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作者:老崔说历史

朱元璋是一位出身卑微却最终登基为帝的开国皇帝。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在恢复科举考试的最后一轮"殿试"中,朱元璋亲自出题考核文武官员。当天,朱元璋让人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判优劣。一众考生纷纷卖弄文采,试图借此展现自己的才华。就在这时,国师刘伯温突然说出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有人要死了!"这究竟是何原因?朱元璋又想考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一、朱元璋的出身和性格特点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小就遭受了生活的艰辛。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着他和弟弟。为了维持生计,朱元璋不得不从小就下地干活,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然而,命运却为他开辟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腐败,加之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朱元璋目睹了太多百姓的苦难,他怀着一腔热血,毅然加入了起义军,开始了漫长的反抗之路。经过多年的艰苦卓绝,朱元璋最终在淮西之战中大获全胜,奠定了建立明朝的基础。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朱元璋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为人果断狠辣,对贪污腐败绝不手软。他深知国家的根基在于民心,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在登基为帝后,朱元璋非常重视选拔忠诚干练、务实为民的官员,希望他们能真正为国为民尽忠。

二、朱元璋设置"殿试"考核文武官员

朱元璋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深知选拔忠诚干练、务实为民的官员对于新王朝的稳固至关重要。因此,在建立大明王朝后不久,朱元璋就下令恢复了中断已久的科举制度。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实行,是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通过层层考核,能够广纳贤士,使国家充满了人才。但是到了元朝末期,由于统治腐败,科举制度名存实亡,导致人才凋零,国力日衰。

有鉴于此,朱元璋决心扭转这一局面,重新振兴科举。他亲自主持考试大计,将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前两个阶段由地方官员主持,最后一轮殿试则由朱元璋亲自出题,直接考核文武官员。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殿试的出题环节可谓是朱元璋的一大杰作。当天,朱元璋让人抬来三筐稻谷,摆放在大殿之中。这无疑让一众考生感到困惑和疑惑,因为他们原以为会是一些关于治国理政或军事防御的题目。

然而,朱元璋的这个出题方式实则别有深意。作为一个出身贫苦、吃尽了人世沧桑的开国皇帝,他深知国之根本在于民生。只有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国家才能真正富强。因此,他希望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考题,考查官员们是否真正关注民生,是否有为民造福的决心。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三、考生们的表现和刘伯温的预言

当朱元璋抬出那三筐稻谷时,一众考生顿时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人能对答如流。他们原以为这将是一场关于治国理政或军事防御的考试,却没想到朱元璋会出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题目。

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位考生打破了沉默。他上前细细打量那三筐稻谷,颇有几分把玩的意思。随后,他开口道:"这第一筐稻谷,粒粒饱满圆润,体态硕大,显然是产自江南水乡那富庶的土地。"他顿了顿,又指着第二筐说:"而这一筐,可见已经发了霉,想必是储存不当所致。"最后,他把目光移向第三筐,语气略带鄙夷:"这最后一筐,粒粒干瘪,甚至还掺杂了杂草,实在是品质极差。"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这位考生的话音刚落,另一位考生便接着说道:"不错,正如前辈所言。我等读书人,自当对天地万物了如指掌。"他环视了一圈,得意洋洋地说:"这三筐稻谷,实则代表了我大明朝的粮食状况。第一筐代表了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二筐则说明朝廷的储备粮已经发霉变质;至于第三筐,更是说明了军队的口粮质量之差..."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就这样,一个个考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对那三筐稻谷进行评头论足。有的人借机卖弄自己对农事的精通;有的人则大肆吹嘘自己的博学多闻;还有人试图通过对稻谷品质的分析,间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眼见考生们越说越远,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就在这时,国师刘伯温突然开口了,他神色肃穆,语重心长地说:"有人要死了!"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刘伯温这句话犹如平地惊雷,顿时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一时间,大殿里鸦雀无声,只有呼吸声在回荡。

四、朱元璋对稻谷考题的真正用意

朱元璋听完那些考生对稻谷的种种评点后,脸色阴沉,眉头紧锁。他缓缓环视了一圈大殿,目光如利剑般扫视着每一个考生,最终开口说道:"你们这些读书人,真是一无是处!"

朱元璋的话音刚落,大殿里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这位开国皇帝。朱元璋见状,不由得大声斥责道:"朕让你们评判这三筐稻谷,可不是为了让你们卖弄那些无谓的文采!第一筐稻谷粒粒饱满,说明今年我大明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二筐稻谷已经发了霉,这是朝廷储备粮的实际状况;至于第三筐,里面掺杂了杂草,这正是军队口粮的品质!你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竟然连这点都看不透,真是愚蠢至极!"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原来,朱元璋出这道看似简单的考题,其实是希望通过考生对稻谷的评判,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关注民生,是否有为民造福的决心。作为一个出身卑微、吃尽了人世沧桑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国之根本在于民生。只有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可是,那些考生们却完全没有看透朱元璋的真正用意。他们只顾着卖弄自己的文采,展现自己的博学多闻,却对稻谷所代表的民生问题视而不见。这无疑让朱元璋大为失望,因为他正是希望选拔出一批真正为民做实事的官员,而不是那些只会空谈的"书呆子"。

朱元璋接着说道:"你们这些人,只知道诗书治典,却对国家的现状一无所知!我大明朝才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可你们竟然对此视而不见,只顾着卖弄那些无谓的文采,真是可悲可叹!"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五、朱元璋对贪官的严惩

朱元璋当场处决了那些被查出贪污腐败的官员后,便转身对其余的考生说道:"你们都是新任的官员,望你们要谨记今日的教训,勿要重蹈覆辙,否则定将遭受同样的严惩!"

朱元璋的话音刚落,便有一位考生颤声问道:"陛下,那些被处决的官员到底犯了何过?"朱元璋冷冷地说:"他们贪污受贿,罪无可恕!我大明朝才刚建立,百废待兴。可这些人竟然糟蹋国家的钱粮,吃喝嫖赌,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真是罪该万死!"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原来,在朱元璋登基为帝后不久,便有一些官员开始铤而走险,大肆贪污受贿。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从军队的口粮中盘剥,从朝廷的储备粮中渎职,甚至还从老百姓的口粮中剥削。这些被贪污的钱粮,有的被他们挥霍一空,有的则被藏匿起来,作为家族的私产。

朱元璋对此怒不可遏,他深知国之根本在于民生。如果连官员都如此贪婪无度,那么老百姓又将如何过活?于是,朱元璋下令彻查这些贪污案件,并亲自主持大审。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将这些贪官的罪行一一查清。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审讯过程中,有一位贪官被控贪污超过六十两白银。按照当时的规定,这已经触犯了"死罪"。朱元璋当场便命人将他绑了,准备行刑。那贪官见状,顿时吓破了胆,连连求饶:"陛下息怒,小人罪该万死,但求陛下开恩,留小人一命!"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有人要死了

结尾

朱元璋冷冷地说:"你贪污受贿,罪无可恕!我大明朝才建立不久,就有你这等贪官横行,若不加以严惩,朝纲日下,国将不国!今日就让你先尝尝死的滋味,以儆效尤!"说罢,便亲自挥刀,将那贪官斩于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