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本文授权转自: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作者:木木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大家好,我是木木,一名国际化学校的老师。

在国际教育行业这些年,我从一个对全人教育无限憧憬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因了解得越多而逐渐对国际化学校祛魅的人。

其中,令我最幻灭的,就是亲历了一所心中理想国般国际化学校的倒闭。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我与这所学校的缘分始于五年前。当时我初次听闻这所学校时,就被其教育理念和学术背景深深吸引,尤其了解到委员会还有藤校前校长这样高举高打的背景,马上就去应聘了。

我有幸在开学的第一个月成为了创始团队的一员,那时满怀希望的我完全想不到不久后会见证它从辉煌走向沉寂。

我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并不全面,但我亲眼见证了一些关键时刻的发生,或许会警醒择校的家长们:

一所看起好好的学校,怎么说就没了呢?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风波开始:投资人更迭

哪怕是事后回想起,我从不认为学校的倒闭是早有预兆的,或者是刻意为之。

怀揣着教育梦想老师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初心都是希望办一所对孩子们有用的学校。

但不稳定的核心,却是创校之始就存在的事实。

对于学校倒闭的原因,外界猜测包括「无证办学被举报」、「投资人更替」以及「管理团队变动」,这三个因素都很关键,但为什么其他也有类似因素存在的学校却仍活得好好的呢?

从内部角度看,或许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更是至关重要。

所有事情的源头,或许在于投资人的更替。

我们都知道,学校不是公司,至关重要的理应是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但对于有点特殊的国际化学校来说,要想稳定、繁荣地向前发展,投资人、校长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关系却至关重要。

尤其是投资人,才是家长看不见,幕后真正的决策者。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因此当面临困难时,我常听到校长说:「我需要向董事长请示」,因为没有最终决策权,导致错过了诸多挽回的时机。

而当投资人意识到运营一所学校所需的资金远远超出原本预算时,很可能会寻找接盘人。

至于新老投资人之间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是否能为学生谋求最大的福祉,从不是最需要考虑的因素,谁能够接盘,有没有钱接盘才最核心。

作为普通员工,我无法得知前任老板从何时开始考虑出售学校以及卖给了谁。只是在某个冬天的工作日,所有人都收到一份口头通知:

学校的投资人从A换成了B,并且招生指标从几百人增加到上千人。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图片来自新学说,截至2023年8月,中国大陆地区获认证的国际学校总数为970所,市场总规模为670亿元人民币,尤其是前几年资本与教育的互博非常多,现在整个市场已经成为存量市场。

是的,只是口头通知。

学校里许多重要的事情都是口头通知,从来没有看到过正式文件的踪迹。即使是最后的解散通知,也是由口口相传传达的。

如果说熄火有征兆,或许这是最明显的了。

其实,当得知有新的投资人时,并没有影响老师们的教育热情,甚至是抱有期待的,这对于国际化学校来说并不是新鲜事,只要不影响办学质量,也很正常。

说不定在新投资人的带领下,曾经跟老师、家长许下的教育诺言就能实现。

然而,新投资人的教育理念与学校实际管理团队产生了巨大偏差,其接手学校后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让我们大跌眼镜。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新决策者的教育观:家长不认可

蝴蝶效应的一开始,总是一些不起眼的事情。

新投资人做的第一个调整,就是后勤食堂。学校原本为教职员工提供免费的三餐,变成了只提供免费午餐,早晚餐收费;丰富的菜单变成了只有中餐,水果、甜点和饮料只供学生享用;原本供应新鲜时令水果,后来只剩下苹果和香蕉;甚至连健康都不一定做得到。

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了第一批的不满,有家长在投诉中提到:「食物甚至连基本的保温措施都做不到,如何相信学校真的能以学生为中心?」。

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的饮食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双方教育理念的不同。

我在爆雷的国际学校做老师:被通知解散时,学生还在上课

■在界面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国际学校“催生”史:资本与教育互搏二十年》中也提到,国际化学校进入中国伊始,这种和教育无关的理念差异,往往会影响办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