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作者:聪明的风铃008

在大陆的历史上,很多封建帝王都喜欢用武功标榜自己的业绩。

“唐宗”指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16岁开始军旅生涯,18岁与父兄在晋阳起兵,东征西讨,结束了隋末的乱世,打下唐朝近三百年的基业。登基以后,唐太宗又频繁地对周边部族用兵,开疆拓土,平服四方,让唐朝的影响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

李世民一生征战无数,鲜有败绩,但就在他晚年的一次对高丽的讨伐之战中却未能完成征服。当时唐朝国势正盛,百战帝王李世民又是御驾亲征,为何拿不下高丽这个东北边陲小国呢?本篇就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究。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一. 唐太宗亲征高丽之战

1.战争背景

唐高丽,也称高句丽,是一个地跨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的古代边疆政权。自汉朝起高丽政权就与中原政权有着联系。唐朝建立之后,高丽王高建武遣使朝贺,并接受唐朝的册封,由此延续了二十余年的睦邻友好关系。公元642年,高丽权臣盖苏文弑君,另立高藏为王,实则独专专权,总揽国政。

次年,唐太常丞邓素从高丽出使回来,向太宗报告了高丽的事变,并判断高丽有抗衡唐朝之心,建议在边境增派戍卒以威逼高丽。但唐太宗并未当一回事,仍寄希望通过教化使高丽臣服。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当时朝鲜半岛共有三股势力,高丽、新罗与百济,其中新罗国是唐朝的忠实粉丝。而高丽则联合百济出兵攻打新罗,占据四十余城。新罗向长安去求援,诉说新罗朝贡唐朝的通道被高丽阻断。

唐太宗开始也想息事宁人,派了一个使者到高丽,希望通过外交手段阻止高丽继续进攻新罗。谁知盖苏文毫不领情,一口回绝了使者。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叱骂盖苏文叛逆祸国,并决意要征讨高丽。

2.势如破竹的开端

公元644年7月,太宗命营州都督张俭为先锋,率兵出击辽东,四个月后又命张亮、李勣、李道宗招募甲兵十万,进逼高丽。次年二月,太宗在洛阳亲点大军,踏上了征途。一开始,唐军进展得非常顺利,各路捷报频传。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先是张俭渡辽水,与高丽兵交战,斩首数千;张亮带领水军从东莱渡海,攻下卑沙城(今大连);李勣攻下盖牟城(今抚顺)之后围攻辽东城,而李道宗则击败高丽救辽东的援军。二李后来与太宗大军合兵一处,攻占辽东城。

在攻克白岩城(今辽阳)之后,唐军对高丽重镇安市城(今鞍山)形成三面包围。太宗以安市城防坚固显要,兵精粮足为由,提议绕过安市攻击其后方补给的据点建安城。但李勣等一众将领以圣驾安危为由,坚决不同意冒险。于是数十万唐军陈兵与安市城下,大战一触即发。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3.惨烈的安市城攻防战

将安市团团围住后,唐军很快展开攻势。飞石车、云梯、巢车等等大大小小的攻城器械统统用上。安市城中的高丽人也相当顽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城门被椎破就用木栅堵上,拼死抵御唐军的进攻。

李世民见久攻无果,便放出狠话来,扬言攻下安市就要活埋全城男子。这样一来,安市城更是人人自危,个个争先,日夜坚守不懈。如此一攻一守,战况及其惨烈。

连日来的攻城没有进展,江夏王李道宗想了一个办法,派人在城东南筑一个大土台,并且不断加高。安市人见了,也跟着垒高城墙。双方相互竞赛,土台经过几十万人两个月的努力,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站在山顶可以窥探城内情况。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李道宗怕敌军偷袭,特地安排了一支卫队守护在土山顶。谁知一天夜里,土山突然坍塌,倒下的土石方反而把城墙给压倒了一块。这原本是唐军杀入城中的绝好机会,可偏偏土山上的守军头目当晚不在岗位上,士兵们不知道如何是好,反而被高丽守军从缺口冲出,攻占土山。

之后高丽士兵又把土山和城墙修成一体,挖掘壕沟进行把守,土山反而成了安市城的一座堡垒。

李世民收到土山被夺的消息,气的暴跳如雷,先是斩了那个擅离职守的头目,然后组织众将士向土山发起猛烈进攻,企图重新夺回这个战略制高点。无奈高丽人奋勇据守,又有城中的策应,唐军连续发起进攻整三天,硬是没能拿下来。由此,攻守战的僵持状态渐渐对唐军不利。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此时临近寒冬,辽东大地上冻得早,草木凋零、河水冻结,而且粮草将尽,人马难以久留。所以唐太宗还是理智地决定班师回朝,结束了这场他一生当中唯一一次不能完成战略意图的远征。

二.李世民未能灭高丽之原因

1.骄兵,自信还是自负

太宗出征高丽不利,代价惨重、劳民伤财。班师后感叹道:“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事实上在战前李大亮、褚遂良和房玄龄等大臣都极力劝阻太宗不要征伐高丽或者不要亲征。但太宗坚持己见,决意亲征,这与他常年以来对自己和唐朝军队积攒的胜绩所形成的自信有密切关系。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太宗初登基没几天,突厥大军浩浩荡荡地朝长安杀将过来。而李世民毫无惧色,一身金甲亲临渭水桥迎敌,一番正义严辞震慑住了颉利可汗和他的二十万大军。贞观年间,唐朝大军攻灭东突厥国、收服吐谷浑国、剿灭高昌和薛延陀、打败吐蕃。强横的兵锋令四夷臣服,也让太宗获得“天可汗”的尊号。

因此,太宗面对征讨高丽的问题上,有足够的底气不听劝阻,执意开战。于是这支盛唐骄兵在太宗的亲领下,走上了东征之路。而轻敌,则让他们没有对高丽人有足够的重视,以为凭借强大的军力就能够轻松速胜,不曾想在安市城碰了钉子,怏怏回师。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2.亲征,一把双刃剑

唐太宗这次征伐高丽,动用了几路大军海陆并进,而且每一路军的将领都有相当高的威望,要让他们协同起来作战,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皇帝亲征,让各路大军都有了主心骨,协调起来就简单多了。

自古以来国君亲征往往能够鼓舞士气,而李世民亲征,又将自己的仁政理念贯彻到这次军事行动中去。他吸取了隋朝征高丽的教训,精简军队人数,改征兵、征徭为募兵、募徭役。此举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很多人都自愿从军或随军来表示支持。李世民还经常来到伤兵营慰问受伤的将士,并亲自过问他们的安置情况。

他还亲自为在白岩城之战中被弩矢射中的李思摩吮血。众将士闻之,无不感动,故在战场上能够奋勇向前。初期唐军连胜的态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当但是亲征也有其弊端。李勣本是个多谋善断的将才,在打突厥、薛延陀的时候,经常兵行险着,出奇制胜。但这次跟着皇帝出征,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固然是终极目标,但相比起来确保皇帝的安全更为重要。

所以当李世民提出要越过安市打建安时,他就坚决反对,因为安市在北,建安在南,而唐军的粮草补给在辽东,冒险越进,一旦粮道被安市的高丽军阻断,皇帝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险境。

正是因为圣驾亲征,才让一众将领投鼠忌器,做决策时瞻前顾后。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最后采用稳扎稳打,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让数十万大军在高丽的坚城险隘面前束手无策。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3.高丽路远、城险、人善守

早在太宗亲征高丽之前,就曾召见已经致仕的前隋宜州刺史郑元璹,因为郑元璹曾经跟隋炀帝征伐高丽,找他来是为了询问敌国情况。

当时郑元璹就劝谏太宗说:“辽东道远,粮运艰难,且高丽人善于守城,难以快速攻下。”古时候但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后勤保障是取胜的关键,唐军以数十万众远征高丽,需要大量的粮草物资进行转运。

但那时的交通远没有现在便利,确保长达数千里的输送顺畅成为了唐军获胜的一大难题。鉴于此,速战速决是此战唐军的作战计划。

但守城是高丽人的强项,而安市又是高丽守备最强的城池,深沟高墙,壁垒森严。另外安市人的战斗意志非常顽强,尤其是李世民扬言要屠城之后,全城老小人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誓与城池共存亡。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不仅抵挡住了唐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还不时组织突击队乘夜缒城而出,偷袭唐营。土山的争夺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向披靡的唐朝大军即便是在七世纪最先进的攻城器械辅助之下,也没能撼动安市高耸的城墙以及守城将士坚定的信心。

以至于战事的发展逐渐偏离了唐军速胜的计划,陷入了胶着状态,随着寒冬来临,补给越发困难。李世民在这个时候选择退兵,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后记

太宗皇帝回国之后,虽然对这场战事耿耿于怀,但也重新认识了高丽的实力,再没发动大规模的讨伐,而是听从臣属的意见,派出小股部队在农忙时袭扰高丽,打乱其正常的生产秩序。及唐高宗继位以后也一直执行这一战略部署。

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还会失败?

并对高丽的盟国,实力弱小的百济下手,以剪除其爪牙,公元663年,百济国被唐军剿灭。公元666年,盖苏文去世,其三子争权夺利,起了萧蔷之争。

长子男生投靠唐朝,并引唐军攻打其弟。唐朝乘高丽内乱之际联合新罗一起联手进攻,最终平定了高丽。唐高宗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比不上乃父,却能完成李世民未尽的事业,历史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推动历史进程发展的因素当中,时机比实力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