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作者:小何小何满目星河

战国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有两支势力巍然不渝地矗立着——秦国和赵国。两国君主皆为嬴姓、赵氏,不禁让人好奇,他们之间究竟有何渊源?是巧合还是命运的捉弄?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从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到商周时期的王朝更迭,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动荡年代,秦、赵两国的前身经历了多少曲折轮回?他们是如何从一脉相传的嬴氏宗亲,走向了水火不容的宿敌?让我们一探究竟,揭开这段神秘的渊源之谜。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先祖荫蔽:三皇五帝时期的嬴姓缘起

传说上古时期,伟大的黄帝统一了华夏族诸部,将他们团结成一个强大的族群。黄帝的嫡次子昌意,生了一位儿子名唤颛顼。颛顼后继有人,在当时也是身居尊位,被尊为"五帝"之一。

颛顼帝的曾孙女名叫女修,她出嫁给了黄帝的玄孙业祖为妻,并生下了一子大业。大业娶了少典氏的女儿女华为妻,二人生了一个儿子名为大费,史称伯益。伯益随后在大禹的率领下参与了治理沼泽的壮举,建立了无上功勋。黄帝的曾孙女婿帝舜见其功勋卓著,遂赐姓嬴氏。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从此,嬴氏成为了直系黄帝后裔,也是当时显赫一时的贵族。伯益生有两子,长子大廉和次子若木,大廉建立了后来的黄国,若木建立了徐国。他们的玄孙叫做费昌,正当夏王桀暴虐昏庸之时。

费昌为了躲避桀王的迫害,带领族人逃离夏都,最终投靠了崛起中的商朝。商王成汤重用了精通夏朝的费昌,委以重任,率兵征伐夏桀。在鸣条一战中,费昌大破夏军,协助成汤建立了新的朝代。

自此,嬴姓显贵于商朝。费昌的长兄子孙继承了商王太戊的宠信,屡立功勋。中衍这一支也始终辅佐殷商,有人甚至被册封为诸侯,镇守西北边陲。到了商纣王时期,直系嫡长孙子恶来奉命效力,却在周武王伐纣时被诛戮。幸而恶来的弟弟季胜逃过一劫,从此嬴姓分为两支。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殷商兴衰:嬴氏为殷商鼎力辅佐,分家有功

费昌逃离腐朽的夏朝后,一路辗转来到商国的都城。此时的商朝已经基业初具,成汤王正在打造一个强盛国度。费昌身为贤臣,学识渊博且对夏朝的朝政了如指掌,成汤王自是喜不自胜,立刻拜其为重臣。

成汤王亟欲建立新王朝,推翻夏桀的昏庸统治。他命费昌为先锋,率精锐之师直捣夏都,意欲一战定乾坤。费昌了解夏朝军情,布置得当,终于在鸣条决定了胜负。夏桀彻底覆没,商王成汤一统天下,开创了辉煌的商朝。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费昌为商朝的开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功劳,地位自是超然。他的亲族也因此荫蔽,被商王破格任用。费昌的长兄这一支嬴姓后裔孟戏、中衍,更是被商王太戊赏识,得以掌管重权,两人更是娶了商王的公主为妻。

自此,嬴姓氏族在商朝权倾朝野,成为了当朝显贵。他们世世代代辅佐殷商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中衍的曾孙戎胥轩,更是被封为诸侯,镇守西北边陲。

一代又一代,嬴氏族人为殷商效犬马之劳,殚精竭虑。到了商纣王时期,中潏、飞廉父子二人仍然衷心事奉,效忠于国家。只可惜商纣王奢淫无度,竟使得先贤遗泽的商朝走向衰微。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最终,商纣王在阖闾被西周武王所灭,商朝覆亡。中潏之子恶来死于乱军之中,惨遭不可告人的杀戮。幸而恶来的弟弟季胜侥幸活了下来,从此嬴姓分为两支,步入了全新的历史进程。

西周建立:两支渐行渐远,秦赵氏萌芽

商纣王被西周武王所灭,商朝就此覆灭。得生天之幸的季胜,在新的朝代到来之际,迎来了全新的机遇。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季胜本是殷商嬴姓族人的一支,与恶来是亲兄弟,他幸免于乱世之难。周武王新迁都于镐京,当时正值礼崩乐坏,需要能臣效力。季胜身怀绝学,志存报国,很快就被周武王所重用。

武王册封有功之臣,季胜因曾在赵地守城,便被赐予赵城为食邑。从此,他和其子孙后代便被称为赵氏。赵地北靠燕云十六州,东临太行,西接羌人,环境艰险。赵氏不畏强邻,打游击扫荡边境,逐渐壮大起来。

与此同时,武王从恶来这一支也册封了诸侯国,建立了秦国。秦地距离中原较远,在西北边陲,由秦国先祖秦靖公肃清戎狄后不久建都于岐,即今陕西咸阳一带。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起初,秦国和赵国属于兄弟之邦,却因地理隔阂,彼此渐行渐远。两支嬴赵氏族人虽同祖同源,但毕竟分支旳遥,已无太多联系。

就这样,两个未来的强国雏形,在黄河流域边缘地带慢慢成长起来。几百年间,秦赵两国都未曾想过,他们将来会成为困兽犬牙,水火难容的宿敌。

秦国依仗险峻地理,在西北大地上孜孜不倦开疆拓土,临淄、上郡、徐夏等邦国相继被并吞。到了春秋后期,秦襄公更是亲率精兵,救助南面遭受犬戎人围困的周室,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赵国则在河北平原屡建奇功,击败四狄数十万,与中原列国并驾齐驱。韩、魏、楚等国都曾遭受重创。赵肃侯时,更是将国都迁至代郡,更名赵国。从此,赵国在华夏北疆坐稳了脚跟。

两国自此彻底渐行渐远,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谁也想不到,那仅存的淡薄亲缘,将在几百年后的战国时代,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血亲大战。

战国崛起:嬴赵割据雄踞西北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历经春秋时期的发展,秦国和赵国都逐渐壮大,在西北地区崭露头角。到了战国时期,两国更是一飞冲天,成为了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国。

秦国背靠秦岭,地处关中,自春秋后期便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步步高升。秦穆公时期,秦国先后吞并了临淄、上郡等小国,地盘扩展了一倍有余。到了秦襄公时期,更是雄才大略,一路征伐,出力相助遭犬戎人围困的西周王室,立下赫赫功勋。周王钦佩有加,册封秦襄公为诸侯,建立了秦国。

从此,秦国的疆土包括今天的陕西关中、汉中、延安、宁夏等地,江山日益昌盛。后来又改国都于咸阳,占据了更加坚固的军事要冲,并建立起一支精锐的"秦军"。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与此同时,赵国在北方亦是疆土日渐拓展。赵肃侯时期,赵国不惧强手如林的北方游牧民族,反而主动出击,消灭了十余万匈奴骑兵,四狄难敌。赵国更是迁都代郡,改国号为赵,彰显了自身的强盛实力。

到了战国时期,赵国几经变革,终于成为了燕赵等国中的领袖。它拥有精锐的"胡骑"部队,骁勇善战,素有"边骑能冰河上驰"的威名。赵国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与秦国一同矗立于西北大地。

两国纵横驰骋于关中及华北大地,各自雄霸一方,兵强马壮。秦国的铁甲"秦军锐士",赵国的"胡刀边骑",并驾齐驱,所向披靡。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可谓是当时西北地区难得的两支超级强国了。两国势如日月,虽然出身同根,却早已命运迥然。而随着统一中原的野心与日俱增,终有一战方能分出伛偻!

战火纷飞:亲戚反目,秦赵大战一触即发

随着秦国和赵国在战国时期的日益壮大,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加剧。尽管同根同源、血浓于水,但为了夺取中原王土,最终亲戚反目,双方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内战。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公元前354年,赵国国君赵康侯驾崩,其子赵襄子继位。赵襄子觉得秦国正在逐渐强大,必将对赵国构成重大威胁,决定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

赵襄子集结精锐大军十余万,亲率前往秦国边境,直扑秦都咸阳。双方在阴晋一带遭遇,战事一触即发。秦军奋勇还击,双方在荥阳决一死战,你来我往,旌旗腾空。

就在双方孰胜孰败还未分晓时,赵军突然覆没,原来是赵将平原君派兵袭击了赵军后方,导致赵军溃不成军。最终,秦军以寡击众,大破赵军,赵襄子更是战死沙场。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这一仗把赵国军威彻底挫伏,从此秦国占据了上风。不过赵国未曾就此服软,几年后又遣精锐重骑十万,再次杀向秦国。秦军奋勇反击,双方又在长勺阵地决一死战。

这次秦军更是布置严密,先发制人,斩获赵军十万人马。赵国退兵重新固守,但从此便不敢轻易得罪强秦。双方也算以武力加明了彼此谁强谁弱的地位。

可以说,这两场大战完全分出了秦赵两国的上下层级。秦国从此雄霸西北,扫平了赵国的野心,为日后一统中原奠定了基础。而赵国则遭受重创,自此再难与秦抗衡,只能作为秦国手下败将勉强苟延残喘。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两个原本亲戚般的国度,最终因为争夺中原而走向了仇敌的道路,兵戎相见,旗靡相向。赵国终究不敌秦国,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渐渐沦为秦国的一根手足,失去独立自主。

结尾

不得不说,血浓于水固然情理之中,但在那个杀伐纷争的乱世,权力和利益永远高于一切。秦赵两国,从嬴氏宗亲走向水火不容的死敌,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