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屠珍有什么故事?

作者: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屠珍老师,有名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京剧研究家、梅绍武夫人、梅兰芳的儿媳、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梅派戏迷称为五婶、梅五奶奶。

头戴黑色礼帽,抽着烟斗、拿着手杖,有着超常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时不时的还流露一些自负的神色,经常拉着小提琴或者做着化学实验、等待委托人上门的人,就是大侦探福尔摩斯,他会格斗、会射击,最大的本事是通过蛛丝马迹破解疑难犯罪案件,虽然他是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在十九世纪创造出来的虚拟人物,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哪个大侦探比他更有魅力、更有影响力,通过电影、电视的一次次演绎和各种版本的文学翻译,现如今、福尔摩斯已经实实在在地活在了各国观众和读者的心中。屠珍和梅绍武这一对儿《福尔摩斯》小说的中国翻译者、很早以前,就对福尔摩斯这位大侦探情有独钟。你现在上自己书柜去看看,最老的版本和最新的版本自己都有,他梅绍武都买来了,他在美国、到图书馆去找最老的版本,自己看在美国就没有几本,他买来了,后来自己回国、我们那最老的版本上头有插图,出版社都觉得很惊讶的,而且《论福尔摩斯》、《福尔摩斯的世界》,自己那儿大概有几十本《福尔摩斯》。

要回顾当年屠珍与梅绍武翻译《福尔摩斯》小说的渊源,还得先从梅绍武的年轻时代说起。1953年,二十五岁的梅绍武也曾体验过侦探式的生活,那一年、他在天津公安局当过一年的实习便衣警察,由于外语突出、领导还打算让他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外事警察,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这是一份既体面又威风的工作,屠珍当时已经是梅绍武的未婚妻,她当然也替梅绍武感到高兴,但是梅绍武自己却有着另外的打算。他梅绍武不愿意做便衣警察,人家就问他你喜欢什么呀,你这不爱那不爱的,这么重点培养你的单位,在那儿还要学开汽车、还要学打枪、还要学格斗,他说我一个都不感兴趣,他说我就要看书,你就给我分配一个有书的地方。

破案、打枪、格斗,是许多小伙子梦寐以求的英雄式生活,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不要、却偏偏喜欢与冷冷清清的书堆作伴,梅绍武的选择恐怕在很多同龄人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但是多年和梅绍武朝夕相处的屠珍却认为、梅绍武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很自然。我们俩人在一块儿,没有什么去溜公园啊,海誓山盟啊都没有,因为已经订婚了、我们就看书,那时候我们就想翻译书。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的翻译小说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苏联的作品,而与西方之间的文学交流并不密切,于是英美文学也就成了稀罕物。那个时候,中国读者能够读到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西方经典大家,比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和左拉等人的作品,对普通大众来说、许多英美文学的原著 那绝对是难得一见。屠珍刚到梅绍武家里的时候,也曾对梅绍武家中的外国文学藏书感到好奇,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些书都是梅绍武的父亲梅兰芳收集的,她这才知道、原来戏曲大师梅兰芳竟然精通英语。梅兰芳后来不是要出国嘛,一点儿语言没有不行,就请一个英国老太太每天下午到家里来给他上课,那个英国老太太非常有礼貌,比如早来五分钟、她不摁铃,她就在弄堂里走、正钟点再摁铃,这些地方都非常感染梅兰芳他们。抗日的时候梅兰芳在香港,他们都很关心国家大事,但是广播里听不着,他梅兰芳在香港那个时候就听BBC(英国广播电台),了解国家大事,他的英文水平可以在BBC里听世界广播,就拿一个棉被盖着,半导体短波听BBC、然后他梅兰芳告诉家里人,珍珠港事件都是他梅兰芳听到的。做为一个京剧演员,自己去周游世界,他都上埃及、意大利,印度、文化古国,到那儿去,很有修养、很有品位,因为他周围的朋友都是像林语堂、胡适、叶恭绰这些人,自己觉得很重要。梅兰芳出国的时候,经常会带回来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原著,其中既有主题深刻的严肃文学,也有通俗易懂的侦探小说,梅绍武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很自然的、对外国文学早早地产生了兴趣,上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燕京大学西语系的英美文学专业,也正因为对西方文学的兴趣、梅绍武才会与法语专业的屠珍走到一起,在家里、梅绍武和屠珍将这些来之不易的书视为珍宝、一读再读。我们看那个书看得如醉如痴的,真好看、真好看,我们就交流,这个真好看、真应该翻译出来给我妈妈看,给我娘看看去,那样儿,就是特别想和别人分享自己对外国文学的喜爱。

屠彦和梅绍武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看的好书介绍给更多的读者,于是、他们开始自己动手翻译,并且四处投稿。可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具有外文引进资格的出版社不多,翻译的门槛更是不低,像梅绍武和屠珍这样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年轻人,自然处处碰壁。但屠珍和梅绍武没有灰心,既然没法马上实现自己的翻译梦,那就多看书多储备、为将来的机会做准备,为了更接近自己的兴趣和理想、梅绍武毅然辞去了便衣警察的工作,那么辞职之后、他又该上哪儿、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之路呢。他梅绍武就爱到那个书库,他觉得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就是书库,后来分配到北京图书馆,那个时候是国立北京图书馆,但那是国家图书馆,他梅绍武到那儿就做国际交换,因为他会四种语言,有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英文、法文是全能的,德文也能来往信件、可以简单说话,俄语也可以,所以他在国际交换,他一个人顶好几个人。

这是一张拍摄于1957年前后的老照片,端坐在中间、笑容和蔼的是梅兰芳,站在他身后的是屠珍、和屠珍的丈夫梅绍武,这是屠珍嫁入梅家的第三年,三年来、他们的爱情结晶,除了孩子之外、还有一部共同翻译的小说《阿尔巴尼亚短篇小说集》,这本小说译作的诞生、与梅绍武的努力有莫大的关系,当时、梅绍武在北京图书馆国际书刊交换处工作,所谓图书交换的工作、就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与其他国家的图书馆交换本国的书刊。这要是换成其他的人,也许就把它当成一份单纯的书籍交换的工作,寄寄书、写写信,也就打发了,可是、在热爱翻译的梅绍武手里、这份工作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交换而来的每一本文学类书籍、梅绍武都会认真地阅读,渐渐地、通过阅读,梅绍武发现了一个问题,阿尔巴尼亚是最早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可是直到1956年、中国都还没有一本阿尔巴尼亚文学的译作,当时、梅绍武和屠珍打算填补这项空白,可是阿尔巴尼亚语是外语中的冷门语系、屠珍和梅绍武都没有学过,于是他们开始从法语来转译阿尔巴尼亚的书籍。我们俩在一块儿不是瞎聊天,或者互相聊你们单位怎么了,张三、李四,我们俩就是看书、然后就翻译书,自己翻第一遍,自己翻译得快、但是自己翻译得粗,反正自己一天翻译四、五千字没问题,因为他比自己仔细,他比自己翻译得慢、他一天大概翻译定稿两千字那样儿,他梅绍武然后对照着再润色,他中文比自己好。虽然是第一次翻译阿尔巴尼亚文学作品,其间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梅绍武和屠珍两个人合理分工流水作业、很快就完成了翻译工作。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署名屠珍、梅绍武的《阿尔巴尼亚短篇小说集》,那时候还觉得不好意思、那么小薄本,人家都出版那么厚的本子,我们去联系、都联系世界名著,结果出版那么一本小薄本,都不敢说,也没觉得怎么兴奋。尽管屠珍对处女作的发表表现得轻描淡写,但那本薄薄的小册子在当时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项开创性的翻译工作、使中国读者第一次了解到了阿尔巴尼亚文学作品,屠珍和梅绍武这对儿翻译搭档也由此在翻译界崭露头角。每年都要在广播电台广播一些阿尔巴尼亚文艺作品,大家伙都说、翻译者屠珍,年年就那几篇,没有别的人啊,自己不知道后来、当时可能就这一本,自己这是成名作。

其实,夫妻搭档翻译一直是当代文学界的一段美谈,文洁若和萧乾、杨绛和钱钟书、杨宪益和戴乃迭都是夫妻翻译家的楷模,屠珍和梅绍武出道的时候、这些人都成名已久,他们翻译的内容和兴趣都更偏向于厚重的经典文学,而对于屠珍和梅绍武来说,年轻、涉猎广泛,成了他们最大的优势,除了喜欢严肃的文学经典之外,他们也偏爱通俗的外国文学,这份兴趣、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拘一格、总有新想法。自己上文学史课就是教侦探小说,但是侦探小说的祖师爷叫坡,爱伦.坡是最早写恐怖小说的,后来也写侦探小说,自己讲文学史课 讲侦探小说时、黑板上画了一个表,嫌疑犯、被杀的、在场的人,然后我一点点的根据这条线去找凶手,同学很欣赏,自己不是讲文学史的那种讲法、学生就挺喜欢。从1961年开始,屠珍在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英语系任教,抛弃固定的教材、把侦探小说当成授课内容,这样的老师、放到现在也算是特立独行的了,更何况那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侦探小说还属于稀有题材,那段时期市面上唯一的一套侦探小说是隶属于公安部的群众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这是新中国建国以后、侦探小说第一次公开出版,这套充满了新鲜感的书很快就走红了,但是这走红、也伴随着许多争议,当时的一些读者还不能接受侦探小说中写到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侦探小说的浪潮刚开始涌动不久、便归于寂静。但对于这些对侦探小说的批评,屠珍和梅绍武有着不同的看法。侦探小说没有一个杀人犯或者犯罪人最后成功的,第一、你就得出一个结论,坏人终归要绳之以法,另外、年轻人多看看侦探小说,他能学会用脑子、什么事情都要三思,不是都像脸谱化的、你是好人你是坏人,有时候到新的环境、对观察力、敏感性都有好处,自己说、这是锻炼年轻人成长的教育,另外它有的语言也是不错的。有一个叫厄尔.斯坦利.加德纳,他的侦探小说自己也爱看,他写的那个侦探叫佩里.梅森,他审判的时候、有罪无罪,他叫cross side examination,就是辩论的意思,那个语言有意思极了,你要多看那个侦探小说、你的英文都会提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