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宁高宁+黄卫伟+杨壮:如何选对接班人?一把手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

作者:北大国发院
宁高宁+黄卫伟+杨壮:如何选对接班人?一把手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

题记:2024年1月27日,北大国发院承泽论坛第21期暨《如坐针毡》悦读分享会举办。北大国发院实践特聘教授、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兼党组书记宁高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卫伟,北大国发院管理学教授、国发院BiMBA商学院前联席院长杨壮受邀出席,分别进行主旨分享并同台对话。本文根据三位嘉宾的对话内容整理。活动主持人为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

伊梅尔特为何感到“如坐针毡”?

王贤青:《如坐针毡》的英文书名表示这个位置既热辣滚烫,坐上去很难受,又又备受瞩目。伊梅尔特任职通用电气CEO长达16年,卸任后还认为这个职位让人“如坐针毡”,根本原因是什么?

宁高宁:怎么可能16年都“如坐针毡”?这个说法显然有点夸张。在一家企业里,管理者更替并不少见,继任者接手的企业总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把不良企业转变为优秀企业,把小型企业发展为大企业,给困难企业确定清晰的发展战略。

CEO这个职位上的工作要做好确实有难度,但并非无法实现。伊梅尔特“如坐针毡”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他自身定位有问题,他没有担起应有的责任,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的未来发展取决于领导者的态度。如果所有人都认为这家企业发展困难,那可能的确难以发展,如果70%的人认为这家企业很好,那这家企业确实会发展得很好,但一家企业即便有60%的人认为发展不好,也还是有办法做出改善,问题的关键正是领导者的态度。

这也是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几乎所有类型企业面对的难题。

杨壮:2004-2006年我带学生赴美游学时,通用电气是我们必看的项目。我在参观时发现,如果伊梅尔特有视野和格局,他在2002-2004年期间就应该带领企业及时做出调整,但是他并没有。那时通用电气贷款过多导致公司难以喘息,当金融危机到来时,这家企业根本无法应对。

为什么伊梅尔特任职期间觉得工作很艰难?从客观环境的角度,那些年他们遇到的挑战太多,从他2001年上任到2017年卸任,通用电气几乎危机不断。

从个人角度,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可能无法在CEO职位上适应变幻的局势,正是由于承担不了,所以他深感“如坐针毡”。

黄卫伟:接手顶级公司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伊梅尔特面临的最大决策挑战,是当金融业务占通用电气收入的40%-50%时,他是否有勇气承担改变这种结构的后果。一旦他采取行动,股市就会有所反应,他可能会因此下台。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前途,也关乎公司的未来。

阅读这本书时,我主要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伊梅尔特。由于我还没有领导或亲手打造一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经历,所以我只能通过思考来做出理解。

最后,我决定专注于学习他的操守。他所面对的难题是世界级的,因为世界顶级企业所面临的难题也是顶级的。

宁高宁:阅读这本书时,我读懂了伊梅尔特的公司战略和资产布局,发现他的思考和行动与我所经历的公司相似,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多种因素中,我认为机会和团队认知最为重要。通用电气高管团队没有人意识到他如坐针毡,不然他不会持续管理企业16年;伊梅尔特肯定也不是在就任前就料到这种感受,不然他就不会上台。另外,他过了16年还说“如坐针毡”,这表明他的态度有问题。他说这个座位不好,可能换了其他人坐很好。

关于通用电气的资本问题,我认为其资本运作一开始是其优点,后来却变成缺点,再后来成为大问题。华尔街一直想要他们做出改变,每年都要求他们报告金融业务占比,虽然其飞机发动机租赁、医疗仪器租赁和养老保险账户管理等业务都很健康,但后来涉及高利贷,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加上“9·11事件”和200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公司波动无法避免。如今全球做大型设备租赁的公司并未消亡,通用也没有大幅削减业务,但结果是新投资和老业务都做得不好。这样的公司要是不出现财务困难,那才简直不可想象。通用债券曾经获评全美最高级别债券,评级几乎与美国国债相当,是后来才出了问题。要解决困难肯定不容易,但这不应该成为借口。

很多人都评价韦尔奇做得好,因为他任职期间面对的难题也不容易解决。比如1987年和1988年金融危机,他当时也面临核电站和矿山问题;再如韦尔奇也投资过投行,但最后卖掉,都以失败告终,那时他开始考虑转向技术领域,但因年龄太大未能实现。当然,我这里不是要说具体的某个业务谁对谁错,而是想说CEO的责任就是将企业转危为安、变弱为强、从低谷到高峰,如果未能完成,那也要接受事实,而不能都归结为前任留下的难题,解决不了我也没办法,不能有“如坐针毡”16年的受害者心态。

王贤青:继续请问宁老师,韦尔奇当时一共有三个接班人选,为什么他最终选择了伊梅尔特?

宁高宁:这应该是韦尔奇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在伊梅尔特的带领下,不仅公司业务不顺,更严重的是两人反目成仇,这在书中也有大量体现。但是即便到现在,接班人依然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这让人倍感无奈。

其实韦尔奇早在卸任前十多年就开始了接班人选拔,最后两三年范围缩小到三个人,最后半年这三人都选择辞职,相当于等待最后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直觉往往是非常准确的。我想真正的问题在于,“一把手”和“二把手”不只是职位级别上相差半级,而是两者根本就是不一样的工作,要运用不一样的思维。有人能够轻松迈出那关键的半步,有人则未必。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人本来很好,可是一旦得到提拔,他们的表现往往会大打折扣,回到原来的位置他们又能恢复良好的表现。这就像玩球一样,有人能够很好地控制一个球,一旦让他们尝试控制更多的球,往往就会失去控制,有人却可以玩两个球,还有人可以三个球都玩得很好。我想这可能就是不同的人头脑不一样。

我并不是要对此做道德评判,而是想要说有些人可能就是不适合担任某个职位。当然,这一选人失误要是追溯根源,最终还是在韦尔奇本人。但是从个人自身来讲,如果说后悔,韦尔奇肯定很后悔,但是企业经营失误背后有多种因素,可以归咎于市场不好、董事会不支持,当然选人失误也必须承认。找到原因才有利于解决问题,尽管选人至今还是个无解的难题。

到底怎么选对企业“一把手”

王贤青:选人既然是一个不那么容易的工作,那从学术研究或经验总结的角度看,三位老师认为企业“一把手”最关键的能力是什么?

黄卫伟:我认为企业“一把手”需要两个重要品质,并且两种品质缺一不可:一是战略眼光和全局观;二是个人操守,而且要和“才”挂钩,如果达不到“才”的标准,一个人操守再好也进不了候选人行列。

对于韦尔奇来说,当候选人范围缩小到三个人时,“德”可能是更重要的考虑因素,尤其是如何团结一班人并带领他们前进。不过,我反对人才选拔时笼统地强调“德”为先,如果一个人业务能力未达到标准,就不能仅凭“德”来做选择。

《菜根谭》中有“德随量进,量随识长”,一个人的品德、气度、经验三者不能分离,因为品德会随着气度变宽宏而增长,气度也会因丰富的人生经验而更为宽宏。“德”并不一定是天生的,它还与要实现的目标有关,要基于高目标约束自己。不按高标准自我约束,只是人际关系好,那不是CEO需要的“德”。此外,能够团结一班能人,这需要“才”做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听取不同意见、主动纠正错误,同时坚持战略,最终赢得众人认可。

杨壮:我选取三个典型的CEO,来看看这类人才的选拔标准。

第一个,乔布斯。乔布斯通过手机改变了世界,对20多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世界带来了巨大价值。从德和才两方面来看,乔布斯的道德品质更为突出。

第二个,马斯克。他的思维方式常人往往很难理解,然而他要做的事都有很高的视野,如特斯拉、清洁能源、卡车和火箭等,并且都与他的事业紧密相关。

第三个,稻盛和夫。他提出做人、做事何为正确,这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定义就是选项的排序和优先级。CEO必须有清晰的价值观,对正邪、好坏要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总体来看,这三个人虽然都不是业务领域的专家,需要依赖团队,但对业务都很熟悉。同时,这三个人都是工科出身,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接受空洞的言论,更看重实际行动。另外,他们都有独特的品格和性格特质,而且会不断自我矫正——没有这些特质,可能成为好的职业人士或好人,但很难成为好的CEO。现实中有人就表示,自己是一个好CEO,但不是成功的CEO。因为好的CEO可能群众关系好、备受推崇,但由于视野和格局不够,在竞争中仍会失败。

宁高宁:企业关键时刻的战略转型、企业内部协同、人员选择等,都是困扰企业领导人的永恒难题,而且他们还容易在这些问题上持续犯错。尽管每个企业都有其选人用人的判断标准,但是标准再多依然无法杜绝出错,因为人本身太复杂了。通过经验积累和专业研究,我们是不是可以逐步建立一些模型,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当然,人才选拔模型确实不容易做出来。

针对企业里人才选拔难题,我曾经提出一个词叫“人感”,即对于领导人而言,要对人有感觉,而不仅仅是对事物、对业务有感受力。领导者的“人感”体现为快速识别出一个人的能力,包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项能力要求领导者:第一,能快速识别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第二,能准确判断将这个人放在哪个职位上更能发挥其能力甚至潜力。

在“人感”之外,有同事建议加上“感人”,即领导者能感召人、感化人、感动人,即使收入不高、受点委屈,大家也心甘情愿地跟随。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要有前瞻性,而且树立的宏大目标要能使大家信服,并能公平对待每个人;领导者还要充满激情,让团队目标一致,这个目标不仅包括工资奖金,还应包括企业战略、人生定位和对社会的贡献目标,让人感到这家企业充满活力和热情,让员工为这份工作感到骄傲。

结合个人经验来看,在样本足够大的情况下,比如请那些对公司比较熟悉的员工来测评或投票,而且受邀参加的员工数量要超过200人,这是相对准确的方法。如果样本量小就未必可靠。或者由表现良好的中层以上干部推荐人选,也是一种有效方式,但不能保证绝对有效。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考试来检测个人能力,因为我们相信一个头脑清醒、逻辑清晰、爱学习的人,个人操守相对较好,对世界的认识更为深刻,是非判断也要好一些。当然,这也未必100%准确。最终,还是需要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各种因素做评判,虽然还是有可能出错,但概率会变小,出现愚蠢错误的概率也会降低。

总之,企业现阶段选人用人的过程,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我们并不知道结果如何,只能不断尝试,而反复尝试会浪费时间、会影响企业发展,就更需要从教训中吸取经验。

黄卫伟:我还是认为德才兼备,才是尺度。

首先,达不到人才的标准,就不能进入候选人之列,从有品德的人中选出更有业绩的人,这个方法不对。领导者要能驾驭复杂环境、领导多元化的大企业,是既要主业务上业绩突出,还要品行、操守过硬,能团结一班人的人才,所以选择过程中有多种选择性更好。同时,这个过程中还要能保护不同意见。以华为举例,在不确定性的重大决策上,华为的做法是把不同的技术方案、技术路径平行立项或开展研究,在过程中再做淘汰、再去选择。借鉴这一做法来做企业关键人才选拔,也不建议一开始就设定一个标准,以此来决定谁被选中、谁被淘汰,相反也应该采用并行的竞争机制。

另外我依然想强调:领导者就要设定一个宏伟目标,自我约束并团结有才华的人为之奋斗,他要明白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另外,虽然事情的成功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历史的评价往往归功于个人。

最后,我认为应该实行任期制,即使是连任,我们也应该有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前提是他必须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胜任。任期制能确保我们在必要时替换或淘汰不适当的人选,属于制度保障。

书中也详述了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CEO拥有提名董事的权利,董事长并不负责召集、选拔候选人,而是由首席董事在提名委员会的基础上投票来决定。我也曾研究过罗马天主教教皇的选拔机制,它是由教皇指定红衣主教,再由红衣主教团选举出下一任教皇。这一制度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当然,天主教并非市场竞争的宗教,但其内部机制中仍存在竞争元素,因为要吸引教徒。

宁总提议建立人才选拔模型,这确实很重要。不过,任何模型都基于一定的假设或有所取舍,将模型付诸实践时还需要根据结果好坏做相应的调整,但这无疑比没有任何模型来得更为有效,也更为精确,机制也由此不断完善。

杨壮:宁总提到构建人才选拔模型,其实美国曾有很多企业家有不少这方面的实践,遗憾的是它们在中国的人文环境下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这包括稻盛和夫的理念和人才选拔方法。

在我看来,选拔高级领导者,无论在什么类型的组织机构里,思想领导力都至关重要。思想包括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习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是发展型还是固化型、是积极向上还是消极下沉、是独立还是依赖,它们对个人的影响很大。

思想领导力之后就是专业领导力。我们需要海阔天空地想象,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做事。专业领导力体现为在关键时刻做出创新和变革的决断,专业性和思想力结合就是知行合一。

思想力、专业性之外的第三条就是品格。这一条是受到西点军校影响,西点军校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Be-Know-Do,其中,Be属于哲学概念,包括人从哪里来(可以理解为存在的原始状态,比如行动的初心)、要到哪儿去(可以理解为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比如要成为什么样的人),Know代表知识,Do代表行动。三者都很重要,但是Be所蕴含的个人品格尤其重要。如果一个人行动中包含私心,虽然他知识很好、行动力也强,但可能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当重任。

通过长期观察中外成功的商业领袖、政治家,我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正是将思想、专业、品格三者高度汇于一身,即具备高瞻远瞩的视野、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以及优秀的品质。而且,这些人不仅得到本国人民的认可,其他国家的人了解后也纷纷赞誉,能超越跨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理解和接收障碍。他们之所以能做到三者合于一身,我总结发现,他们都在自驱力、自控力、洞察力、专注力、坚毅力五个方面表现突出,我将其概括提炼为“五力模型”:

第一,自驱力。自驱力不是学校能培养出来的,先天就有领导力的人确实天生就有自驱力。

第二,自控力。有自驱力的人未必有自控力,而缺乏自控力会导致自驱力无法发挥作用,比如,一些特别出色的人掉进了政治或财务深渊,因为面对权、利诱惑时无法自控。

第三,洞察力。这需要独立的思想和自由人格做基础,然后才能明辨是非,不说假话,要说就说真话。

第四,专注力。专注力铸就个人专长、企业竞争壁垒,个人和组织的成功都离不开专注力。

第五,坚毅力。坚毅力尤其表现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轻易放弃,以及即便面对巨大挑战,也要坦然面对。哪怕是遭遇巨大的挫折也能反弹,东山再起。

整理:王志勤 |编辑:王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