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作者:中工网

原标题: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统一性的鲜明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九州共贯”出自《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西汉王吉在向汉宣帝上奏时提出,《春秋》之所以推崇周朝的大一统,就是因为周朝在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教化,使得政令贯通划一,人民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了共通的风化遍及四海、天下各族人民和谐如一家这种盛况。

“多元一体”源于中国考古实践理论,强调文化的包容与整合。“多元”指各民族起源、发展的历史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也各具特点;“一体”指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情感联系得以深化,思想上产生碰撞与共鸣,都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道德观,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汉时期,“大一统”已成为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主流。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后世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视思想上的融合与统一。无论哪个民族建立政权,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这一思想,不但维护了政局稳定,更形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尽管其中出现时间长短不同的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大一统传统的宇宙观基础

溯本追源,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归根结底来自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得道的圣人所达到的境界。《周易》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人、圣人作为得道之人,深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真相,秉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价值观,按照“道”即“一体”的宇宙观来行为。孔子用一个“仁”字来概括得道之人的品德特征。王阳明先生也认为得道之大人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体之仁”。在这种“一体”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中父与子、夫与妇、君与臣、兄与弟,乃至朋友、国家、民族、宗教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一体”才能“和”,因而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化解冲突、促进和平。这种一元和合的思维方式是理解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关键。

在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孕育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大道之行”指的是五帝的时候。尧舜都是采取禅让制,尧把王位禅让给舜,舜把王位禅让给禹。尧舜连天下都可以推让,这是真正大公无私的表现。“公”与“私”相对,也当“共”讲,尧舜能够把天下禅让,把天下当成天下人所共有。当时,尧帝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德能都不足以治理天下。尧舜有圣人之德,又居天子之位,不把天下当成私家的来看待,而以天下为公。谁有能力、有道德,尧、舜就把天下交给谁来治理。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时,真正有道的圣王,以天下万物为一体,公而忘私。正因如此,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可见,大同社会的实现,是古圣先王顺应天道“一体”的宇宙观而实现的治理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正是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的基础。圣人作为“得道之人”,通达“以天地为一体”的道理,并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与天地合德,因而能够按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治理天下,自然能够做到天下为公,行一体之仁,培养起“协和万邦”的博大眼光和开阔胸襟,形成世界大同、胸怀天下的文化传统,对内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对外形成了“协和万邦”的天下局面。

大一统传统的具体表现

在历史上,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具体表现为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文化一统。

政治一统是维护大国统一局面的有力保障。所谓政治一统,即拥护天子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公羊学家以史为鉴,指出若不尊天子,礼崩乐坏,社会就会陷入大混乱,“大一统”局面就会土崩瓦解。为维系“大一统”秩序,《春秋》强调“王”者要“贵微重始”,怀持诚敬之心,见微知著,慎终如始,谨修德行,广施仁政。

思想一统是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所在。历史上“大一统”思想以经学为核心,融合了诸子百家之长,成为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主流思想观念,在中国各民族中成为共识。董仲舒将全国上下思想统一于经学,确立起以儒学原则为正统的根本思想。思想大一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凸显民族精神的特色。

文化一统是促成政治一统的黏合剂,亦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催化剂。儒家以天道为体,洞悉万物并育、百道并行,故而以兼容并包为发展理念。诸文化各有所长,但其最终目标一致,即共同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人类社会的安定与美好。历朝明君往往以儒、释、道思想对民众施以教化,在全国形成统一的思想价值体系,其影响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国在历史上始终维持统一的大国局面。这一精神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根柢和国家的治理导向。

民族一统体现在中国文化强调“王者无外”“夷夏一体”,以民族大融合为和谐形态,追求各民族在统一实践中的共同进步。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吸收、不断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统一局面。正如在《礼记·王制》中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故当承认其在民族风俗文化上的差异性,做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持久稳定的思想基础。从“华夷之辨”到“四海一家”,华夷同宗同源的思想突破了民族狭隘意识,从精神层面联结起中华各族人民的血缘纽带。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沉淀,融合儒、释、道智慧,发展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成为各民族不断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以儒学为核心,推崇仁爱天下、“四海一家”,使各族人民在思想上达到统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成为经久不衰的主流价值观念。在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下,西夏、辽、金、元、清等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皆尊孔崇儒。“大一统”思想作为一种理念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不仅为汉族所奉行,也在各少数民族中深深扎根。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文化底蕴,使得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在大一统传统的影响下,中华民族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不断包容、吸收、尊重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特性使得中华文化如“雪球”般发展扩大,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维系与建构的牢固基础。“和”是万物生长繁育所依循的规律,以此为原则实现天地之和、人人之和、天人之和,正所谓“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统一、广袤、强大的东方文明古国主张夷夏一体,以“和”作为历来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精神指引与指导原则。“和”的文化理念一以贯之地影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不断巩固与拓展。各民族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天下一家”的拳拳家国情感和浩浩民族大义浸润在中国人的血液中,凝聚成任何势力都攻不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统摄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与强化的各个阶段,创造出辉煌业绩。历史不能割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必须直面历史塑造出的现实基础,以其内在规定性为依托,探索出一条能够有效维系政治、疆域、文化、人心相统一的现代化之路。

【刘余莉 程丽君,作者分别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河南师范大学讲师】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