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医技人员绩效改革再引争议!奖金越改越少,差异浮动马上破万

作者:急诊医生大刘

最近,我们单位正在对绩效分配方案进行调整,可是调整完却发现,大多数人到手的钱更少了!

不论是科室之间、临床和医技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都对新方案颇有微词。有同事不禁调侃道,这个绩效调整方案,是怎么做到让大家都不满意的?

检验科的医技人员,调整后的人均绩效比之前少了1000元;明明是「王牌」医技科室,调整后的整体绩效竟比临床少了整整8000块钱!

检验科的一名带组组长,也是高年资副高了,对于绩效分配的事情一向不太在意。而第一个月的新绩效出来后,他竟比手下的检验医师少了近2000元!按照老方案来算,他的绩效可是反过来要比检验医师多2000元的。这位副主任心中忿忿不平,最后提出辞职了。

那么,绩效工资到底是如何被一步步扣下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调整前后差别如此大的情况?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地算一笔账。

一二三代

越来越复杂的核算模式

1. 基于收支结余的核算模式

这是奖金分配的1.0版本。医院对每月的收支结余进行绩效奖金分配,但各科室的差别不大,收入拉不开差距,像检验科、护理科这种“人少、事多、地位低的”忙碌的科室也没有到手更多的钱。

2. 基于绩效的核算模式

这种模式开始在奖金分配中引入绩效的概念,不同科室收入有了差别。但是,万一某一时间的病人量差距过大,就容易造成科室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引起部分科室不满。

例如,前段时间呼吸科病人爆满,部分医院呼吸科医生的人均绩效比妇产科多了1万。而跟着忙碌不停、检测量和工作量都大幅加剧的检验科,绩效却没有看出显著差别来。

3. 以收支结余和绩效的混合核算模式

1.0和2.0版本都不太完善,于是,适当引入「杠杆分配」的3.0版本诞生了——用收支结余指标衡量奖金,并设立多个衡量指标,从而兼顾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分配绩效。

我们单位的新绩效方案也正是采用的3.0版本,我们的绩效初额要看科室业务产值、检测病人数、TAT周转率等等各种指标。

但是,这个初额并不是最终到手的金额,到手的钱还需要在初额的基础上,加上专项绩效奖励和减去专项绩效扣款。也就是说,本月的绩效总额由三部分构成,岗位绩效占25%、工作量绩效占70%、工作质量绩效占5%。

另外,绩效分配还要参考每人的当月出勤天数、岗位系数、工作量积分、工作质量评分等,才能最后算出该检验人当月的绩效奖金。

真正拉开绩效差距的

原来是这一项!

单看方案有点枯燥,简单举个例子吧!

该检验科一共有4名检验医师(其中包括科主任一名,副主任医师1名,检验医师2名)。根据财务科测算得出,当月员工绩效初额为12000元,科主任不参与二次分配,当月绩效为4800元。其余三名检验医师分配剩下的绩效。

如果当月的专项绩效奖励为200元,而专项绩效扣款为800元,就得出当月的绩效总额为12000+200-800=11400元。也就是说,科内的其余3名检验医师共同分配这11400元。

医技人员绩效改革再引争议!奖金越改越少,差异浮动马上破万

而这11400元中,按照岗位绩效占比、工作量绩效占比、工作质量绩效占比来算,又可以得出:总岗位绩效为2850元、总工作量绩效为7980元、总工作质量绩效为570元。

副主任医师的岗位系数为1.32/天,检验医师的岗位系数为1.22/天,按每个月单双休算,当月实际上班天数为25天。所以副主任医师的岗位系数为33,岗位绩效为1000元;检验医师的岗位系数为30.5,岗位绩效为925元。

当月三位医师均没有被患者投诉和表扬,质量绩效相同,190元。

由此可以看出来,真正拉开每人绩效差距的地方,就在工作量绩效上了!

大家都知道,检验科的工作量基本都不相同,如果你这个月特别忙,那么你的工作量积分就会高,在当月科内总工作量中的占比肯定也会高。

于是该科室继续分配,副主任医师工作量积分为8800分,拿到绩效2712元;A检验医师当月很忙,工作量积分为11999分,绩效为3698元;B检验医师工作量积分为5096分,绩效为1570元。

综合以上所有绩效,我们可以得出副主任医师当月绩效到手3902元,A检验医师到手4813元,B检验医师到手2685元。这样算下来,副高的绩效确实会不如工作量大的普通检验医师。

不论怎么分绩效

都会感到不公!

其实,新方案是想用绩效激励业务量增长,出发点固然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绩效分配问题,其实怎么分配医务人员都会感到不公。笔者见过太多医务人员吐槽绩效分配不公的事件了,吐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医护分配不公、医生之间分配不公、临床和医技之间分配不公、临床和后勤之间分配不公。

“临床和后勤之间分配不公”这一点吐槽的尤为激烈。每到分绩效的时候,各大网络平台几乎都有医护吐槽“为什么后勤不创收却还分了那么高的绩效?”问题虽然每每被提出,但总是难以解决。

有医务人员曾在某乎上这样写道:“后勤部门的人不接触临床、不上夜班、按时休班就能拿平均绩效。临床科室通过不懈努力,累死累活下夜班后不走,绩效才勉强同后勤科室持平,你说在这种情况下,哪个聪明的医务人员不想着转去后勤?”

从这些吐槽来看,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主要认为后勤人员比临床一线“闲”、风险小、工资待遇高,此外,人员臃肿,不用创收就能分绩效……这当然会导致一线医务人员心里不平衡。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哪个科室,肯定有真正卖力干活的,这些人的工作往往也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不过,虽然后勤绩效分的多,但在限制后勤人员绩效不超过临床医务人员方面,很多地区都发了文件。例如,2024年1月15日,内蒙古包头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并执行《包头市深化公立医院绩效薪酬制度改革工作方案(试行)》,重磅出台了医务人员绩效薪酬改革的十条措施,再次引发了业内热议。

医技人员绩效改革再引争议!奖金越改越少,差异浮动马上破万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公立医院绩效薪酬的内部分配。方案指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的价值,体现医、护、技、药、管等岗位差异,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避免平均主义。其中,医技科室人员、护理人员、行政和后勤人员人均绩效薪酬不得高于临床医生平均绩效薪酬的80%、70%、50%。

说实在的,绩效无论怎么分都会有争论,正如一名上海的医务人员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给谁分的多了少了都会有怨言......”

目前,不少医院都在探索和试行绩效改革,但是「怎么改」、「如何改好」,仍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去评价一个绩效方案是否合适时,一定要多从医务人员的感受出发,多听听他们的心声,以免出现这种让多数人都不满意的情况。

来源:丁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