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陆用语有毒?还是人心有“鬼”?

作者:MTO社

近日,有台湾学生在作业写了一句“鞋子不换估计是不行的了”,结果老师把“估计”一词划红线,还标注“别用大陆用语比较好”。

大陆用语有毒?还是人心有“鬼”?

网上图片

相关照片在网上分享后,迅速引发热议。许多台湾网友质疑,“估计”二字何时变大陆用语?

有台媒到街上采访许多台湾民众,看反应大都不解,有人甚至说从小就开始用,分不清大陆用语,觉得老师的做法“夸张”。

有台湾民众直指该老师的自我意识太强:“心中有统战,看到什么都是统战。”

在不久前,也有网友针对大陆用语,现在有许多人会将“大概”“应该”变成“估计”、“阴谋”说成“猫腻”、“影片”改说“视频”,好奇直问“还有什么用语是影响当代整个台湾人的?”文章底下,不少网友列出更多大陆用语。

实际上,“大陆用语”在台湾被渲染炒作屡见不鲜。此前,有生物课本以“土豆”称呼马铃薯,还有台防务部门的一档节目中出现了“质量”一词,都引来一些人士炒作“文化统战”,声称使用大陆用语就像被“温水煮青蛙”。

还有人担忧,年轻人所谓的“台湾本土意识根基”将被动摇,害怕“天然独”变成“潜在统”。

大陆用语有毒?还是人心有“鬼”?

香港中通社图片

事实上,互联网的发展与两岸交流渐趋紧密,两岸用语不同已被两岸年轻人视为有趣并乐于交流讨论的话题。

一些台湾民众也认为,大陆用语表达更贴切,“更精准为什么不用”,而且两岸同宗同源,不少台湾常用语如“黄牛”“失业”“瓶颈”等,大陆人也在用,这样的互相交流影响“很正常”。

有台湾媒体以30岁以下年轻群体常用的网络论坛进行近十年的数据观察发现,包括“闺蜜”“种草”“颜值”“打call”等大陆社会的流行用语,都被台湾年轻世代运用自如。

台媒调查,从使用趋势来看,大陆流行语连续几年的使用率居高不下。见此现象,有台媒曾报道称,也许这背后反映了两岸流行文化的“强弱易位”。

过去,两岸文化以台湾输出大陆为主;但近年来,在大陆强势崛起,以及抖音等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下,台湾逐渐变成了文化输入地。

多年,从邓丽君,到周杰伦、蔡依林,大陆民众很长时间都在传唱台湾经典歌曲,观赏台湾电视连续剧,借鉴学习台湾的许多用语,欣赏“瓶颈”“理念”等更精准贴切,偶尔有人只是不习惯“港台腔调”。

而今,一首又一首大陆歌曲通过抖音、爱奇艺等平台在台湾爆火,例如《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大陆剧、《科目三》《孤勇者》《小小花园》《求佛》等抖音神曲也都分别在台湾走红。

大陆用语有毒?还是人心有“鬼”?

香港中通社图片

舆论认为,现在台湾同胞特别是年轻人说大陆用语、吃大陆零食、看大陆影视剧、唱大陆歌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最朴素的想法,或许只是“哪里的东西有趣,就去看哪里的”。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与软实力的增强,大陆在文创领域不断推出制作精良、优秀、富有创意的产品和内容,加上两岸语言文化相通,台湾年轻人因此受到吸引并产生共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只是,有人心里住进了魔鬼,眉头皱上了天。

台湾民进党当局虽然嘴上排斥大陆,但行动最实际。目前,台当局已在大陆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多个账号,包括台湾交通主管部门在“小红书”等大陆社交媒体经营的账号,推广赴台观光旅游。

即将成为台当局营销观光的目标平台,“小红书”在台湾有大批年轻人正在使用,但当局陆委会近期刚刚“提醒”台民众,勿使用“小红书”等大陆社交媒体,以保证资讯、通讯安全。

民进党立委林楚茵也曾经公开要求禁用“小红书”,难怪中国国民党立委徐巧芯忍不住批评这是“双重标准本性再现”。

网络交流为两岸青年搭建了多元化展示的平台,也为两岸青年相互瞭解、良性互动创造更多机会。民进党当局蓄意阻挠破坏两岸民间交流,说到底是害怕两岸同胞走近走好,害怕台湾民众瞭解大陆的真实情况。

正如中国国台办发言人说,民进党当局以所谓“认知作战”蒙蔽台湾民众,制造“信息茧房”,当作煽动敌意、仇恨和对立的遮羞布,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特别是台湾青年的发展空间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