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穷人的消费观

作者:风雨飘摇春夏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问:为什么某某地接受了那么多捐助依然那么穷?

高赞回答:认识的一个男生就去那里FP了,他说,问他们要200元现金还是500元物质,他们90%都要求现金,让我猜为什么,我猜了很久,他说是因为他们要现金买酒喝,我问可以把物质卖了呀,500的随便可以卖三四百。他说:他们懒得去卖。

这其实就是《贫穷的本质》中提到的穷人思维。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穷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穷人,而是新穷人,很多都是年轻一代的白领,每天西装革履在高楼大厦里穿梭,他们并没有生存意义上的危机,不愁吃穿但被困在消费主义牢笼里,是我们常说的精致穷。

为什么说精致穷,主要就在于他们的消费观:

1.廉价消费,冲动消费

什么618、双十一,商家各种满包邮、满优惠、打折这些套路都中,比如你想要买一个150块钱的东西,发现满200减50,于是浪费多半小时挑选纠结,结果多买了一个不需要的东西。

有时候你为了几十块钱的差额,在多个品牌上比来比去,觉得省到就是赚到,结果不但枉费心力,还买了质量较差的东西。

包括,现在的短视频直播简直就是收割穷人的利器,“买它、买它、买它”不断给你的大脑催眠,你买不起,他还会说你最近是不是没努力。

包括一些广告营销,什么女人的衣柜,永远少一件衣服,男人一年要逛两次***。

总之,你买了很多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买回来之后,拆包裹的时候还有点兴奋,然后就闲置了。

不单是占用了你家几万一平的物理空间,你每次整理、清灰又会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每次看到它,你都会纠结,要不要把它处理掉。

……

老马前两年一冲动买了辆新能源,结果每年开得很少,上班不怎么开,长途开油车,加上租车位费、保险费……最后只好血亏转卖。

所以,我给刚需的定义是必须高频使用,包括知识付费,购课参群之前一定要确认自己能否付出足够的时间,参加一个100天写作挑战,你每天连一个小时都没有就趁早放弃。

2.攀比消费、超前消费

老家有个发小,家境普通,收入也不高,结婚娶媳妇,家里贷款买房也就算了,但为了让女方父母高看一眼,借钱大肆操办婚礼,不用说婚后那是一地鸡毛,因为还债家庭内部矛盾重重。

包括有些年轻人为了所谓的面子,过度消费,追求什么高端名牌,限量款,名车名表,这些只会让你陷入更加贫乏的境地。

人穷的时候面子不值钱。

穷人总是小心翼翼的大方,而富人都是大大方方的小气。

富人购买奢侈品,买豪车,很多都是为了生意,一种投资。

比如《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为了挤进富太太群结交人脉、信息资源,花十几万买个包。

虚荣心人人都有,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追求优质商品理所当然,老马甚至鼓励你收入到了、积累够了,要主动去体验一下高端消费带给自己的气场加持。但你刚买一年多的手机,就觉得内存不够,非要刷卡分期折叠手机,就过分了。

3.暴富消费

不是报复消费,而是为了能够暴富而进行的消费,你以为是投资,其实是欲念。

比如买彩票,动不动就三百五百刮刮乐,上香许愿千元捐“功德”,结果是彩票店老板和寺庙大和尚喜提宝马一辆。

为什么会有新穷人呢?

前天的文章《如何终结“又忙又穷”的命运循环,普通人想不到的逆天思维》我分析了内因——稀缺思维。

今天从外因剖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消费主义,那消费主义是怎么来的?我们又是怎么掉入到消费主义陷阱的呢?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社会学书籍给出了一个解释,非常值得参考。

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塑造了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本质是工作伦理,劳动是光荣的,工作是神圣的,每个人都应该工作,不工作就是罪恶,工作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形式。

但,很快这种伦理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大幅提升,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机器的崛起逐渐取代人作为生产主导。

人,作为劳动力从促进生产,变成了一种过剩的冗余,成了经济发展的累赘。

在这个背景下,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贸易,消费为什么排在第一位?更不用说后两者萎缩的情况下。

无论是从ZF层面还是经济层面,刺激消费、增加消费人口都是第一位的。

与此同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在逐渐丧失,人们体会更多的是工作对人的控制和压抑。

有一本书叫毫无意义的工作,尤其是大公司,其实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创造什么价值,都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内耗。

个体的身份认同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工作仅仅成为获取收入、实现致富目标的手段。

消费,而非工作,定义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大家普遍接受的成功的定义不是创造了什么,而是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消费能力的大小、消费体验的丰富与否,成为衡量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的新尺度。

新穷人的诞生,正是这一转变的产物。

他们不是为活不下去所困扰,而是因消费能力不足,或者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消费层次,而感到羞耻和沮丧。

我们之所以会冲动消费、透支消费,不就是想证明自己吗?

媒体广告和直播带货的兴起,更是将消费主义推向了极致。

它们无孔不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消费标准,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品牌故事:

什么潮牌、限量版;

什么变形金刚、迪士尼;

什么年轻人入职场的第一块机械表、参加工作的第一套西装、女白领的第一个轻奢包、大学生的第一款品牌护肤品、年轻人的第一台私人飞机……

看似是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实则是产品经理们精心编织的消费幻梦。

……

这本书其实是让大家看清楚,很多时候你不是害怕贫穷,而是担忧消费降级,你不是缺钱,而是缺少意义感。

同时,作者也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在工作伦理和消费伦理之间引入生活伦理进行平衡,让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要忽略公平、自由和平等,不要忘记,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说实话,我读完这本书,对作者最后这种宏观的、不痛不痒的建议嗤之以鼻。

既然消费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必然,就不要把它当作桎梏,除非你看破红尘,跳出三界。

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并利用这一现实,既要懂消费,也要懂生产,更要懂营销。

最关键的是,你必须学会自主定义自我价值。外界的观点--无论是他人、社会还是群体的看法--都是虚幻的。

要想真正突破束缚,你必须逐步解构并超越这些强加于你的价值观念,构筑起一种更为坚固和自主的人生信念。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建立强大的自我认同感,成为一个敢于面对非议、不畏他人目光、敢于自我营销、勇于突破羞耻界限的个体。

我在文章《天道:有本事的人都不要脸,没本事的人都要脸,要脸的最后都没了脸,不要脸的最后都有了脸》中描述了“不要脸”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就是如何突破对金钱的羞耻,建立自己的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