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志晨
《青青的坟草》(散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青青的山,青青的树,青青的坟草。
这座长着青草的新坟,就依偎在大山的怀抱里。
今天,它仍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一任春风夏雨的吹拂与洗刷,还有秋霜冬雪浸染与覆盖,它就那么悄无声息的静静地躺着,再无那嘶哑的吆喊声与厚重的甚至带着苦咸汗气味儿的喘息声!哦,它就是静默的大山了吧?耸着厚实的肩头却凝重得不再说话。
欢乐与忧愁在这里走到了尽头!
在这座新坟前,我脸上流了泪,心里却淌了血。
许多年过去了,我心里那伤口依然未能愈合,仍在汩汩地渗出血来,这使我多年的心境中平添了许多忧伤与悲怆,使我的心从那次蓦然间苍老了许多……
(图片来源网络)
1978年冬季,我去河北唐秦地区接新兵,那时在新兵团里当政治干事。我陪部队首长去乡下进行新兵家访时,走到了一座至今再也记不起名字的村庄。那座村子很穷,进了村子,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土黄色:土黄色的泥墙,土黄色的土地,甚至人的脸也沾带着土黄色……哦,这是历史与现实的贫瘠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留下的印迹!看到我们来了,一位生产队长模样的人,哗哗地抖着手里的好几本工分账:“你们接兵!接甚样的兵嘛?这工分账,记得 清哩!王连安不能当兵?哪个还合格嘛!”
首长和我都看了那工分账,王连安真的是年年满工!而那个被叫做王连安的小伙子,当时就站在我们面前。就在我们仔细打量着他,眼神里可能流溢出他有些太瘦的感觉时,那位队长又插进话来:“莫看瘦,若是吃了饱饭,膀子会乍起来像头牛!首长看看我,征询我的意见说:“这是个好兵的料子!咱们带走他怎么样?”我说好!我说这声好,当时心态很复杂。因为我的祖上是秦皇岛人。回到祖地,见到人们生活是这样贫困,心里已是有些不忍了,又见了王连安这样的小伙子,心里更是漾满了太多的同情!心里好疼啊。
我说了声好,首长就说:“走,去他家看看!王连安就笑嘻嘻地带着我们走。走到了一处有碾道的地方,王连安驻脚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时,我们看到一位20来岁的姑娘,正在那里光着一双皲裂的脚板,奋力地推着碾子,碾盘上碾的是玉米,玉米发出喀吱喀吱的响声,碾盘也发岀嗡嗡的很沉重的响声,姑娘的鼻息里也发出那种很浑重的喘息声。她见我们来了,也不停碾只是低下头去,仍旧推她的碾子! 我当时只注意到她那土黄的脸色,还有她那身土灰色的补丁摞补丁的衣裳。王连安操着很浓的河北腔说:“这是俺姐,俺亲姐!”那姑娘才豁然抬起头来,哦,好俊秀的一个人哩!看着她那双皲裂的脚板和那张俊秀的脸,好半天我没能说出话来,鼻腔里却酸辣辣地向上涌起股泪水来。王连安说:“俺没爸了,也没妈了,这家就是俺姐跟俺了。”姑娘停了碾,说:“进家吧!”我们就心情沉甸甸地走进了王连安的家。哦,这也可以叫做家吗? 炕上连席张蓆子也没有,全部家当只有几只饭碗和灶膛上那口大锅,还有露着旧棉絮的破被,贫穷呀,把生活变得艰难而简单!
我和首长临告别前,都拍拍王连安的肩膀,什么也没说,也没有笑,王连安却笑了,她的姐姐也笑了,而且笑得都很粲然。见他们笑,我的心里倒似乎有了几许安慰。
就这么,王连安就当了兵!
新兵训练结束,我找到部队参谋,说把那个王连安分到炊事班去吧,那孩子在家没吃过饱饭。王连安就真的到了某连炊事班。在炊事班,他不做饭,却主动要求养猪,不久,营里团里就树他是什么养猪标兵了。
(图片来源网络)
我去连队养猪场看过他一次。他一边操着河北腔很浓的嘶哑的嗓音吆喊那些猪,一边用一把很小、但却锋快的小铡刀铡着草。跟我说话时,我嗅到了他身上那股浓重的汗气味儿,听到了从他胸腔里发出来的浑重的喘息声。他说,姐姐来信了,叫他在部队好好干呢。他还说:我不瞒你的,我给姐姐邮了套军装,姐姐穿了,乐得整夜没合眼!你别笑她,穷苦人就是这样,这辈子没穿过这样的好衣裳哩 !
后来,我就去了湖南。在长沙学院学习。
我回到部队以后,就给那个连队挂电话打听王连安的情况。连长跟我说:“王连安没了,他被埋在连队后面那片山坡上了。”
我匆匆地赶到那连队去,才知道了他牺牲的经过:一头猪掉进呼玛河里了,四月的呼玛河刚发桃花水,那水好凉好凉,猪冰得麻了爪,他就是为了救那头猪啊,跳进了冰水里……
哦,一个笑嘻嘻样子的人,一个从贫苦中走来的刚得了点儿幸福生活的人,就这样走了,随着那滚滚流动的河水,哦,生命的小船东流去了哦
(图片来源网络)
在他的坟前,我真的是默默伫立了很久。我想,如果我们不让他来当兵,他的人生命运就不会有一次重构!他也许还会安然地生存在家乡的那片土地上。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会显得平庸些,但他的生命会存在。我又想到他那姐姐,她得知连安弟死去消息时的情态,我想会是五内俱焚,会如五雷轰顶吧,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
我一直以为人不懂得草木的语言,可是,他坟头的小草,是那么青绿,那小草的根子下面埋着一个生命的故事,埋着个被河水冲走的人生,埋着死者的沉静和生者的心思,埋着冷却了的炽热生活和太多太多的情感!小草用它的青绿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坟头的青草啊!你守在他生命的终端!
愿你长绿—在人们的记忆里!
韩志晨简介
韩志晨,笔名阿尘、阿晨,1993年10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晋升正高职称,2000年的省管优秀专家,2010年晋升国家二级教授。吉林省高级专家协会首批会员,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纪录片首届界定会七位编导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吉林省新媒体学院研究生导师、吉林省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吉林省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影视编剧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春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山东龙口市音乐家协会荣誉主席。历任吉林电视台电视剧创作部主任、省影视集团副总、艺术总监。
1970年底入伍,先后在铁道兵第十四团、三师担任创作组长,从1975年起,先后在《吉林文艺》《黑龙江文艺》《吉林日报》《湖南日报》《铁道兵报》《志在四方》《青年诗人》《作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百余篇。
主要作品有与其兄韩志君联合编剧的长篇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雾海帆》《烽烟飘过的村落》和电影《大唐女巡按》《大脚皇后》《金秋喜临门》《婆婆妈妈》《乌蒙山恋歌》等。自己独立编剧的作品有:30集电视剧《太阳月亮一条河》、24集电视剧《八月高粱红》、14集电视剧《海瓮》、14集电视剧《大山嫂》、10集电视剧《彩练当空》、中篇电视剧《山野的桥》、中篇戏曲电视剧《三请樊梨花》。短篇电视剧《山爷》《潮起潮落》《小镇女部长》《风雪桅杆山》,电影剧本《大地就是海》《头上就是天》《界河就是桥》《庄稼汉》《胶东铁汉》《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酒鬼和他的犟媳妇》《双向车道》《一座城市两个女孩》(与黄世英联合编剧)、《傻爹和他的俊闺女》、《耿二驴那些事儿》(与杨志刚联合编剧)、《爱在槟榔花开时》、《拉林河兄弟》以及舞台现代评剧《春回桃湾》等等。纪录片《巾帼风流》、《生命的秋天》、《生命树》、《大路魂》、《足迹》等先后获得全国邮电题材纪录片一等奖、全国妇女题材纪录片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一等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二等奖、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铁路总工会、石油部等单位颁发的相关奖项。曾先后获得五项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两项“中国电影金鸡奖”、八项全国“飞天奖”、五项中国电视“金鹰奖”、一项电视文艺“星光奖”、多次获得全国电视纪录片一等奖、三项东北“金虎奖”,还曾获第七届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设计奖,是“飞天奖”首届编剧单项奖与东北三省“金虎奖”连续三届优秀最佳编剧奖获得者。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时,被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评为“对中国电视剧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60位艺术家”(12位编剧之一)。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