,效果非常好。

除了毛主席的饰演角色,还有女性饰演的几个角色也特别感人。

­——文化工作者 谢绍花

这个剧让我们认识到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必要性,要走好中国道路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这部剧,不仅为我们叩响了一扇通往一百多年前的穿梭之门,更为我们叩响了一户户群众之门,更要提醒我们党员干部,要时刻面向群众,一切都为了群众。

这部剧可能会叩响很多青年人的心门,让青年人将红色文化变成潮流文化。

——党校工作者 郭瀚齐

来源|晶报APP

记者:李海若

编辑:陈章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