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作者:魔法孔雀u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辫子,不仅是一种发型,更是一种身份象征,一种政治认同。它曾经是满清政权的权威象征,质疑它意味着叛逆;它也曾被视为汉族的传统习俗,剪掉它就等于背弃祖训。在漫长的岁月中,辫子见证了中国由落后到重新觉醒的曲折历程。究竟是什么力量终于让大清屈服于时代潮流,允许臣民剪去这根"权力发绳"?让我们一探究竟。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满清入主,辫发成为政治象征

1644年,满清攻陷北京,建立了统一的大清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满清颁布了"剃发从政"的政策,强制汉人剃去头发,留满人的发式——辫子。这一政策给中原汉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习俗冲击。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当时,大多数汉人都视头发为生命之根,具有极高的身份象征意义。头发一旦被剪,等同于"死人"。满清新政权为了彰显其合法统治地位,故意颁布剃发从政,目的就是要打击汉人的文化自信,同化汉人思想。

对此,许多忠于明朝的遗民拒不服从,他们自豪地留着整头青丝,被称为"留发不留头"。作为回应,满清颁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政策,意在彻底肃清异己。在北京及其他战区,任何不肯剃发的汉人,无一幸免,要么被杀头,要么被充军服役。

湖广等地的农民起义军"发家军",就是以不剃发著称。他们高喊"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对抗满清的发制残暴。发家军意在号召大批农民参加抗清斗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武装斗争的作用。

面对汉人的抵抗,满清动用了大量军队,对任何不服从者狠狠镇压。在北京东南的蓟县一带,就有上万名拒绝剃发的汉人被屠杀,尸骸遍野。类似屠杀在各地频频上演,震惊中外。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这一惨剧的发生,注定了辫发成为满清政权的权威象征和统治工具。辫发从此彻底取代了原有的汉人发式,成为大清臣民不可或缺的身份标志。违者不仅会受到严惩,甚至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尽管如此,汉人的抵抗从未停止过。在漫长的岁月里,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始终视辫发为耻辱的标记,对其心存不满。每当统治不再强硬时,许多人就会偷偷剪去辫子,彰显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这个角度看,辫发不仅代表了满清统治的专制霸权,更折射了中国人追求民族尊严和自由解放的不屈斗争历程。

洋人反观中国文化

16世纪以后,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到访中国,他们对中国古老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带着敏锐的洞察力作出了各种评判。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在他们看来,中国男人的辫发和女人的缠足无疑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两件事。英国人对此颇有微词,他们认为辫发和缠足都属于"荒谬""奇特",简直就是给那些漫画家提供了绝佳的滑稽素材。

1875年,日本公使森有礼携妻子拜访李鸿章时,就曾就服饰发型问题同李鸿章进行了一番辩论。森有礼认为,宽松的汉服和留长发辫对勤劳致富的现代社会而言很不方便,所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有意模仿西方的衣冠打扮。相比之下,李鸿章则固步自封,认为衣服和发型都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祖训,理应永垂不朽。

此前不久,大清朝廷曾派遣一批幼童赴美留学,但回国后发现这些幼童不仅剪掉了辫子,甚至还信奉起了基督教,被斥为"离经叛道"。为恐生变,朝廷连忙将他们召回,进行了长期的思想教育。

这一切都反映出,长期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清朝上层对于外来文化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排斥心理。辫发在他们看来,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更是国家统一和政权合法性的体现。任何试图触碰它的行为,无异于对王朝的公开挑战。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这种保守心态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1898年,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写下《断发易服改元折》,分析了留辫子的五大弊端,建议清廷废除这一陋习。他写道:"所穿所戴,皆滥陋龌龊,为西人所耻。"但可惜的是,光绪皇帝最终还是拒绝了康有为的这一建议。

直到20世纪初,有越来越多的华人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习俗的落后面孔。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普遍希望能够打破旧框框,抛弃桎梏发展的枷锁。而辫发则成为了他们首先要铲除的目标。

正所谓前事之师,后事之镜。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评判,虽然带有不小的偏见色彩,但也透射出中华民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困境,为日后剪发风潮的到来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革命党剪辫作为抗争标志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剪辫子的呼声在中国民间不断高涨。而最先响应这一号召,勇敢剪去辫发的,正是那些遭受压迫的先锋分子和革命党人。

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振兴会,号召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中华民国。作为革命先驱,孙中山等人都剪掉了辫子,以示决心摆脱满清的统治。剪辫子不只是一种发型的改变,更被赋予了政治色彩,成为反抗满清、争取民主自由的象征。

1909年,俄国在东北扩张,引起中国人的愤怒。为抗议俄国侵略,大批留学生剪去辫发,投身抗俄救亡运动。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就是在那个时候剪掉了辫子,成为革命前锋。

此后几年,各地先进分子和学生都陆续剪去辫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剪辫运动。1911年底,俄国商人在四川被杀,俄国借机扩大在华影响力。面对重重外患,四川学生争先恐后剪掉辫发,誓与列强作坚决斗争。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1912年2月,黔军残部在贵州重镇遵义集结,准备继续反抗北洋军阀。在革命志士向路曲的倡导下,这些将士们剃去了辫发,标志着彻底摆脱旧制度,开创崭新局面。

1915年,北洋军阀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抵制。抗议运动遍及全国,剪辫子成为全体抗袁分子的普遍行动。就在这一年,著名词人黄遵宪终于下定决心,在六十四岁高龄时剪掉了辫子,成为革命阵营中的一员。

以上只是革命党人剪辫的一些著名例子。实际上,从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剪掉辫发开始,剪辫运动就如一股洪流,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成为汹涌的爱国潮流。辫发从此不再是身份象征,而是旧时代专制统治的代名词,剪掉它意味着彻底抛弃旧制度、摆脱思想束缚。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剪辫运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追求民主自由的坚定决心。革命党人用剪发这一看似微小的行为,引发了全民族觉醒的巨大力量,为辛亥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所谓小小辫子,承载千年梦。剪掉辫发,不只是一种发型的改变,更预示着中国步入现代文明的全新纪元。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清廷内部斗争

清朝内部,围绕剪辫一事也激起了热烈的讨论和斗争。一方面是坚持旧制、死守传统的顽固派,一方面则是主张变革、赞同剪辫的开明阵营。双方的角力过程,反映了时代进步与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

顽固派主力是亲贵党和保皇派大员,比如载恭、纪昀等人。他们认为,剪辫子等于彻底抛弃满洲祖制,等同于亲手推倒满清王朝。一旦臣民都剪了辫子,满洲贵族又有何立足之地?何况,汉人素有反复无常的习性,如果任其剪辫,定会引发王朝更大的动荡。

相比之下,刚毅王公和开明大臣则主张与时俱进。比如年羹尧就曾上书,希望能够"革弊更新"。他认为,只有放弃陋习,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钦敦阁下亲王奕䜟也明确表示,人民如果愿意剪掉辫子,政府就别加以阻拦。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两种观点在清廷内部遭到激烈的碰撞和交锋。康有为在上书中分析,满族人之所以如此抗拒剪辫,是害怕"习尽则同汉人"。此言一语惊人,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在有识之士看来,保留辫发就是保留专制,禁锢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尤其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剪辫的呼声在朝野中达到了最高潮。内阁大学士陆绍曾说:"革命党如果要求剪辫子,这是最容易实现的了。"就连亲英王公载也认为,剪辫子只不过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去勉强人民。

从某种程度上说,剪辫之争成了清廷内部保皇派和变法派最后的决战。顽固派最终未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负于时代的洪流,并为日后的剪辫谕旨埋下了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因剪辫问题而引发的内耗,也加剧了清王朝的瓦解步伐。保皇派和剪辫双方都在朝中寻求支持者,导致内讧越发严重。载就曾质问纪昀等人:"你们这是在拖延变法,要毁坏朝纲吗?"而纪昀则反唇相讥:"不革弊就等于要覆亡了吗?朕何尝无意于兴革?"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正所谓"家徒四壁"。在剪辫之争当中,清朝上层阶级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和混乱。革命党人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将这个腐朽的王朝彻底淹没。从这个角度看,剪辫之争不仅是一场发型革命,更是社会变革的重要一环,推动了封建王朝的终结。

最后的剪辫谕旨

曾几何时,剪辫子曾是天下最大的不臣之罪。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保留辫发的旧习也终于不攻自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翌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布了《剪发夷务旨》,号召全国臣民剪去辫子,划清与满清的界限。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剪发运动面前,清室节节败退。1912年7月,载下诏,准许臣民"无辫不问",堪称剪辫事业的重大突破。8月,载连任总理阁下,宣布已经剪去了自己的辫子,成为剪辫运动的领头人物。

大清是什么时候允许臣民剪辫子的?

但就在此时,保守派依然不甘心服输,企图阻挠历史前进的步伐。9月,时任内阁总理的纪昀力主重新颁布"留发诏书",矢口否认之前的剪辫诏旨。此举立即在民间引发了轩然大波,各地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剪辫游行。

面对民意的强大压力,纪昀不得不连夜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如何化解眼下的危机。经过艰难的权衡,最终决定重新发布剪辫谕旨。10月3日,户部尚书丁日昌代表内阁宣读了谕旨全文。全国男性臣民自此获准剪发,规定为"梳理用鬒发,并不必留辫"。

这无疑是清廷在剪辫问题上做出的最大让步。尽管依然存有一些保守色彩,但毕竟打破了过去"不留发即失身"的陋规。此后,全国剪辫运动如火如荼,风靡一时。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三分之二的男性剪去了辫发。

值得一提的是,剪辫谕旨并非出自清室自身的意愿,而是在民意的强大压力下不得已做出的权宜之计。此前不久,各省都相继响应民意,准许臣民剪辫。尤其是直隶、安徽、山西等地,更是直接下令全省男性一律剪去辫发,此举直接导致剪辫成为全国性的运动。

在这场席卷神州的风潮面前,满清王朝已无力阻挡。1912年12月,宗室议政局最后一次开会,除了几位固步自封的顽固分子外,其余人均已剪去辫子。从此,剪辫在全国彻底得到了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风气。

可以说,剪辫运动标志着中华民族完全告别了旧制度,走向了现代民主文明的新纪元。曾经那根昭示王权的"权力发绳",就这样在历史长河中永远地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