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逝者丨高原信使王顺友:站在“马班邮路”尽头的那个人

作者:Beiqing.com

山歌来了,好消息来了。

在绵延数百公里的藏木高原上,人们习惯于等待一位名叫王顺友的老朋友在某一天到来。当他的山歌飘到乡下时,村民们知道山外有亲戚来信。

在20年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王顺友在四川省木里县当邮递员,给山区的村庄送信。在林中,海拔5000多米处有20多座山,山林四伏,道路路面难度很大。一人一马,王顺佑走了26万公里,相当于21次长征25000英里,绕地球赤道6圈,每年投递各类邮件近1万件,不耽误一班,丢了一封邮件。

2005年,王顺友入选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香巴拉使者》。到2017年,木里县的镇村通路,信件开始用车送到大山,王顺友回到县邮局工作。

5月30日凌晨,56岁的王顺友在家中突发疾病去世。告别他已经走过32年的"马班邮政路"。

逝者丨高原信使王顺友:站在“马班邮路”尽头的那个人

王顺友牵着马爬山送信。图片:四川邮政

一个人,一匹马

木里县镇海拔2公里,邮路较高。

山路陡峭,最高的一条海拔近五千米。"一座山上有四个季节,不同的日子有十英里。穿过沙瓦山顶的暴风雪到达了山下的鸭绿江流域,那里已经是40摄氏度了。

王顺佑走的邮路,原本属于父亲王有才。当时,王有才不得不扛着四五十磅的报纸和邮件,从木里县镇运到西奥博乡。在20世纪60年代,路上的邮递员还有一个伙伴:马。后来,邮路有了新的名字:"马班邮路"。在木里县最多有15条马班邮政路线,单程2303公里长。

1985年冬,王友结束了在马办邮政路30年的职业生涯,将包裹和缰绳交给了他19岁的儿子王顺友。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王顺友成为了一名在深山中旅行的信使。

王顺友的朋友蔡顺华在这里长大,父亲走的是同一条邮路。蔡顺华说,山在树林里弯了弯,路不像路。有的只能让一个人滑倒,一只脚滑倒,可能会从悬崖上掉下来。

王顺友珍惜他拥有的每一匹马,他给它们起了不同的名字。在邮路上,他们吃不起马草。"他觉得马帮他拿了包裹,比他自己的包裹还高。朋友罗文忠回忆道。

一年的前365天,他有330天在邮路上,只有一匹马和他在一起。马陪着他穿过悬崖旁的小路和波涛汹涌的河上的木桥。马看着他迎接下雪的雨天,找了一根树枝,把绿色的邮布放在上面住了一夜,也看到他肚子疼得站不住,拧开瓶盖喝了一口白酒的疼痛。

在回县的路上,邮件已经发出,马匹也容易多了。有时上坡遇到大雨,大段路需要手脚爬,马走在前面,王顺友拉着马尾爬上去。

蔡顺华还记得王顺友告诉他的一次。1995年,王顺友带领他的马跨过鸭绿江,来到了让当地人感到恐惧的"第99个转弯"。一只山鸡飞了出来,吓了一跳的马,踢他的肚子。王顺友痛苦地倒在地上,却还是坚持要送信。"为了得到他推迟治疗的信,医生说,如果他迟到几十分钟,他就做不到。

后来,蔡顺华从消息中得知,九天后被踢,王顺友将那一类邮件送回了县城木里。由于延迟时间过长,出现了严重的肠道粘连。王顺友救了一命,但他的大肠更短了。

20年来,王顺友在四川省邮政公司梁山县分村投递工作,负责县镇木里至白头乡、三余乡、卢博乡、卡拉乡、李兹平乡的邮件投递工作。他在马班邮政公路上跋涉了26万公里,没有耽误班次,也没有丢失一封电子邮件。

逝者丨高原信使王顺友:站在“马班邮路”尽头的那个人

王顺友牵着马去送邮件的路上。图片:四川邮政

"他来了,好消息来了。

王顺友来的时候,全村人都知道。

他喜欢在山上放开嗓子,唱山歌,像"高原号角",离农场几公里外就能听到。

在罗文忠的记忆中,村民们看到他时,会兴奋地"想擦干眼泪"。在一个没有电话和网络的时代,

邮递员与外界保持联系。在城里学习的孩子、远房已婚的女儿、工薪家庭、村民都会在特定的日子里等着王顺佑牵着马去送信。"他来了,总的好消息来了。

王顺友不准骑马,16岁的罗文忠骑马。

罗文忠记得那是1994年,从村里到县城学习的路上,他第一次在山里遇见了王顺友。

从家到学校,要在路上过山两天。他和同学们一起走着,在途中爬上一个高大的山梁后停了下来。不远处传来马铃声,晒黑的王顺友领着马走了过来。

"你要去哪里?""我们去县城上学。

"那就走同样的道路。"王顺友让罗文忠一行捡起书包,放在马背上。深山老林,这个陌生人让罗文忠感到亲切。走了两三个小时,两个少年实在是走不了,王顺佑让他们轮流骑了一段时间,牵着前面的马,一路上跟着山一起唱着故事。

后来,他的家人告诉他,这个人叫王顺友,常年给同胞写信。

1997年,木里县镇到白头乡通车,一辆车4小时内就能到达。但王顺友坚持"绕道远方",他可以找到大部分村民的家,如果不在身边,他们就得去乡下接。

1998年完成学业后,罗文忠回到家乡白头乡,当小学教师。学校很偏僻,但王顺友会把信交给他。来来回回一个月,他们得见面四次,久而久之,两人成了好朋友。

罗文忠说,除了信件,王顺友的包裹里还夹着不少"宝贝"。有卷心菜、茄子、番茄油菜籽等新品种,他会给村民买一点,哪个家庭感冒,他会吃感冒药送去。

村民们看着挂历就能分辨出他哪一天过去了,"错误不可能错一两天。"王顺友也会在这个村子里住一晚。不用找,村民们知道他在哪里。一天晚上,七八个人围在村里的小学周围,点了一堆篝火,把酒倒在碗里,你给我喝了一口饮料。

第二天离开时,村民们请他帮忙把家里的特产带到县里。村里的老人会抱着他,抓起一把钄石糖,煮几个鸡蛋,塞进他的包裹里。

逝者丨高原信使王顺友:站在“马班邮路”尽头的那个人

在去信的路上,王顺友在山上休息。图片:四川邮政

一个爱唱歌的邮递员,一个偷眼泪的男人

王顺友喜欢唱歌,邮局里每个人都知道。一次来回旅行145天,同事们也很少见到他,一次会议也想一起喝一杯。他们喜欢听他唱歌,唱他在驿站路上唱的山歌。总有人去找他,"王哥,最近什么好山歌,给我们整整两首啊?"害羞的男人不会推开,清清嗓子,给他们唱歌。

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儿子王银海都觉得自己像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年之内,王顺佑所有休息时间在一起,待在家里的时间只有一个月。

娃娃想要爸爸,爸爸为什么不知道。每次提到家里的妻子和孩子,王顺友只能无奈地对朋友微笑。"不要照顾家里的孩子,问心无愧。当他摆出龙门的姿势时,王顺友向罗文忠吐露道:"这些信很重要,如果我不去,也许没人会去。"

2005年,《梁山日报》记者石进跟随王顺友的邮政之旅。在Tsarva山腰上,他谈到了被骡子踢进肠子。"当时没有办法,"他说。"邮件尚未送达。"他说他在痛苦地哭泣和尖叫,他在尖叫和走路。石瑾记得,身边的人突然安静了下来。

石瑾在给王顺友的传记中记下了这个男人的无助。为了保证哥哥的阅读,王顺佑的女儿小英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家里辍学,帮妈妈照顾牛羊。为了挣钱养活母亲,2004年6月,14岁的王小英没有和大人打招呼,就到离家几百英里的木里茶布朗区上班。

小英出去干了几个月,王顺友偷偷哭了好几遍。他环顾四周,看看女儿的下落。学完后,他不忍心在外面工作的孩子,也没时间接她回家。后来,王顺友部队组长知道这件事,派人去接小英回来。

同年,儿子王银海和父亲在邮路上"达成和解"。他看到牛马的脚巢走出山路,也因为父亲的到来,看到了像节日一样热闹的山村。

2006年,王银海成为牟里县邮局的一名雇员,该局也被认为是"女婿"。

逝者丨高原信使王顺友:站在“马班邮路”尽头的那个人

王顺友把信交给了村民。图片:四川邮政

希望成为最后一位"马班邮政路"村邮递员

邮路上的人不喜欢公开。

2005年,王顺友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者",入选中国十佳人物之一。在山上穿著森林和樹葉的男人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

同年10月,他应邀参加万国邮联执行理事会论坛,打破了万国邮联131年的惯例,成为第一位走进瑞士洛桑万国邮联总部的中国基层邮递员。万国邮联主席对他的经历印象深刻,并表示他"希望一生中来中国一次,并与王顺友一起走邮政路线"。

后来,他的荣誉头衔发展到可以写一张纸的地步。作为朋友,罗文忠不知道这一点,也没有听到王顺友提起。他说,许多村民直到王顺佑去世才知道他有这么大的荣誉。

蔡顺华和王顺友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一周前,在街上见面后跟他打招呼,当他看起来好些时,心情也好多了。"他是个小丑。前段时间我们聊了聊,聊了聊最近在树林里干涸的日子,雨还没下来。他还开玩笑说,让我联系孙悟空,找龙王下点雨。"

临走前的下午,王顺友还打电话给蔡顺华聊天,"哥哥,最近没下雨,我让你联系孙悟空你最后联系没有啊,怎么了哦,还没下雨。我没想到我的朋友第二天在家里突然生病了。

得知消息后,石金匆匆忙忙地从西昌开到木里,送老朋友去最后一趟。在路上,石金想起了多年前曾问过王顺友的问题:"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王顺友告诉她,他希望在木里修好这条路,邮递员能开一辆车投递邮件,他是最后一个"马班邮路"村邮递员。

他的愿望已经实现。到2017年底,木里县每个村子都有道路,邮件不再是出山的唯一出路,从此,王顺友离开了"马班邮政路",从事党务管理工作。

古路还在,山上似乎又有一阵绚亮的山歌。"马班驿路无尽,脚印蹄子谱着春秋,谁知道三九个晚上难熬,灵山歌解决的悲伤......"但在烟雨中,王顺友牵着心爱的马,走得很远。

本文部分参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100件事:王顺友"

新京报培训生记者郭伟萌实习生兰涵

编辑:李明

校对李立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