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技人員績效改革再引争議!獎金越改越少,差異浮動馬上破萬

作者:急診醫生大劉

最近,我們機關正在對績效配置設定方案進行調整,可是調整完卻發現,大多數人到手的錢更少了!

不論是科室之間、臨床和醫技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都對新方案頗有微詞。有同僚不禁調侃道,這個績效調整方案,是怎麼做到讓大家都不滿意的?

檢驗科的醫技人員,調整後的人均績效比之前少了1000元;明明是「王牌」醫技科室,調整後的整體績效竟比臨床少了整整8000塊錢!

檢驗科的一名帶組組長,也是高年資副高了,對于績效配置設定的事情一向不太在意。而第一個月的新績效出來後,他竟比手下的檢驗醫師少了近2000元!按照老方案來算,他的績效可是反過來要比檢驗醫師多2000元的。這位副主任心中忿忿不平,最後提出辭職了。

那麼,績效工資到底是如何被一步步扣下來的?為什麼會出現調整前後差别如此大的情況?接下來筆者就來詳細地算一筆賬。

一二三代

越來越複雜的核算模式

1. 基于收支結餘的核算模式

這是獎金配置設定的1.0版本。醫院對每月的收支結餘進行績效獎金配置設定,但各科室的差别不大,收入拉不開差距,像檢驗科、護理科這種“人少、事多、地位低的”忙碌的科室也沒有到手更多的錢。

2. 基于績效的核算模式

這種模式開始在獎金配置設定中引入績效的概念,不同科室收入有了差别。但是,萬一某一時間的病人量差距過大,就容易造成科室間「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引起部分科室不滿。

例如,前段時間呼吸科病人爆滿,部分醫院呼吸科醫生的人均績效比婦産科多了1萬。而跟着忙碌不停、檢測量和工作量都大幅加劇的檢驗科,績效卻沒有看出顯著差别來。

3. 以收支結餘和績效的混合核算模式

1.0和2.0版本都不太完善,于是,适當引入「杠杆配置設定」的3.0版本誕生了——用收支結餘名額衡量獎金,并設立多個衡量名額,進而兼顧工作量和工作品質配置設定績效。

我們機關的新績效方案也正是采用的3.0版本,我們的績效初額要看科室業務産值、檢測病人數、TAT周轉率等等各種名額。

但是,這個初額并不是最終到手的金額,到手的錢還需要在初額的基礎上,加上專項績效獎勵和減去專項績效扣款。也就是說,本月的績效總額由三部分構成,崗位績效占25%、工作量績效占70%、工作品質績效占5%。

另外,績效配置設定還要參考每人的當月出勤天數、崗位系數、工作量積分、工作品質評分等,才能最後算出該檢驗人當月的績效獎金。

真正拉開績效差距的

原來是這一項!

單看方案有點枯燥,簡單舉個例子吧!

該檢驗科一共有4名檢驗醫師(其中包括科主任一名,副主任醫師1名,檢驗醫師2名)。根據财務科測算得出,當月員工績效初額為12000元,科主任不參與二次配置設定,當月績效為4800元。其餘三名檢驗醫師配置設定剩下的績效。

如果當月的專項績效獎勵為200元,而專項績效扣款為800元,就得出當月的績效總額為12000+200-800=11400元。也就是說,科内的其餘3名檢驗醫師共同配置設定這11400元。

醫技人員績效改革再引争議!獎金越改越少,差異浮動馬上破萬

而這11400元中,按照崗位績效占比、工作量績效占比、工作品質績效占比來算,又可以得出:總崗位績效為2850元、總工作量績效為7980元、總工作品質績效為570元。

副主任醫師的崗位系數為1.32/天,檢驗醫師的崗位系數為1.22/天,按每個月單雙休算,當月實際上班天數為25天。是以副主任醫師的崗位系數為33,崗位績效為1000元;檢驗醫師的崗位系數為30.5,崗位績效為925元。

當月三位醫師均沒有被患者投訴和表揚,品質績效相同,190元。

由此可以看出來,真正拉開每人績效差距的地方,就在工作量績效上了!

大家都知道,檢驗科的工作量基本都不相同,如果你這個月特别忙,那麼你的工作量積分就會高,在當月科内總工作量中的占比肯定也會高。

于是該科室繼續配置設定,副主任醫師工作量積分為8800分,拿到績效2712元;A檢驗醫師當月很忙,工作量積分為11999分,績效為3698元;B檢驗醫師工作量積分為5096分,績效為1570元。

綜合以上所有績效,我們可以得出副主任醫師當月績效到手3902元,A檢驗醫師到手4813元,B檢驗醫師到手2685元。這樣算下來,副高的績效确實會不如工作量大的普通檢驗醫師。

不論怎麼分績效

都會感到不公!

其實,新方案是想用績效激勵業務量增長,出發點固然沒有問題。但是,對于績效配置設定問題,其實怎麼配置設定醫務人員都會感到不公。筆者見過太多醫務人員吐槽績效配置設定不公的事件了,吐槽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醫護配置設定不公、醫生之間配置設定不公、臨床和醫技之間配置設定不公、臨床和後勤之間配置設定不公。

“臨床和後勤之間配置設定不公”這一點吐槽的尤為激烈。每到分績效的時候,各大網絡平台幾乎都有醫護吐槽“為什麼後勤不創收卻還分了那麼高的績效?”問題雖然每每被提出,但總是難以解決。

有醫務人員曾在某乎上這樣寫道:“後勤部門的人不接觸臨床、不上夜班、按時休班就能拿平均績效。臨床科室通過不懈努力,累死累活下夜班後不走,績效才勉強同後勤科室持平,你說在這種情況下,哪個聰明的醫務人員不想着轉去後勤?”

從這些吐槽來看,臨床一線醫務人員主要認為後勤人員比臨床一線“閑”、風險小、工資待遇高,此外,人員臃腫,不用創收就能分績效……這當然會導緻一線醫務人員心裡不平衡。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哪個科室,肯定有真正賣力幹活的,這些人的工作往往也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

不過,雖然後勤績效分的多,但在限制後勤人員績效不超過臨床醫務人員方面,很多地區都發了檔案。例如,2024年1月15日,内蒙古標頭市衛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印發并執行《標頭市深化公立醫院績效薪酬制度改革工作方案(試行)》,重磅出台了醫務人員績效薪酬改革的十條措施,再次引發了業内熱議。

醫技人員績效改革再引争議!獎金越改越少,差異浮動馬上破萬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公立醫院績效薪酬的内部配置設定。方案指出:充分展現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的價值,展現醫、護、技、藥、管等崗位差異,合理拉開收入差距,避免平均主義。其中,醫技科室人員、護理人員、行政和後勤人員人均績效薪酬不得高于臨床醫生平均績效薪酬的80%、70%、50%。

說實在的,績效無論怎麼分都會有争論,正如一名上海的醫務人員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給誰分的多了少了都會有怨言......”

目前,不少醫院都在探索和試行績效改革,但是「怎麼改」、「如何改好」,仍是一個未知數。當我們去評價一個績效方案是否合适時,一定要多從醫務人員的感受出發,多聽聽他們的心聲,以免出現這種讓多數人都不滿意的情況。

來源:丁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