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作者:UniDesignLab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转自:WIIISH惟学空间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Ruohong.Z

西交利物浦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 建筑设计

GPA:Upper Second Class 二等一学位

IELTS:8.0

截至发稿前获得Offer

哥伦比亚大学GSAPP - MArch I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 - MSc AUBS Arch

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 - MArch I

密歇根大学UMich - MArch I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 MArch I

……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左右滑动查看作品 · © Ruohong.Z

师友寄语

Theo(UCB):很开心Ruohong.Z在最后拿到了自己满意的offer,作为她的辅导老师可以感受到她对建筑学习的兴趣和设计的热情。对设计发散思维的控制以及对问题的聚焦以及解决能力使得她在推进项目时很顺利,也相信这样的能力及素质可以帮助她在研究生学习中成长和进步。希望她在未来也可以继续不断达成自己心里的目标和期望,祝一切顺利。

Tristan(GSAPP):小Z同学是一个很有天分的同学,更重要的是她也非常的努力和用心,我带了她其中一个项目,最后也非常高兴她能来到纽约一起成为哥大校友。小Z刚开始的时候其实作品逻辑都比较混乱,并且只有三个多月时间准备,非常的紧张,我们在尽可能的提供各种建议和指导外也都其实都挺捏把汗的。但是她展现了出了让我很意外的态度和努力,最终拿出了一份让我很难想象三个月做出来,非常扎实的一份作品集,最后也不出以外的斩获了很多offer。我相信这三个月非常辛苦但一定也非常值得,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也相信秉持这样的天分和态度的她在未来也会获得更多的成功。

Andrew(GSD):Ruohong.Z来惟学的时候距离申请结束的DDL只有三个月了,手上有一版去年申请的作品集,但感觉和她的目标还是相去甚远,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三个月里我们给若弘设置了一个很死亡的时间计划,按天铺排进度,三个老师轮流critic她的作品,每个项目都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梳理了设计逻辑和表达方式。Ruohong.Z是个很坚韧的学生,最后也抗住了压力,最终拿到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印证那句话:No pain no gain. 最后祝福她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保持这种劲头,一切顺利!

Jason(Upenn):首先祝贺Z同学成功拿到了梦想中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最后一个月里,我有幸指导她完成了三个项目的出图和排版工作,尽管我们的时间非常紧迫。Z同学展现出了不错的执行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这让我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任务。她对学习新技能的热情和对完成任务的坚持,确保了这三个项目能以一个很高的质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Z同学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压力和挑战,她总能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总之,我很高兴看到Z同学的成长,她的努力和决心一定会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支持她。

Douglas(UCB):Ruohong is a remarkably self-motivated and diligent student. From the beginning, she possessed a clear vision of her desired interest in design and articulated compelling reasons for her pursuit of architecture. Her relentless clarity proved to be a cornerstone in crafting her graduate school personal statement, providing a robust foundation for our exchanges.

In addition to her clarity, Ruohong demonstrates a profound depth of knowledge in various literature. She presented an extensive list of literature spanning architecture, history, psychology, and politics from the onset, affording us the opportunity to select references judiciously - thus allowing its content to be tremendously rich and well-founded.

I am delighted for Ruohong's achievements and extend my heartfelt wishes for her continued success in graduate school and beyond.

WIIISHING SPACE

@Ruohong.Z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31.2936°N,121.5253°E

合生汇 ROG专卖店

空间站 | 因为出图效率其慢,下午被老师吐槽,晚上吃完饭就立马去提了一个,好贵啊!

00#

我与惟学

[ 朝夕相处的四个月时光 ]

我是23年9月份才到惟学开始准备24FALL的申请,那个时候距离ddl仅有四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之前我都在一个个人工作室里悠哉游哉地准备作品集。这个工作室指导了我的23fall申请,在经历了“全聚德”的悲剧之后,我本来卯足了劲想要在新的申请季将原先的作品集进行大换血,但却发现这个工作室老师在能力还是精力上都无法帮助我。最终我在8月末认清现实,向一直在我微信好友里躺尸的Andrew老师求助。

在与Andrew老师交流了我的作品集之后,我意识到自己有问题的不仅仅是图纸,作品的主旨思想,逻辑,设计都有问题。此时我意识到之前的2个月差不多是瞎忙活了,于是当机立断收拾东西,在九月初从一个工作室搬到另一个,开始了我在惟学的极限改作品的时光。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来到上海换到了新的房子里面,窗户很大,视野很开阔

© Ruohong.Z

申请结束后其实蛮感慨的。因为九月换机构的时候时间很紧急,决定得也很快,并没有做更深入的考量,只是想着换一个总不会有上一个那么差了吧。但其实惟学让我很惊喜,这里对老师的管理机制设计得很科学,主要负责人也都很真诚责任感很强(这里特别感谢靠谱的茄哥和每天都狂催我的Andrew老师),申请的时间节点把握得很精准,并且会操办好一切杂事好让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作品和文书上。

在惟学的这四个月,我把两个项目从概念到设计到图纸完全改掉,改了一个项目的图纸,和一个项目的排版,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在前两三个月跟Theo老师与Trisan老师做设计做得挺开心的,两位老师都帮我把一些很抽象的的想法落实到了建筑设计上,对只有大脑没有双手的intp来说十分受用。

过了这个阶段进入集中出图就发现图搞不完了,并且我的图纸表现能力也不够。这里感谢Andrew老师和Jason老师的强行营救,硬是在一个月多月的时间帮我把图抢救出来了,真的太极限了,申请完我缓了快两个月才把疲惫感消除掉。

01#

建筑学和经济学的融合碰撞

[ 在现实里思考现实问题 ]

我作为一个intp,爱好很广泛,上小学喜欢画画去学了素描,上了中学喜欢唱歌当了一会子的艺考生,上了大学又爱上玄学找了师傅学占星。想来也蛮符合建筑这种杂学的性质的,这大概是建筑永远能激起我的兴趣的原因所在。

不过建筑学作为个人个人职业的发展前景并太不好,不管是否在康波周期的繁荣阶段,建筑学大概率也无法像过去十年那样炙手可热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像很多建筑生一样, 对于自己之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充满怀疑,这样的焦虑感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经济学和玄学的兴趣(可能也有我爱钱的因素在)。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画图画得腰酸背痛去正骨,发现周边有家好看的书店

© Ruohong.Z

经济学很神奇,包含着功利的现实意义,又与玄学一同道出这个世界最质朴运行规律。其作为社会中许多制度的理论支柱,能影响民生的重要因素却鲜被建筑学讨论。这其实也可以被理解,毕竟经济学太过抽象,没有办法从理论直接推倒出设计落地,落地了也会因为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收效与原计划偏离。

在我看来建筑作为一个强调人文主义的学科是必须要与经济学接轨的。我们在做建筑时常说要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在过程中提出问题是事实为依据的客观,解决问题却常常是主观。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经历了建筑学中哲学又艺术的处理,尖锐的问题就会被玄乎其玄的艺术淡化,从而造成一种问题被解决的错觉。

比如,当我们想要设计一所非洲学校,我们会去思考怎么使建筑的形态更加融进近地环境,空间的排列怎么才合理,怎么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功能融合起来…...但我们似乎忘记了之所以需要建一个非洲学校是因为非洲作为经济落后的地区需要更多教育资源来鼓励发展,帮助当地发展才是重中之重。那么怎么从建筑维度使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怎么确保这样的形式真的可以帮助到当地发展?教育与直接给予物质补助哪个更能刺激当地经济增长?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理论支撑,而我很少在建筑讨论中看到这样的议题。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圣诞节在麦麦度过

© Ruohong.Z

经济学与建筑的结合并非不可能,柯布西耶对功能性的推崇便是对当时工业化的回应,将工业时代对效率的绝对崇拜引入建筑中,切切实实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而在过去的100年里我们经历了如此多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再遇到建筑学上的大进步。这大概也是现代主义的弊端:给所有人一个建筑公式,用机械性的重复代替思考。

我希望建筑学可以提出更多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探讨艺术哲学(不是说艺术哲学没有意义的意思),这也是我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可以去接触的议题。

02#

坚定的“美研”申请者

[ 理性与感性的指引 ]

其实我从小就有出国的经历,在加拿大读多小学,又去英国读了两年大学,选择研究生出国也是自然而然的决定。而选择申请美国的学校,一方面出于对美利坚的好奇,一方面出于对美国教育资源的向往。

比起国内,国外自由的气息能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记得21年在英国过中秋节,我看着天上与中国并没两样的月亮,没感受到思乡情,却感受到了四海为家的澎湃。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如果我踏足足够远的土地,走过足够多的国家,那么我就可以超脱自己身体与心灵的限制,接近地球的尺度,从而接近宇宙的尺度。这么说很抽象,但宇宙这种宏大的东西确实是能令我身心向往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出国,去没去过的国家感受生活。

至于我的理性思考,建筑的美硕确实比英硕要扎实不少,不管是时间上,还是教育理念上。首先美研都是2-3年,比英国的1-2年能学到的东西多;再者这几年就业状况不好,我想苟几年等到毕业了,这场酣畅淋漓经济衰退也许能好一些吧。不过更重要的还是我对于美国的建筑教育理念具有期待——我发现美国建筑本科出来的学生在理论,逻辑,甚至图纸表现力都会比英本略强。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焦虑的时候就会沉迷玄学

© Ruohong.Z

就我的体验而言,我的本科院校里老师的观念都十分保守,从一开始就要学生向实践应用方面靠拢,不太鼓励形态上还是理念上的大胆创新,导致很多时候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出什么。这一点在我做23FALL作品集时感受极其强烈——被美国教育背景出身的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几乎是哑口无言,因为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部分的重要性,平时收到的训练基本都是跟着一个范式一步步推,没有真正思考过。

因此我最终坚定地选择申请美研,不管是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是如此。

03#

申请路上的得失参半

[ 收获 & 遗憾 ]

我申请期间一直呆在惟学的工作室里,最开始来的时候被工作室配的显示屏和一大排3d打印机惊到了,真的很贴心!(很可惜因为选择不做实体模型,我到最后都没有用3d打印机)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我因为前一个工作室太摆了内心很焦虑,来到惟学工作室看到身边人都开着电脑疯狂画图,心里就踏实了一点,感觉自己终于逃出来可以步入正轨了。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工作室的操作角

© Ruohong.Z

老师很快被安排好了,我就开始上课。一开始我斗志昂扬信心满满,跟老师沟通流畅,出设计的阶段算是顺利,但一到画图我立刻慢了下来。后来Andrew老师发现进度不对劲,看了我的图,发现图纸质量达不到要求。于是介入指导,总结了问题,最后图全部改掉了,那一刻我是崩溃的,但也没办法。

那段时间我被严格要求只对着一张参考图画表现,硬生生改掉了我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天马行空的习惯,但不管怎么说,这次养成的工作流在我后期出图时都很有用,效率提高了不少。同时因为熬了几个大夜,作息也越来越阴间。我一早就明白阴间作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直在健身。这个习惯对我帮助很大,我通过健身释放了压力,同时也没有把自己肝到亚健康状态,甚至当时整个工作室几乎人人得流感的时候,我一点事都没有(窃喜)。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在熬夜的晚上,对茶多酚极其敏感的人可以拿饮料当咖啡

© Ruohong.Z

觉得这次申请唯一的遗憾就是托福没考好。当时极限换到惟学做作品,突然对未来有了信心,萌生出申请哈耶的想法,但是发现哈耶需要托福,而我只有雅思成绩。幸好我英语基础不错,雅思考的比较高,就想着立马报一个托福考一下。当时一边紧巴巴地做设计,一边了解了托福的考试机制就直接去考试了,结果就是大失败。而那个时候也没有机会让我重新报名考试了,只能就着这个很低的托福分数申请了哈耶,结果当然也是拒了。

这个事情最后让我意识到一件事就是需要看到自己的野心,认可自己的野心。因为申哈耶是我很久之前就有的想法,但因为不自信加上之前的工作室不靠谱,就自我否定掉了,但是现在看来其实是有一些希望的,可惜没有提前规划。

04#

当思考落地为成果

[ 作品集与文书的推进过程 ]

Part.1 拍卖行项目

作品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一个拍卖行项目,这是我大三下的设计题。当时在利物浦遇到了一个极度保守设计的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做了一个方盒子,想象中开放的城市共享空间从露天变成玻璃,又变成密密麻麻的隔栅,只留一个很大的通高空间承载所有的交互,后来在做作品集时我和老师一同决定把设计改了。

因为需要给拍卖行这一建筑功能找到建造的必要性,我从拍卖这一行为入手,发现这是一个能够达到高效资源分配的经济行为,可以刺激当地生产力。而场地所在正好是一个经历过英国繁荣的工业时代后逐渐衰落的小镇,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理论上,这是进行拍卖的最佳场地。然而现实中,拍卖行更多还是出现在香港、伦敦这一类的中心城市,高端的拍卖行并不适合小镇。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 Ruohong.Z

因此,我改进了拍卖模式,从严肃、线性的流程改成了casual、多线进行的拍卖模式,增加人与人的交互,增加商品流动的可能性,也能促进邻里间的交流。因为改进了拍卖模式,最后的设计也比原先的更加灵动,自由,dynamic。我将拍卖行的业务范围从拍卖艺术品扩展到了制作,宣传等方面,增设了签约艺术家工作室以及工作展览平台,以达到吸引游客注意,为个人作品做宣传的目的。这样以来,拍卖行就从只一个简单的行为的场所扩展到具有更多可能性的城市聚集空间,也算是达到了我最开始接触这个题目想实现的事情吧。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 Ruohong.Z

Part.2 霍普杯项目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2年做的霍普杯项目。当时设计的时候比较匆忙且队员合作得没有很好,因此我对于设计原本是极为嫌弃。但那个时候距离ddl也没多久了,所以跟Andrew老师商议就不改设计了,直接画图。幸好这是我改的第三个项目,在经历了之前两个项目的毒打之后,我的画图能力也提升了,再加上这个项目的模型很完整,且很多图的线稿已经准备好,于是在Andrew老师和Jason老师的双重帮助(施压)下,我完成了这个项目的制图。虽然中间因为没有间断的画图差点崩溃,但申请学校人总是要崩溃的,到这个阶段才崩溃,已经挺不错了。

这个项目是最让我惊喜的,因为隔的时间太长,我几乎忘记了当初设计时的意图,回忆的时候发现,这个项目跟我文书的方向其实极其契合,有新能源大基建,也对可持续性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点,并让我对之后的研究方向有了些新的想法。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 Ruohong.Z

Part.3 PS写作

我的PS写得很急,因为作品集已经时间很紧,因此PS基本上是ddl前几天赶出来的(不要学我)。幸好我有认真填写想法搜集模版,英语基础也比较好,所以在最后拼拼凑凑写得也很快。因为我的工作模式是很闷头苦干,中间不跟人交流,有了成品再拿出来(也不是好习惯,不要学),因此反而在想法搜集上浪费了很多时间,为最后文书写作留的时间就很少。很感谢Douglas在临近ddl时阶段牺牲休闲时间还给我改文章,最后得到的结果也还是很不错的。

05#

成功=努力+资源+运气

[ 总结我的申请之路 ]

我首先还是感谢我的父母给我足够的时间去做作品,在经历23fall的失败之后也没有给我太多的心理压力。不过因为当时没有及时离开前一个无法提供帮助的工作室,还是浪费了不少时间。究其原因,我其实很容易被PUA,发生什么事就觉得是自己的错,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好。我相信这是很大一部分中国学生的共同问题,所以我希望学弟学妹在自己努力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看看周围的环境是否有给到足够的资源帮助。

毕竟成功是努力,资源,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追求成功时不要忽视任何一环的作用,失败了也不能只看到某一环的缺失。

Ruohong.Z:从23Fall的全拒,到24Fall的圆满

© Ruohong.Z

文中图片文字均来自作者 © Ruohong.Z,

未经许可禁止任何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