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出10年,国内贬值最快的不是房价股价,而是这些没注意的东西

作者:丁丁说财经

最近楼市股市的下跌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买了房的担心房价跌了套牢,炒了股的担心股价跌了赔钱。

当你焦虑房价股价贬值的时候,却没意识到身边还有些东西,它们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贬值,而且影响到的是每个人。

不妨来猜猜看,到底是哪3个容易被我们忽视,但贬值速度堪比房价股价的东西呢?让我们一起去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不出10年,国内贬值最快的不是房价股价,而是这些没注意的东西

一、人民币购买力正在快速贬值

近年来,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物价的上涨。以前10块钱能买一大袋面包,现在却只够买三两个;

曾经随手就能来一杯的奶茶,现在也要20多块;就连街边小馆卖的家常便饭,一份套餐没个三四十也吃不饱。这些都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根据官方数据,2023年CPI同比上涨2.8%。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高,但一些食品、日用品的价格涨幅远超平均水平。

以鸡蛋为例,2022年全国鸡蛋平均价格达到5.67元/斤,同比大涨29.4%。食用油价格也上涨14.3%。

而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却常常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导致大多数人实际可支配收入缩水。

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全球货币超发,通胀预期进一步升温,人民币贬值速度可能继续加快。

不出10年,国内贬值最快的不是房价股价,而是这些没注意的东西

假如你的工资涨10%,而同期物价涨了15%,那你的实际收入其实就贬值了,购买力在降低。这无疑会影响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收入相对固定的工薪阶层和退休人员。

大家手中的钱其实都在缩水,只是贬值速度没有房价股价那么明显和惊人,容易被忽视罢了。

面对人民币购买力贬值,我们要提前未雨绸缪。

如尽量把闲置资金投资到能够对冲通胀的资产中,如黄金、房地产等;

日常消费尽量精打细算,减少不必要开支;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争取加薪,提高收入水平。只有收入增长速度跑赢通胀,才能保证财富不被稀释。

当然,这已经不是一个人就能对抗通胀的时代了。我们还要呼吁政府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福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众。

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通胀对百姓生活的侵蚀。

不出10年,国内贬值最快的不是房价股价,而是这些没注意的东西

二、专业技能正在加速贬值

除了人民币购买力贬值,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但贬值速度惊人的东西,那就是专业技能。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曾经炙手可热的行业和岗位,转眼就可能被新技术新模式取代,昔日的专业技能一夜之间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以出租车司机为例,这曾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金饭碗。但随着滴滴等网约车平台的兴起,传统出租车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司机被迫转行。

前几年,送外卖员一度成为热门职业,但无人配送、自提柜等新模式的出现,又让这个行业前景蒙上阴影。

再看互联网行业,电商、直播曾经风光无限,现在却面临流量见顶、监管加码的困境,一批从业者面临失业危机。

新媒体编辑、网红主播看似新潮的职业,其实也随时可能被AI算法取代。未来,可能连财务会计、客服等白领岗位也要被智能软件蚕食。

不出10年,国内贬值最快的不是房价股价,而是这些没注意的东西

专业技能贬值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根本原因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颠覆原有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格局。

那些曾经稳定的专业领域,在创新浪潮冲击下,也变得动荡不安。个人一旦跟不上时代变迁的节奏,手中的专业技能就会迅速贬值。

面对专业技能贬值,我们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

同时也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关注产业发展动向,增强职业转型的勇气和能力。机器取代不了的,往往是需要创造力、洞察力、同理心的工作。

我们要努力成为具备这些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也应该承担起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指导的责任,为从业者技能升级和转岗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唯有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努力,携手应对,才能化解专业技能贬值带来的就业风险和职场焦虑。

不出10年,国内贬值最快的不是房价股价,而是这些没注意的东西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已经认识到,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除了房价股价,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正在悄然贬值,而且贬值速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中最值得警惕的就是人民币购买力的贬值和个人专业技能的贬值。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但至少可以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面对通胀压力,要合理配置资产,量入为出,同时呼吁政府加大民生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面对专业技能贬值,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好职业转型准备。

只有看清大趋势,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我们才能在各种贬值风险中,保住辛苦积攒的财富,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共同开创一个更加美好、更有保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