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作者:中华书局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20世纪初,随着现代学术的兴起,中国传统画学逐渐嬗变为现代学术的美术史研究。如今,在世界性的学术跨界融合态势下,中国美术史研究引入、融汇西方艺术史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拓展新空间,展开新视角,呈现一片学术繁荣。与此相对,传统画学却由于与原有文化环境的疏离而渐趋式微。

作为传统画学里的“关键词”,画学术语的凋敝尤为明显。由于传统国画的语言体系和风格样式与西方绘画、当代艺术乃至世界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新的叙事方式及语言体系,传统的画学术语已难以发挥其恰当的表述功能;也由于传统画学术语与当下的绘画环境日益疏远,其实用性即术语的原有语义已与当下表达的意旨产生剥离,画学术语内涵在当下发生再度蜕变。随着中国画学术语的增加及其内涵的嬗变与移易,脱离原境的画学术语已经无法构建早期画学的语境,并且,在后世的不断阐释中,画学术语原有的义涵也逐渐消弱。相对于传统画学的阅读、教学和研究而言,画学术语因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而与本义渐行渐远,致使误读频出;不同画家对画学术语理解有别,使得同一术语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技法和样式风格,也促使了画学术语内涵的不断丰富。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艺术史青年学者刘玉龙对于上述学术困境怀有深深焦虑并进行深刻反思,这也成为他近些年专注于传统画学术语研究的内在动力。他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为这本《中国画学术语研究》。本书按中国画学术语的类型分四章进行梳理、考证、分析与论述,涉及画学术语近三十个。书中摘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并广泛结合今人的研究成果,考辨这些术语的多元性与多义性,不仅可弥补辞书之阙,也铺垫出进入中国古代绘画史原境的一块块小基石。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本书目录

必须看到,在中国古代美术史论与画学术语研究的关系之中,画学术语始终是缺乏主体性的,这导致其并未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因此,画学术语的研究亟须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通过各类数据库可以检索文献,画学文本的获取方式也越来越简洁方便,可谓“随手可得”。这既为画学术语研究提供了便利,也在获得极其丰富的画学文献的同时又因“文献过剩”而形成了一个迷失其中的画学研究困境。因此,《中国画学术语研究》是一项看似简单而实则艰辛的学术工作。

本书首先建立起了中国画学术语研究的内部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个画学术语,其实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中一个个关键概念,提取了它们,也就纲举目张地勾勒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轮廓。该书的旨趣还在于探析中国画学术语共通性的同时,从概念的生成、内涵的衍变、结构和意义的分合等因素,辨析这些术语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术语的运用是大众化的,但其生成则是源于部分文本之中,为此本书做了大量训诂考据钩沉。在论证过程中,对当代辞书的诠释亦有所修正,甚至有所质疑,旨在拟构更具理论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之画学术语研究方法。而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文辞,汇集成专业辞书,亦可方便中国画学文献的阅读和研究。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本书内页

作者秉持鲜明的历史意识,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统御该书的研究,关注影响中国画学术语生成和衍变的时间、地域、文化等因素。作者指出,画学术语在后世传播和运用的过程中,已与其原有的生成文化语境及描述对象分离,成为历史文本著录的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然可以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理解:第一是作为从生成至当下还在不断使用的文辞本身;第二是作为一个表达与之相关的画学事物,并成为一个固定的、约定俗成的画学“知识”;第三是作为一个承载画学的知识传统并延续着这个传统画学观念的语言系统,伴随着绘画风格样式、技法、语言不断演变的观念的历史。这些语词组成的有机的画学术语体系范围之内,形成了一个有系统、有规律可循的结构,而此结构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画学理论和思想,而且涵括了思想观念演变的规律和历史。

作者的研究既将画学术语看作是一个个由汉字构建的文本,同时,又将其看作生长于绘画史空间的一个个生命体。画学术语的生成也是一种自主的内涵衍变,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语境下诸多因素的叠加与累积。与此同时,画学术语一旦生成,便预示着其已由诸多的参与画学的人们共同演绎、接受和使用,成为当时画学界的共通性语词。因此,画学术语的生成除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之特点外,一段时期内将保留着原有的内涵,之后又必然会因时间而衍变。中国画学术语固然是传统画学的产物,但并非传统画学语词的延时滞留。后世对前人文本展开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是在当代绘画环境乃至整个文化语境下对前人语词运用的时间、角度、内涵及思想的解读与辨析。这种思考有经验的成分,但同时又打破了原有方法和经验的桎梏,是对当下“定性”画学术语既定内涵的再度探索,而这种视角的展开,依旧是依据历史文献而分析研究。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五代十国 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该书的研究并不是局限在画学术语的内部空间,而是拓展到艺术史及社会文化史的学术环境中观察画学术语的存在及嬗变。我们看到,作者不只是考证与辨析词义,也不只是对概念进行诠释,他还将画学术语纳入其生成的原境之中,结合图像探析其源流始末和古人的绘画观念及意识等。作者在辨析画学术语如“写生”“写貌”“写真”的时候,既采用训诂学的方法比对古代文献的诸多注解,对这些术语展开详细的论证与诠释,又适宜地结合了绘画技法与相关画学理论,从而使其解释更贴近绘画史真实。这一方面体现出作者文献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同时也体现出其在绘画实践及形式分析等方面的功力,从而将绘画形式、结构、功能、风格、语言和意蕴等的分析融汇到整个画学文献研究之中。他的画学术语研究努力凝练并完善研究方法,积累并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试图为美术史论和图像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在这里,画学术语不只是文史学科诠释其内部问题的参照,而且为整个美术史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思想资源,也为画学文献与美术史研究拓开了新的空间。进而言之,本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跳出了美术史视域,利用跨学科的思维与方法,复原画学术语生成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可以说,本书的画学术语研究既是以主要语词为中心的画学观念研究,同时也具有文化整体性的研究色彩。绘画史论、技法语言、美学、教育、批评等的学术分野,传统画学的理论框架及创作范式,古今、中西在融汇中又保持独立的概念范畴,历史文本、创作实践、绘画理论与观念等研究借鉴了诸多的研究方法与表现方式,以及守护与拓进相融汇的学术研究和绘画创作指向等等,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特色的画学研究范式。在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中国画学术语研究具有其独特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本书内页

还需提及的是,本书既是对画学术语内涵的分析与补充,又是对当下画学语境中术语运用与生成的反思。画学术语本身必须适应当下的绘画环境,能表述当代绘画的语言、风格样式及其理论。因此,立足当下,为今人对画学术语的运用和研究提供参考,补充诸辞书对画学术语诠释之不足,也是本书的目的之一。作者也希望借此培养新生代对于画学术语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信,从而让传统画学在当代艺术创作和美术史论研究中保持活力。实际上,画学术语研究是用当时人使用的语言(文献)去理解和发现历史,并将这一历史用现代人的语言思维在当下语境中呈现出来。这样的学术再建,既需要研究者进入画学术语的历史原境,也需要他进入当代艺术史的期待视野,这样才能使其研究发散出贯通古今的学术穿透力。在未来的研究中,在扩充画学术语数量的同时,也要确立这些术语在语义网络中的节点位置,从而编织出由画学术语构成的知识构架,为当代读者展现一部中国古代绘画概念的历史。因此,玉龙未来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延展性,在其《中国画学术语研究》出版之际,也期待他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呈现。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 牛克诚

2023年1月

(本文系《中国画学术语研究》一书序言,标题为编者所拟)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刘玉龙 著

978-7-101-16417-6

98.00元

内容简介

中国画学“术语”,即传统画学里的“关键词”,是描述中国传统绘画内容、形式、技法、风格、意蕴及观念等方面的专门词语。理解把握这些“术语”,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欣赏、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及其相关创作、相关理论。本书在梳理大量古代文献和绘画作品,广泛吸收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证分析了丹青、水墨、设色、赋彩、笔墨、泼墨、破墨、白描、没骨、界画、写意、写生、院画、文人画等近三十个传统画学术语,从概念的生成、内涵的衍变等方面进行细致梳理,纲举目张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轮廓,为中国美术史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作者简介

刘玉龙,1981年出生,宁夏彭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山水画创作与教学,以及中国古代绘画史和画学文献研究,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规划项目《中国画学术语研究》和国家艺术基金《山河寻迹图卷》。

内页欣赏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中国传统画学的30个关键词:《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