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她本是低微侍妾,却因为两首小诗留名百世,受到无数人的敬佩

作者:叶子的秋天

北宋名相寇准,是一位性情刚直、能诗善文,政治才华十分卓越的文武全才。

宋太宗赵光义曾将他与唐代诤臣魏征相比,对他大加赞赏。尤其是在“檀渊之盟”中,寇准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然而,或许是因为自幼生活在富贵中,寇准做了官后生活愈发奢侈,司马光亲口认证他“豪侈冠一时”。

相传寇准的家中从不用油灯,即使厨房厕所这些地方,也一定要彻夜燃着蜡烛。

今天的诗,便与他的豪奢生活有关。

她本是低微侍妾,却因为两首小诗留名百世,受到无数人的敬佩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自相府出镇北门,有善歌者至庭下,公取金钟独酌,令歌数阕,公赠之束綵,歌者未满意。蒨桃自内窥之,立为诗二章呈公。

“北门”即大名府,在北宋时期,是名副其实的“河朔重镇”。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辽圣宗统领20万军队南下。寇准当时担任宰相的重职,宋真宗向他问计“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可为守?”

寇准为了让朝臣认识到讲和之路不可取,举荐了主和派的主力、副宰相王钦若。果不其然,王钦若到了大名后,面对辽国大兵压境,只敢瑟缩在城内闭门修斋诵经待援。

辽军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直接威胁国都开封,寇准舌战群儒,力劝皇帝御驾亲征。

为了守卫这一战略要地,公元1006年,寇准亲自“知天雄军镇守大名府”,防御辽兵南下。

她本是低微侍妾,却因为两首小诗留名百世,受到无数人的敬佩

寇准来到大名后,发展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安抚人民、积极备战之外,依然没有放弃美酒美人的奢侈享受。

某日,当地一位知名的歌女前来献艺,唱完数曲后,寇准赏了她一束华贵的彩绸,歌女却嫌打赏太少,露出不满之色。

寇准还在一边自斟自饮,一边想着赏赐些什么东西,内室的帘子突然被掀开。

他的侍妾蒨桃从帘后走出,向他献上了两首诗。诗曰《呈寇公二首》:

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其二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她本是低微侍妾,却因为两首小诗留名百世,受到无数人的敬佩

蒨,同“茜(qiàn)。茜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黄红色,可提取染料,因此茜也常被用来代指绛红色。

“蒨”字已是极其鲜妍了,再加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明媚,足见这是一位明亮美好的讨喜姑娘。

然而,她是地位是极为低下的。

北宋时期,妾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交易的方式,买妾需要经历相人、议价、契约、付钱这四个程序,这就是所谓的“妾通买卖”。

“侍妾”虽然有个妾字,但地位比妾还要低,几乎和丫鬟相近。不仅可以随意发卖,也常被拿来应酬客人,甚至送给客人。

宋代最有名的侍妾,当属陪伴苏轼贬谪黄州的王朝云了,她本是钱塘歌女,12岁便成了苏轼的侍女。王朝云一生只有短短34年,却陪伴了苏轼22年之久,“一生辛苦,万里追随”,最终身染瘟疫而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苏轼多么深情,他一生妻妾成群,在去黄州前将朝云之外的其他侍妾全部送人了。

辛弃疾也多次把侍妾送人,仅仅自己写词吟咏送妾之事的,便有三首之多。当时社会甚至给这种行为赋予了“放琴客”的雅称。

她本是低微侍妾,却因为两首小诗留名百世,受到无数人的敬佩

书归正传。

蒨桃虽然身份低微,却并不是一个只知伏低做小、献媚讨好的女子,而是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在这两首诗中,她以歌女与织女做对比,委婉又勇敢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歌女清唱一首歌曲,便可以得到一束绫罗作为酬答,然而她自己心中仍嫌报酬太少。

却不知在夜窗下织绫罗的女子,要挥动多少次梭子,才能织成这一束绫罗啊?

“萤窗”,典故出自《晋书·卷八三·车胤传》中车胤以囊盛萤,用萤火照书夜读的故事。后人常以萤窗暗喻勤学苦读,但蒨桃用在此处,是借以形容织女夜以继日、勤劳织绫的辛苦。

她本是低微侍妾,却因为两首小诗留名百世,受到无数人的敬佩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北风凛冽,寒气逼人,一年到头为他人织绫的女子,自己身上却只有单薄的衣裳。

因为太冷了,她不停地对着冻僵的手呵气,想让手变得更灵活一些,才能不让经纬错乱。

她坐在幽暗的窗下,一刻不停地投梭织绫,冰冷的梭子在手中如同一块寒冰。

腊月白天短,光线很快就黯淡下来了,她却没有银钱燃灯织布,所以一天连一尺绫都织不满。

这样辛辛苦苦的劳作,哪里及得上歌女唱一曲来得轻松、所得又多呢?

她本是低微侍妾,却因为两首小诗留名百世,受到无数人的敬佩

这两首诗,是为织女发声,也是为了和织女一样地位低微、拼尽全力才能生存下去的普通百姓发声,颇有些像白居易所倡导的、反应民生疾苦的“新乐府”诗。

她语意沉痛,辞气哀怨,表面上是说歌女对彩绸不屑一顾,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在委婉地讽喻那随手便拿出彩绸赏赐歌女的宰相呢?

事实上,在寇准的眼中,一匹彩绸的价值确实不值一提,对于百姓的辛劳他也并不放在心上。

他步了第二首诗的原韵,写了一首《和蒨桃》,直言不讳地答道: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

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宰相寇准觉得,人世匆匆,功名利禄转眼消逝,不如抛却人间万事,珍惜美酒和艳歌,潇洒自在地过活。

这首诗中反应的思想,是古代文人最常吟咏的,并不能一味否定。

然而,与既勇敢又充满同情心的蒨桃相比,多少是有一些“何不食肉糜”的凉薄了。

#春日生活打卡季#

她本是低微侍妾,却因为两首小诗留名百世,受到无数人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