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这一天,世界人民都会以各自的方式来表达对慈母的感激之情。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伦理文明,其实也有自己的母亲节,被称为“中华母亲节”,时间为农历四月初二,即孟母生孟子的这一天。
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亲子之情和仁爱之心,在这片土壤上,曾经孕育出许多伟大且极具影响力的母亲形象——孟子之母仉氏便是其中之一。这位贤母在孟子三岁丧父后,担负起教养孟子的全部责任,“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佳话被传颂了两千多年。
在那个教育落后的年代,孟母已然关注到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和学习的内部规律,可谓用心良苦,终使子女成大器。除了孟母,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之母岳母、三国时期的谋士徐庶之母徐母,都被列为中华贤母的典范,成为漫漫历史长河中伟大母亲形象的缩影,也激发着一代代为人子女者的仁爱与孝德。
现实生活中的母爱也许无法像历史故事那样汇聚成篇,它更多地融入在一粥一饭的日常中,是那样稀松琐碎、平淡无奇。“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只要天气一变化,妈妈便会操心孩子的保暖问题,提醒孩子穿秋裤。“妈觉你冷”这句常被用来吐槽的网络流行词,何尝不是天底下母爱最朴实的表达?
小时候,妈妈的叮咛令人厌烦,妈妈的管束就像牢笼,我们恨不得插上翅膀远走他乡,殊不知她的惦念亦是穿越千山万水、岁岁年年……蓦然回首,夕阳余晖下,只剩老母亲孱弱的身影和一缕白发。如鲠在喉!多少难以堆砌的辞藻此刻也唯有化作一声低唤:“妈妈!”
非常喜欢当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诗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营口“望儿山”的传说?
相传在辽宁南部平原上,有一座两千多年的古城——熊岳城。城郊有一片海滩,海边有一户贫苦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为了供儿子读书辛勤劳作,儿子决心苦读成才报答母恩。后来,儿子乘船赴京赶考,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焦急的母亲天天在海边眺望、呼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盼到儿子归来。
其实,她的儿子早在赴京赶考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也许是母爱感动了天地,在她伫立盼儿的地方,矗立起一座山峰,形同母亲的石像;在她洒下泪珠的地方,化出一股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将山峰叫作“望儿山”,在山顶建了慈母塔,在山下修了慈母馆,好让子孙后代缅怀母亲平凡而伟大的恩情。
说到底,父母之于子女,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缘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后想见却见不到的,是亲人。感念、反哺母恩又岂止在母亲节这一天,更应在朝夕相处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