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作者:新网师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随着小雨的轻声细语,下午的课改微报告在新网师课程与教学中心负责人佟化玮老师的主持下徐徐展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九位书记或校长,带着他们对教育改革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逐一登台,分享着各自的课改故事。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九个微报告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武岩萍副校长以《生命在这里拔节成长》为题,分享了武乡四中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理念。武乡四中作为一所乡镇中学,面对学生背景多元、学习习惯和动力不足的挑战,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教育策略来激活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启动了励志教育,通过构建学生励志体系、全员育人体系、班级课程体系和家校共育体系,创建了一个激情洋溢的校园环境。通过激情早读、激情读信、励志班会和励志成长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武乡四中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动力的理想课堂五环节模式。这一模式包括自主预习、师生合作释疑、深度思考、讨论辨别和巩固反馈,旨在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转变。

三是为了确保理想课堂的实施,学校采取了“一案三单”的学习框架,通过小组合作规则训练和对话空间的营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交流的环境。

武岩萍副校长强调,通过这些措施,学校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生命状态,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学校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多项荣誉。她最后总结道,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未来无限可能的平台,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来自甘肃省静宁县第三中学的党支部书记何轲围绕《“易趣”理想课堂,我们的追求和行动》分享了学校对于理想课堂的独到理解和实践行动。静宁三中,这所曾面临社会质疑和家长排斥的学校,通过确立“易趣”理念,创立了易趣教育体系,从而在教育领域实现了显著的转变和提升。

学校以“易趣”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包含易趣文化、易趣课程和易趣课堂的全面教育框架。在这一框架下,静宁三中致力于追寻“易趣理想课堂”,其探索过程涵盖了“六学”模式、“一科一模”“一师一格”以及“三步走”策略,旨在创建真实、有效、高效的课堂环境。

在“六学”模式中,学校通过导学、试学、互学、比学、评学、延学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特别是“比学”环节,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和展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校还通过构建“一科一模”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如语文的“三个一”模式、数学的“问题五步”模式等,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静宁三中鼓励教师发展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即“一师一格”,并通过互联网+课改实验班的开设,引入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通过这些创新的教育实践,静宁三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展示和交流,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培计划”等帮扶活动,展现了其在教育改革路上的坚定步伐和不懈追求。随着易趣理想课堂建设的不断深入,静宁三中期待在未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裴凤萍校长代表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东风小学分享了学校在构建理想课堂方面的深入思考与实践。她的微报告《聚焦核心素养构建“童心课堂”》深入阐述了“童心课堂”的内涵,即在小学教学中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关注其学习需求,并通过快乐的课堂生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裴校长提出,构建“童心课堂”需要三个关注点:教材解读需从儿童视角出发,教学设计应优先考虑儿童发展,而学习活动则应以儿童为本位。此外,她详细描述了“童心课堂”的六个环节:情境导入,课堂示标;互学交流,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评价补充,教师解惑;练测结合,巩固新知;回归重点,拓展延伸。目的是通过这些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

在“童心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通过参与和体验,培养了自主、激情、自信、成功和快乐等情感要素。裴校长强调,理想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统一,而“童心课堂”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裴校长的分享不仅展示了东风小学在教育改革中的积极探索,也为与会者提供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课堂的宝贵经验和启示。她坚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实践,可以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并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彭渝烊副校长代表四川省旺苍县实验小学分享了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实践和深刻理解。彭老师的微报告《深耕“碰撞式课堂” 走进“以学为中心”》详细介绍了“碰撞式课堂”的理念、实施步骤和价值意义,展现了旺苍县实验小学在推动学生学科素养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彭校长首先指出,学校在课堂改革中发现,一些老师对于如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有的课堂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为此,学校提出了“碰撞式课堂”的概念,旨在通过观念、思维和情感上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构建“碰撞式课堂”的过程中,学校采取了“五步渐进”的策略:激趣引入,设计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优质问题;目标导学,构建主题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支架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合作交流,嵌入能力评价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反思;反馈测评,注重质效提升,确保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

彭校长强调,“碰撞式课堂”的价值在于守正创新,它能够促使学生产生精彩观念,生成生命活力,并实现教学成绩与学生发展的双赢。通过这种课堂模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

最后,彭校长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育人之路的坚定信念。她认为,虽然教育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终将收获丰硕的成果。彭校长的分享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展现了旺苍县实验小学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王志鹏书记代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分享了学校在构筑理想课堂方面的校本化建设探索。王老师的发言主题为《关注“三个重点”,构筑理想课堂》,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关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重点环节,解决教学中的“教什么”“怎么教”和“教的怎么样”的问题。

在课前准备方面,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和单元统揽,明确教学的核心概念和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课中实施方面,通过课例研讨,优化学习活动,发布核心任务,搭建助学支架,营造共学场域,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课后反馈方面,通过课堂观察和量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形成闭环式的教研模式。

王书记通过具体的课堂实例,生动展示了理想课堂的三个特征:任务驱动,深度学习;利用支架,学会学习;课堂没有沉默者,学习在共学中真实展开。他强调,教师是构建学为中心理想课堂的第一关键,通过聚焦教研和教师发展,可以逐步实现理想课堂的愿景。

王书记的分享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构筑理想课堂的实践路径和策略,也展现了秦皇岛开发区第二小学在推动青年教师成长、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他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思考,对于其他学校在理想课堂建设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红霞在新网师的研讨会上代表沙河市第五小学,分享了学校在情境教学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她的主题发言《以生为本培素养 情境教学助成长》深入阐述了学校如何通过“两个五”研究方向,即“五个要素”和“五大情境”,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五个要素”方面,沙河市第五小学依据情境教育的“真美情思”内涵,关注兴趣、观察、思维、情感、能力这五个关键要素,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案和三单(预学单、助学单、续学单),形成了一套情境教学模式流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五大情境”则包括红色教育、学科融合、主题诗会、书香校园和幸福平台,这些情境教学实践不仅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还融入了传统文化、时代时事,以及社会实践,全面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素养、广泛阅读习惯和人文底蕴的培养。

王校长的分享展示了沙河市第五小学在情境教学上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学校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活动,如红色研学、诗词创作、主题诗会、读书节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市里的评价中进步明显,教师和学生在各类分享和展示活动中展现了成长的风采。

王校长表示,沙河市第五小学将继续在实践中深化情境教育理念,积累课堂经验,追求打造更加积极高效的课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她的发言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展现了学校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智慧。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陈家全校长代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大道第二小学,在新网师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筑”理想课堂,育“大家少年”》的微报告。陈校长介绍了学校以“大家二小”为核心理念,通过“大家·卓越”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大家风范的新时代好少年,并在课堂内外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教育实践。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性课程三大领域出发,融入新教育十大行动,让知识与生活、生命产生共鸣,以此树立育人目标。

在理想课堂的构建上,科学大道第二小学实施了“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大家·研究”主题式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三备三磨”的集体备课路径,促进教师间的协作与成长。学校还通过“课堂建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型,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

陈校长还分享了学校在课堂之外的“理想大课堂”实践,包括德育建设、共读共写共生活活动,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学校通过各种平台和活动,如家长志愿者服务、科技馆巡展、研学课程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陈校长强调,学校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和完善理想课堂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大家风范的好少年,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刘瀚校长代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堡小学校,在新网师研讨会上分享了学校在“五环节”学本式理想课堂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刘校长的主题发言《“五环节”学本式理想课堂建设的路径探索》详细介绍了学校如何通过“五环节”模式,实现课堂转型,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以及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环节”包括创设情境、有效导学、合作探究、质疑提问和达标反馈。这一模式旨在从教师传授型课堂向学生学习型课堂转型,从知识掌握型课堂向学生发展型课堂转型,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

在实施过程中,刘校长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导学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并通过达标反馈进行总结提升。

刘校长还分享了学校在组建和培训学习小组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强调了小组合作学习在提高课堂效率中的重要作用。学校通过科学分组、明确分工、合理选择合作内容、有效巡视指导等措施,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

刘校长的发言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展现了岷县中堡小学校在理想课堂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黄华斌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学为中心,让蓬勃生命扎根理想课堂》的微报告,分享了松滋实小在理想课堂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他提出,理想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学习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激发和生命共鸣的体验。

黄书记强调,理想课堂的建设需要围绕“三有”目标:有思维过程,有生命共鸣,有学习质量。这要求教育者深入理解学生的需求,创设简洁而深刻的教学情境,采用简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的精准和教学过程的清晰。

在实施策略上,黄书记介绍了学校如何通过新课标的消化工程,形成基于新课标思想的三级学科共识,并构建了“三学模式”,即自学、合作、分享和对话,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此外,他还提到了系统支撑的重要性,包括确立学校价值系统、教师支持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和学校课程系统,以保障理想课堂的顺利实施。

黄书记的分享展示了松滋实小在理想课堂建设方面的创新与努力,他们的实践经验为教育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鼓励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通过渐进式的改革,促进思想的变革和行动的突破,从而逐步实现理想课堂的构建。黄书记的演讲不仅是对理想课堂理念的阐释,也是对教育同仁的鼓舞和启发。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一个特邀讲座

吴舸校长代表宜宾市翠屏区凉水井实验学校,在新网师研讨会上分享了学校在自导式教学课堂改革方面的历程、理念、实操和未来规划。吴校长的汇报题目为《“源头活水”——凉水井实验学校自导式教学课堂改革》,全面介绍了学校二十年来三轮课改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凉水井实验学校的课堂改革经历了起步、适应、特色和内化四个阶段。在赵校长、龙校长等历任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通过外出考察、专家引领、链接资源等方式,积累了丰富的课改经验,培养了一批课改人才。2018年起,学校引入自导式教学理论,对课堂改革进行理论支撑和深度梳理,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自导式教学下的创生课堂。2021年起,学校在自导式教学理论的引领下,以学为中心,加入课改共同体,开发案单、课堂量规,构建了自身的管理体系和教研体系,形成了学校文化特色。

在实操层面,学校构建了课改六大系统,包括自主管理系统、空间学习系统、资源支持系统、评价量规系统、教研提升系统和课堂操作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共同进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通过培养四支课改核心团队、开发四项课改关键项目、积淀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了榜样系统,为课改系统的具体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课堂改革的“学为中心”基本框架中,学校提出了“学习五环”和“教学五链”的教学模式。“学习五环”包括入(情境导入)、放(有向开放)、收(交互反馈)、成(聚集生成)、用(巩固迁移);“教学五链”则包括情境导入、有向开放、交互反馈、聚集生成、巩固迁移。这一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信息化平台支持,实现了学习地图、学习支架等资源的有效利用。

吴校长还介绍了学校在新生体验营、未来学校电影、线上线下相结合教研、课堂创生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以及自导式教学课堂评价标准和一案四单平台化实施案例等实操细节。

最后,吴校长展望了课堂改革的未来,强调制造比设计困难10到100倍,表达了学校在课堂改革道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的决心和信心。凉水井实验学校的课堂改革经验,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展现了学校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智慧。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一段精彩点评

微报告结束后,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忠玲老师对微报告一一进行了专业而又深刻的点评和总结。他以“向着三重境界修炼”为主题,探讨了理想课堂的构建路径和实践策略。

林老师首先通过四座城的隐喻,形象地强调了课改的必要性。他提出,教育者应认识到教育的种子,并且积极地培育它们,以实现共同的成长和进步。

林老师接着提出了理想课堂的三个层次:有效教学的框架、知识魅力的发掘以及知识与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他强调,教师应持有鲜明的教学主张,构建稳定而有效的教学结构,跨界融合以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并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以实现知识与生命的深刻对话。

林老师还分享了多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主张和实践案例,如东风小学的“童心课堂”、旺苍实小的“碰撞式课堂”等,这些案例体现了不同学校在理想课堂建设上的创新和探索。

在讨论有效教学框架时,林局长指出,框架是教学的基石,能够引导教学方向,避免混乱。同时,他也提醒教育者避免框架带来的僵化,鼓励教师根据学科和个人特色,发展各自的教学风格。

林老师提倡课内创设情境、提供支架,以发现知识的伟大魅力;课外则应融入社会、用活知识,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预演。他举例说明了河南贞元读写课程和一些学校的跨学科学习、真实情境教学的实践,突出了这些做法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林老师认为这是实现对话共鸣的重要方式,并分享了多个学校在小组合作方面的有效做法。他强调,合作学习应基于明确的规则和目的,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林老师提出,教师的变化是课堂变革的基础。他举例说明了郑州高新科学大道二小、松滋实小等学校在推动教师专业读写、专业交往方面的有效做法,并强调了专业成长对于课堂转型的重要性。

最后,林老师引用了任正非的话,分析了课堂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鼓励教育者采取行动,以实现教育的持续进步。他的点评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高度评价。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几点关键启示

各学校代表分享的课改微报告揭示了理想课堂构建的核心要素和实践策略,给予我们几点关键启示:

一、构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1.有效教学的框架:建立稳定而有效的教学结构,引导教学方向,避免混乱。

2.知识魅力的发掘:跨界融合,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

3.知识与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生命的深刻对话,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构建理想课堂的实施策略:

1.教师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2.教学主张鲜明:教师应持有明确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3.聚焦教研和教师发展: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学反思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关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重点环节:明确教学的核心概念和目标,优化学习活动,营造共学场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三、构建理想课堂的课堂转型:

1.从教师传授型课堂向学生学习型课堂转型。

2.从知识掌握型课堂向学生发展型课堂转型,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

四、构建理想课堂的“三有”目标:

1.有思维过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和深度学习。

2.有生命共鸣: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共鸣。

3.有学习质量:确保教学效果的高效和优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微报告虽然结束了,但课程改革的道路仍在继续延伸。这些报告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构建理想课堂的具体路径,也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深层价值和长远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学生而努力!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作者:卢雪松

编辑:吴文琴

审核:宋炎红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课改微报告:理想课堂的创新实践 -“构筑理想课堂”研讨活动综述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