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作者:老崔说历史

公元前311年,张仪再次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将其扣留,准备杀之以泄前嫌。然而过了没多久,怀王却又将张仪释放了。这一反复无常的做法,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怀王对张仪反复无常?是受了张仪三寸不烂之舌的蛊惑?还是受到了大臣妃子的说情?亦或是怀王本人昏庸无能?

事实上,楚怀王擒纵张仪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或偶然因素所致,而是深深扎根于当时纷乱的时代环境和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之中。要透彻理解这一决定的原因,我们必须放眼战国时代的大背景,审视楚国当时所处的困境,以及张仪二使楚国的始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揭开这一看似简单的历史之谜的重重面纱。那么,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让我们一探究竟。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1. 战国时代的大背景

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不断,兼并割据,朝野扰攘,硝烟四起。这一时期的战争,与当时的剥削制度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根源于统治阶级对土地和人口的无度扩张欲望。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战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此之前,各国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相互兼并的战争中。当时的秦国虽然国力强盛,但地处西方,与东方六国相距遥远。秦国要想东征,必须先攻破魏晋两国,打通函谷关和河西两条通道。

然而,魏国凭借文侯变法的成果,一直是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牢牢把持着两条要道。秦国想要东扩,进可攻,退可守,进退维谷,困难重重。更何况,秦楚两国当时还是盟友,秦国无由直接进攻楚国。因此,秦国在这一时期只能在西方称霸,暂时无法东征。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马陵之战改变了这一格局。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强盛,一举击溃魏军,夺取了函谷关。与此同时,原本最强大的魏国元气大伤,不得不迁都大梁。从此,秦国向东扩张的大门洞开。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长,秦国的野心也日益膨胀。虽然齐国在马陵之战后一度强盛,但终归"不思进取"。秦国很快就将矛头指向了东方六国,尤其是韩赵魏三晋,它们的存亡安危首当其冲。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面对强秦的威胁,六国不得不结成联盟,共同抗衡。然而,六国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对立。秦国便是利用这一点,打破联盟,孤立击破。原本"合纵"的局面,最终演变为"连横"的七雄争霸。

在这场纷扰不已的战争中,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作出一些看似荒谬的举动。楚怀王擒纵张仪的决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产生的。要理解这一决定的原因,我们必须审视楚国当时所处的困境,以及张仪二使楚国的始末。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2. 楚国的处境和张仪二使楚国的经过

战国时期,楚国作为南方大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力雄厚。然而,由于楚国偏向保守,变法未能成功,相比之下,魏、齐、赵、韩、燕等国家都已进行了变法,实力大增。

因此,尽管楚国基础坚实,但已开始出现衰微的趋势。

尽管如此,楚国的实力仍不容小觑,成为其他诸侯国力图拉拢的对象。纵横家张仪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派往楚国的。张仪本是魏国贵族后裔,曾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早年他曾想在魏国做官,但未获重用。后来到楚国又遭陷害,只得投奔秦国,成为秦惠王的客卿,官至丞相。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公元前322年,魏国免去了张仪的丞相之职,命他前往说服魏国与秦国联手攻打齐楚。张仪的目的是让魏国成为秦国"连横"政策的先锋。然而,他的阴谋被魏惠王识破,遭到驱逐。张仪回到秦国后,秦国立即出兵攻打魏国,意图以武力迫使其接受"连横"。

秦国的强硬态度令其他国家倍感压力。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的发起下,魏、楚、韩、赵、燕五国联合发动了攻打秦国的战争。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参战的只有魏、赵、韩三晋,最终大败而归。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战争结束后,秦国很快就攻下了巴蜀,并准备进军楚国。面对强秦的威胁,楚国的处境岌岌可危,消灭这一威胁成为当务之急。正值此时,齐国趁三晋战败,出兵击败赵、魏,与楚国结成联盟,形成屏障,共同抗衡秦国。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张仪被派往楚国游说。他利用"商於之地六百里"、"秦女"等诱饵,诱使楚怀王与齐国断绝同盟关系。商於之地位于秦楚通道要冲,对楚国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怀王的决定也在情理之中。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达到目的后,张仪回到秦国,三个月未上朝。等齐楚联盟彻底破裂,他对同行的楚国使者说出了"我现有六里地,愿献给大王"的狂言,楚使无功而返。楚怀王意识到上当受骗,勃然大怒,多次进攻秦国,但均以失败告终。

为进一步打击楚国,秦国使臣要挟楚国割地。楚怀王气愤难平,表示愿意用黔中之地交换张仪。秦惠王喜出望外,张仪也主动要求再次前往楚国。然而一到楚国,张仪立即被扣留,楚怀王欲杀之以泄前嫌。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3. 楚怀王擒纵张仪的新增内幕

张仪一到楚国,便被楚怀王扣留,准备杀之以泄前嫌。然而,事情并未如怀王所愿那般顺利进行。

张仪虽被囚禁,却并未就此乖乖束手就擒。相反,他暗中布下了一张大网,意图扭转乾坤。

张仪在楚国期间,暗中散布谗言,煽动民心反对楚王。他诽谤楚怀王昏庸无能,国力日衰,已不足以抵御强秦的侵略。他更是大放厥词,声称只有听从他的建议,楚国才能重振雄风,避免覆灭的命运。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这些谗言在楚国很快传开,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一些愤青和激进分子纷纷响应张仪的号召,要求楚王释放这位"救国英雄"。就连部分官员也对楚怀王的决定表示质疑。

楚怀王得知后大怒,本欲立即处决张仪,扫清心头之患。然而,张仪却以哀求的口吻说道:"臣虽有过错,但对楚国却怀有一片赤诚之心。只要陛下能释放臣,臣必当为楚国出谋划策,帮助楚国扭转被动局面,重新强盛起来!"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面对张仪的诚恳言辞,楚怀王不禁动摇了。他心想,张仪毕竟是个谋臣,若是能借助他的智谋击败强秦,扭转楚国的颓势,岂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况且,张仪已被囚禁多时,应该不会再耍花招了吧?

就这样,楚怀王心怀侥幸,最终决定释放张仪,并重新委以重任。他希望借助张仪的智谋,帮助楚国东山再起,重新强盛起来。

然而,楚怀王显然是小觑了张仪的狡猾和城府。张仪获释后,并未如怀王所愿那般为楚国出谋划策,反而继续在暗中捣鬼,挑拨离间,意图让楚国陷入更加混乱的境地。

4. 楚怀王纵张仪的深层原因

楚怀王擒纵张仪的决定,看似反复无常,实则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政治军事考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因于张仪的口舌之辩或怀王的昏庸无能,而应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洞悉其中的深层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合纵与连横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渐强盛,野心也与日俱增。秦国向东扩张的利益,与东方六国维护自身安全的利益,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就合纵而言,六国之间虽然为了共同利益而联合抗秦,但同时也存在着各自为了扩张而发生冲突的矛盾。比如原本极力主张与齐国结盟的陈轸,在楚怀王受骗后又主张联合秦国伐齐。可见,六国之间的统一只是暂时的,对立才是永久的。

而连横则是秦国利用六国内部的矛盾,打破联盟,各个击破。因此,在张仪第二次前往楚国时,楚怀王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化解来自秦国的威胁,求得自身安全。从这个角度看,擒纵张仪并非无理,而是由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其次,从战略位置来看,楚怀王或许是以割让黔中之地为代价,换取张仪的生命。黔中之地对楚国防务至关重要,一旦失守,秦国将能从武关、巫郡、长江和黔中四面包围楚国。

后来的多次秦楚战争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楚怀王对黔中之地的重视。在与秦昭王的斗争中,怀王宁可赴死,也不愿割让黔中。可见,黔中之地对于楚国的重要性。

因此,释放张仪很可能是怀王为了保住黔中,避免给秦国进攻楚国的借口。张仪的话虽然夸张,但其中必有值得怀王深思的部分。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楚怀王为楚国利益而斗争不息的精神。尽管他做出了一些看似荒谬的决定,但这都是为了维护楚国的根本利益。在战国时期的纷扰斗争中,怀王也曾有过不凡的举措,值得我们怀念。

总之,楚怀王擒纵张仪的决定,背后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并非简单的张仪三寸不烂之舌所能左右。我们应当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洞悉其中的深层原因和时代大背景,而不是将其简单化、程式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楚怀王这一看似反复无常的做法,背后所蕴含的英明远虑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

5. 结语

纵观楚怀王擒纵张仪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决定背后蕴含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并非简单的张仪三寸不烂之舌所能左右。

当时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不断,矛盾错综复杂。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后的国力飞速发展,野心也日益膨胀。

面对强秦的威胁,东方六国不得不结成联盟共同抗衡。然而,六国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对立,秦国便是利用这一点,打破联盟,孤立击破。

在这场纷扰不已的战争中,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作出一些看似荒谬的举动。楚怀王擒纵张仪的决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产生的。

作为南方大国,楚国虽然国力雄厚,但由于保守落后,已开始出现衰微的趋势。面对强秦的威胁,消灭这一威胁成为当务之急。张仪被派往楚国,诱使楚怀王与齐国断绝同盟,楚国陷入被动。

然而,楚怀王并非昏庸无能。他擒纵张仪的决定,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政治军事考量。首先,合纵与连横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楚国需先化解来自秦国的威胁,求得自身安全。从这个角度看,擒纵张仪并非无理。

其次,从战略位置来看,楚怀王或许是以割让黔中之地为代价,换取张仪的生命。黔中之地对楚国防务至关重要,一旦失守,秦国将能从四面包围楚国。后来的多次秦楚战争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楚怀王对黔中之地的重视。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楚怀王为楚国利益而斗争不息的精神。尽管他做出了一些看似荒谬的决定,但这都是为了维护楚国的根本利益。在战国时期的纷扰斗争中,怀王也曾有过不凡的举措,值得我们怀念。

总之,楚怀王擒纵张仪的决定,背后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并非简单的张仪三寸不烂之舌所能左右。我们应当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洞悉其中的深层原因和时代大背景,而不是将其简单化、程式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楚怀王这一看似反复无常的做法,背后所蕴含的英明远虑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