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号公司,投资人要费些脑筋了

作者:FocusFor
九号公司,投资人要费些脑筋了

文/阿芒

几年前,九号公司在提交上市材料时,它想用“九号机器人”作为公司的简称,不过监管部门没有同意。

监管部门给出的理由是,九号公司平衡车、滑板车的营收比重过高,“机器人”的辨识度不够。

公司名称和简称如果带有“机器人”,可能会对投资者造成误导,无法准确反映公司业务实质。

上市前的九号公司,平衡车、滑板车是绝对的收入来源,当时,这些业务依然是“酷炫”科技的代表,深受年轻人喜爱。

上市时接受媒体采访,九号公司创始人高禄峰说,公司在机器人方面投入巨大,长期来看机器人业务可能会超过现有的其他业务。

但这些心心念念的机器人业务,在上市几年后,对九号公司的收入贡献依然微乎其微。

伴随着平衡车、滑板车业务遭遇增长瓶颈,九号公司把重心转向了看起来传统的两轮电动车上,一头扎进了红海竞争里。

如今,九号公司的业务来源,两轮电动车占了很大比重。

科技创新雄心,还是向赚钱的现实需求低了头。

正应了那句投资界的老话:上市公司哪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朴实无华赚钱才是真。

拼多多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

阿里在折腾了这么多年后,现在也醒悟了。

九号公司,现在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1.

今年一季度,九号公司的25亿营收里, 自主品牌的零售滑板车收入是3个亿,机器人收入则是1.8个亿。

而两轮电动车占比接近一半,卖了41.7万辆。

两轮车对公司业绩的贡献,从去年全年的41%,增长到了一季度的46%。

从业务结构来看,九号公司的赛道切换已经非常明显。

以前,九号公司的名气,最早是来自于它作为小米生态链的一员,靠着一款1999的平衡车,成功打开了市场。

平易近人的价格和满满的黑科技体验,那时候的平衡车在年轻群体中算是潮品。

后来,九号公司又推出了很受欢迎的滑板车。

相对于平衡车的难度,滑板车有更好的适用场景。

通过小米的渠道和海外收购的赛格威(Segway),九号公司的业绩实现快速增长。

当时的招股书披露,2017~2019年,九号公司的营收分别为13.81亿元、42.48亿元、45.86亿元。

实际上,当时的九号公司在国内市场主要就是给小米做贴牌代工。

最高的时候,来自小米的收入就超过了七成。

对一些创业公司来说,要想做大做强,傍上小米这样的大款好处显而易见。

市场和营销,基本不用考虑,只要做好自己擅长的产品制造就行。

缺点嘛,自然就是渠道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没有话语权,价格被卡死。

比如平衡车,九号公司给小米的渠道价格是1400多块钱。

自己零售的话,价格就能从1800到2000不等。

作为生态链的企业,更大的风险,还是来自于被替换。

所以很多生产面向终端消费者产品的产业链企业,最后都会寻求打造自己的品牌,走向独立自主。

九号公司也不例外。

这几年,它和小米的恩爱不复从前。

到去年,九号公司来自小米渠道的收入,就只有4个亿出头,占比也就在4%左右。

代价就是,公司需要做更多的用户心智培育和更多的销售费用支出。

九号公司加速去小米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受到了平衡车和滑板车业务下滑的影响。

平衡车和滑板车业务,在国外不论是代工还是零售,九号公司主要是使用赛格威的品牌。

在国内,小米是重要的销售渠道。

从2020年开始,九号公司不再单独披露平衡车和滑板车的销售数据,而是合并计算。

那几年特殊光景,特别是在国外,倡导无接触和绿色出行,平衡车和滑板车销售大增。

2021年,九号公司的平衡车和滑板车业务销售金额达到顶峰,达到了64亿,占公司收入比重70%。

但受困于政策的限制和海外需求的滑坡,2022年,这部分业务收入降到了55亿。

去年,又降到了35亿。

整个2023年,平衡车和滑板车的产量,降了38%。

销量,少了32%。

平衡车和滑板车业务的下滑,加上整体的海外收入下滑明显,就导致了九号公司去年整体的收入几乎没有增长。

也因此,到去年,电动车业务,正式成为九号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收入达到了42亿。

九号公司的业务引擎,就此从时髦的黑科技平衡车和滑板车,转向了“普普通通”的小电驴。

2.

九号公司正式推出两轮电动车业务,是在2019年。

当时的背景是,两轮电动车有非常大的政策调整。

主要是为了淘汰之前一些不太符合标准的产品,提高准入门槛,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小厂出局。

但两轮电动车毕竟是刚性需求,要淘汰旧的,人们就得换新的车子,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增量空间。

九号公司也是在这时候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机会,切入这片竞争的红海。

对九号公司而言,平衡车、滑板车、电动车,使用场景虽不尽相同,技术上实现业务转换没有难度,况且两轮电动车的门槛也并不算高。

但从增长逻辑角度,此前公司布局的平衡车和滑板车业务,自己算是细分领域的龙头。

市场给的估值,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溢价,因为龙头和后面的企业,会有明显的业绩差距。

而进入了两轮电动车领域,就变成了和此前这一业务领域龙头的竞争。

公司的估值逻辑,也就需要有所转变了。

特别是在公司的战略级业务机器人依旧没有较大贡献的背景下,给九号公司的价值区间,是继续按细分龙头评估,还是按照传统制造产业追赶者的定位来看,投资者看来需要费脑了。

去年,九号公司电动车的产销量,都在148万辆左右。

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到今年2月,九号公司电动两轮车这5年来的总出货量突破了300万辆。

作为对比,电动两轮车的两大头部企业雅迪和爱玛,光是去年一年的销量就均超过了1000万辆。

具体来看,雅迪的销量最高,2023年达到了1650万辆,对应营收348亿。

爱玛次之,销量1029万辆,对应营收210亿。

如果按照销售金额和总销量简单换算,雅迪的单车售价,大概在2100块钱。

爱玛大概是2040块钱。

九号公司则是2850左右。

尽管九号公司在电动两轮车领域给自身的定位是智能化、年轻化和高端化。

但相对较高的价格并未体现在销售毛利率上,3家公司在这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别。

其中,雅迪的销售毛利率约为16.9%,爱玛16.38%。

九号略高,但也只有19.27%。

相对于自家电动平衡车和电动滑板车29.45%的毛利率,仍有较明显的差距。

也从侧面说明了,电动两轮车的业务壁垒,无法体现在产品的附加功能上。

更核心的,或许是渠道布局和用户心智的占领。

要买个两轮电动车,用户不会说我就要哪个品牌,要去哪买。

现实的情况可能是,用户想买了,就在小区周边的沿街店铺,看到有哪个品牌的门店,就进去挑走一辆看着顺眼的。

要达成这样的效果,除了砸出铺天盖地的广告占领用户心智,还得把店开得尽可能多。

到2023年,雅迪、爱玛铺设的门店,都已经超过了3万家。

九号公司,目前还只有5000家线下门店。

作为后来者,九号公司的渠道布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到底,小电驴只是强需求的代步工具,局限在接送小孩上下学、菜市场买菜、短途上下班、临时出门跑一趟等硬需求上。

有电、能跑,拧个钥匙就解决了99%的问题,智能化、科技这些诉求,很多用户可能根本注意不到。

就像那个脱口秀段子,你爱玛哪怕做得再酷炫,周杰伦的车库里也不会停着各种颜色的电动车,一按钥匙“啾啾啾”。

好故事,请加vx:pmbm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