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季氏篇》(7)

作者:沐浴墨香张一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夫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时,血气还不定性,要戒对万事万物的诱惑;等到壮年了,血气方刚,要戒逞强好斗;等到老年,血气已衰弱了,要戒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戒贪得无厌)。”

“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有三戒”的“君子”,我们可以理解成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而且正在努力的路上,还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这样呢,在修行中,对于一些行为是需要引以为戒的,这样感觉更好些。

当然了,即使不是君子,作为普通人,孔子讲的“三戒”也是值得警戒的。理解儒家的话,最好能结合语境,尽可能地避免以偏概全。

“戒”的本义是警戒,戒备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戒,警也。”

这里的“戒”,就今天来讲,不是完全断绝,“戒”完全可以理解为控制,有点类似于节制的意思。作为现实世界的人来说,“戒”是非常难的。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就不能被自己的“血气”所使,做事符合道义,就需要懂得“戒”。孔子这里明确指出了“戒”的目的,或者想要达成的目标,这就是“戒”的动机。从哪里着手啊?如何戒啊?孔子下面给出具体的措施:一、分为三个时段:“少之时”,“及其壮也”,“及其老也”;二、“戒”的内容包括“色”、“斗”、“得”。为什么要这样呢?孔子给出了原因:“血气未定”、“血气方刚”、“血气既衰”。“戒”,说白了,就是儒家修行的一种形式,注意涵养德行的功夫而已。

我们来看“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句话。

《礼记·曲礼》记载:“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还是处于“弱”的阶段,所以叫弱冠。只有长到三十岁的时候,才能称为“壮”。“少之时”,一般的理解指12到30岁,尚未达到“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

“血”的本义是祭祀时,盛在祭祀器皿里的血液,引申为有共同祖先的,又比喻刚强、热烈。《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血,祭所荐牲血也。”

“血气”的“血”,指人和动、植物,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方面。“气”的本义是云气,“气”用于人,常常偏向于指人的精神方面。“血”属阴,“气”属阳,人的身体必须阴血阳气流行,才能维持生存。

《中庸》记载:“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这里的“有血气者”指有生命的人。

“血气”也是观察一个人身心健康的指标。有血才有气,气虚则血弱。中医上讲气血两虚,治疗上应补气养血,辅助人体的正气。

人生处于不同阶段,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都与人的“血气”有关。从少年到壮年,再到老年,正是由血气表现出的生命曲线,后来发展到经脉、脏腑理论,可以说是《论语》“血气”理论的发展。

少年身体内的血气尚未充实,这时称之为“未定”,具体表现在身体上各个器官的发育不完全;心理上,识别能力和自制力还不够强大,若为不良情绪所左右,便会做出一些举措轻率的行为,造成过失和错误。

《大学》记载:“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针对这一时期“血气未定”的人生特点,要在克制生理冲动和节制不良情绪上加以自觉的修为,时时保持自我警戒之心,方能规避过错和祸患的发生。

“色”的本义表示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引申义有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情景,景象等。《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色,颜气也。”

“色”指人的脸色、神色。当人心有所感,就会表现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之气,这样表情就会在眉宇之间展现出来。人每天无不是随着环境变化,在人生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神色,于是就有了喜颜悦色,郁郁寡欢……等等。

在佛家看来,“色”指物质,一切物质的存在。佛家有句名言,叫“色即是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世间一切色(物质)的本性都是空无所有。

“色”也指女色、色欲的意思。“色”字头上一把刀,古人造字用意极深,期望后人见到这个字的时候要警戒。夏桀宠幸喜妹,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王沉迷于苏妲己,加速了商朝灭亡。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唐玄宗李隆基宠幸杨玉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导致了唐朝由盛极一时走向了衰败。

很多人解释这一章句《论语》时,把“色”解释成女色。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人处于青少年时期,“血气未定”,是说血气还没有发展稳定,还不成熟,如果频繁地过性生活,会影响身体的发育,对身体健康不利。

我觉得,如果采取佛家思想中,“色”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感觉最为惬意了。“色”可以理解为血气上冲动冒进、喜怒无常等心无定性的含义。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看的东西,如华丽的衣服、漂亮的房屋等,谁都喜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好色要有节有制,不能沉迷其中。

孔子在这里告诫弟子们“少之时”,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动辄表现在脸色上。因为少年时期,血气还不够成熟,血气未定,情绪思想还不稳定,容易受外部世界刺激的影响,特别容易激动。我身边一个朋友的孩子才十三四岁,在学校,几个同学因为打篮球时发生一点争执,能算多大的事儿啊!结果呢,他觉得气不过,血气一上头,晚上一下子纠集了十多个孩子,到寝室中,把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经法医鉴定轻微伤,除了赔偿对方的医疗费,还要被学校开除,你说图的啥啊?

我们接着来看“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这句话。

人生“壮”的阶段,指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

成语“血气方刚”出自章句《论语》,形容年轻精力正旺盛。

“刚”的本义的坚硬意思。《增韵》给出的解释是:“刚,坚也。”《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刚,彊断也。”

刚强是一个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但刚强也应有个限度,遭到困难和挫折,坚强不屈是对的,但千万不能不问原因一味地刚强到底,要知道刚强者不能持久。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春秋时期,一次孔子拜见老子,老子张开嘴,指了指自己的所剩不多的牙齿,又指了指自己的舌头,什么话也没说。孔子于是谦恭退出,弟子们很不解,这两位老人打的是什么哑谜啊?孔子说;老子已告诉了他一个道理:牙齿虽然坚硬,但是却很早脱落了;舌头很柔软,但却一直完好无缺。这就是老子多次在《道德经》中说“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斗”的本义是十升。《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斗,十升也。”这里的“斗”是逞强好斗的意思。

“刚”是谁“刚”啊?“斗”和谁“斗”啊?如此一问,就觉得很有意思了。首先是你认为自己到了壮年的时候,你这个人的血气“刚”,这时候的人,最难以忍受的是别人的轻视和挑衅,你为什么看不起我?我得问个清楚!为了一丁点儿的小事,冲冠一怒,甚至以死相拼,你说值得吗?我以前的单位,财务室的两个副科长,一个是四十二三,一个是五十出头。科长刚刚提拔到周口市二砖厂当副厂长。两个副科长为了竞争科长的位置,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结果,一个人的鼻梁骨被打断了,一个人是轻微伤,分别受到了司法的处理,两个人争来争去,谁也没有当上科长,反而给一个小年轻做了嫁衣,让人家捡了个漏!

一个人“血气方刚”时,容易有“斗”的心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胜人一筹。“斗”,一般的理解是自己和别人“斗”,其实理解成,人一定要是和自己的坏习惯、自己的惰性“斗”,就更有意思了。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血气方刚,就觉得没多大的事儿。最简单的理解,熬夜、酗酒、打游戏等等,一天两天,也许没啥;时间一长,病自然就会找到你身上来的,而不是你熬夜,所得的病跑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替你承受,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人到壮年,血气正盛,这时候,我“戒斗”了,我把充沛的精力放在事业上,而不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不与他人争名,不与他人夺利,不与他们生闲气。保持自己一颗平静的心,专注做自己的事儿,这样反而更容易成功。这么一说,“戒之在斗”等于说是涵养一团和气,你自己和气了,自然会影响身边人也能和气,大家都和和气气的,这个社会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如此一说,“戒之在斗”也是儒家修身养气的重要步骤啊!趁着年轻,我也需要好好养养自己“戒之在斗”的正气。

君子第三个应该谨戒的事情是“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生的“老”,指年五十岁以上的阶段。从人生的阶段而言,五十岁以上是功业有成、拥有身份地位的时期。

“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得,行有所得也。”“得”是已经拥有了,可以是得到了名,也可以是得到了利,包括金钱、田产、房屋、女色等等。

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就需要在两个方面多加注意:一是安于现状。三国的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唐代诗人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面对衰老,诗人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

按照上面的理解,我觉得这句话理解成,一个人到了老年,血气已衰弱了,这时候要戒除安于现状,应当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孔子怎么做的呢?从五十四岁开始,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弘道不已,回到了鲁国,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二是贪得无厌,不得善终。“贪”是老年人易犯的毛病,他们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总想还要捞点什么,给子孙留点什么,不然这一辈子大概不甘心。这样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可能得到的东西。《官场现形记》介绍,一个人做官上瘾,在弥留之际心里仍然放不下为官的念头。于是他的两个副官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片,一个副官念道:“某某大员驾到!”另一个副官念道:“老爷欠安,挡驾!”他听了觉得过瘾,才最终合上眼。这就是典型的贪名!

其实,名利和权力,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贪多也没有什么意义。一些官员晚节不保,就是因为老年时贪恋权利,财物,结果东窗事发,身陷囹圄。再一个就是贪图口腹之欲,一些老年人饮食不节制,三寸之舌很喜欢吃,身体又不能消化,常常会出现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等等三高。

本章句《论语》, 孔子的“三戒”——“色、斗、得”,对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害无益的,都应该谨慎对待的。只不过,在相应的人生阶段,哪一种危害更大。孔子在“少之时”说,要“戒之在色”。其实,壮年和老年的时候,也需要“戒之在色”,只不过说“少之时”更要注意!“戒之在斗”也是如此,有一句俗语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少年时也是好斗的,如果和别人争斗,万一伤残,这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

“戒”的根据是什么?想要真正明白这一章句《论语》,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论语•季氏篇》的主题是“忧在内。”“内”指的就是自己的事情。做人做事,先看自己!“戒”既是儒家的养生之道,又是提升道德修养之道。学会控制每个时期的不良欲望,少犯或不犯错误,让人生走向圆满,才是“三戒”的精髓所在。

儒家的“三戒”是在警示人们心存戒心,在“少之时”时,应保持谦虚和上进;在发展强大之时,要保持内心的不急躁;在鼎盛时,要保持自身的中正,这都是涵养正气的做法。有了正气,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才有可能坚守一个道心,不被金钱、名利所诱惑,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孔子的人生“三戒”,虽过了千年,但依旧是做人的准则,这就是圣贤智慧的光芒,不仅照亮古人的心,也给我们今人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