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钟会的失败原因——上位者不把大众当人,大众一定会让他做不了人

作者:上进的溪水4

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在平定蜀国后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执政的司马昭。然而,他的兵变最终以惨淡收场。究其原因,正是因为钟会从未真正将手下士兵视为人,而士兵们也因此在关键时刻拒绝了效忠。一个上位者若不尊重普通民众,必将失去民心,从而无法长治久安。那么,钟会到底是如何对待手下将士,又是哪些具体做法导致了他的覆灭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钟会的失败原因——上位者不把大众当人,大众一定会让他做不了人

钟会治军严酷无情

提起钟会,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那铁面无私、严厉苛刻的一面。作为魏国征西大军的主帅,钟会对军纪要求极为严格,动辄就要处以极刑。在他手下,哪怕是微小的过错,也难逃一死。

大军西征的途中,有一次因为桥板没有铺设好而陷了马蹄,这在古代军中算是小过小错。可是钟会却当场就要杀了负责修桥的牙门将许仪。许仪乃是魏国勋臣许褚的儿子,其父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可谓是封疆大吏的后代。然而,钟会对此却毫不在意,依旧要秉公行事,坚持处死许仪以正军纪。

这件事在军中引起了极大震动。将士们看到,就连勋臣之后也难逃一死,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小小士卒?从此,军心大乱,人人噤若寒蝉,生怕一个小错就要被钟会处以极刑。钟会的这一做法,无疑是把军中的氛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紧张。

钟会的失败原因——上位者不把大众当人,大众一定会让他做不了人

不仅如此,钟会对待手下将士更像是对待奴仆,根本不将他们视为人。在他眼里,这些将士不过是一群听从指挥的武器,是可以被任意驱使的工具而已。他从未想过要以恩待之、以德服之,只知道靠严刑峻法来震慑三军。

有一次,钟会命令牙门将许仪率领部队先行,在前方修整道路。这无疑是一个极为荒唐的命令,因为牙门将所部乃是魏军中的精锐,他们的本职是杀敌,而非修路铺桥。可是,钟会却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他一声令下,手下将士就必须服从,哪怕是做一些与本职完全不符的事情。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钟会根本不把手下将士当人看待,只把他们视为可随意使唤的奴仆。他对于部属的人性完全无视,只是一味地以严刑来管束军心,却从未想过要用恩义来笼络人心。这种做法注定会让将士们对他敬而远之,在关键时刻拒绝效忠。

钟会狂妄自大,误判形势

平定蜀国后,钟会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威望和军队的忠诚度产生了极大的误判。他认为只要自己一声令下,麾下将士定然会听从指挥,哪怕是发动叛乱也没有问题。

事实上,钟会对手下将士的态度一直是高高在上、傲慢专横。他从未真正将部属视为人,而只是把他们当作可随意驱使的工具。在他眼里,这支军队就像一把利剑,只要自己挥舞,它就必须服从。

钟会的失败原因——上位者不把大众当人,大众一定会让他做不了人

钟会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先恩后威"。自古以来,名将治军都十分重视先以恩义笼络将士的心,然后才能立下军威。吴起当年就是如此,他不仅严明军纪,还会亲自为伤员吮吸伤口,与士卒同甘共苦。可是钟会却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觉悟,他只知道靠严刑峻法来震慑三军,却从未想过要用恩德来拉拢人心。

正是由于这种狂妄和偏执,钟会在灭蜀之后,竟然产生了发动兵变、推翻执政的司马昭的念头。他深信凭借自己在军中的声威,只需一声令下,麾下将士必定会听从指挥,跟随他一同造反。

可是钟会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他的军队之所以服从,是因为他代表了朝廷的权威和法令,而非出于对他个人的忠诚。一旦他要发动叛乱、背离朝廷,军中将士自然就会拒绝效忠了。

钟会对此一无所知,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军中的威信完全建立在代表朝廷法纪的基础之上。一旦他要背叛朝廷,这种威信就会荡然无存。他狂妄自大,认为只要自己发号施令,麾下将士就必须服从,哪怕是发动叛乱也没有问题。

于是,在姜维等人的怂恿下,钟会毅然决然发布了叛乱的军令。他深信凭借自己在军中的声威,只需一声令下,麾下将士必定会听从指挥,跟随他一同造反。可是,事与愿违,钟会的这一军令却遭到了将士们的全面抵制和反对。

钟会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军中树立的所谓"威信",竟然如此脆弱不堪,一经背离朝廷,就荡然无存了。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最终酿成了灭顶之灾。如果他能够虚心一些,或许就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了。

钟会的失败原因——上位者不把大众当人,大众一定会让他做不了人

士卒反扑,钟会遭灭顶之灾

钟会下达叛乱军令后,原本就对他敬而远之的将士们更是拒不从命。军心一旦涣散,他的命令就等于无人理睬。

当时,钟会率领的乃是一支由魏国本土军队和降蜀军队组成的联合大军。在他发布叛乱令之前,这支军队虽然服从他的指挥,但更多是出于对朝廷的敬畏和法纪的约束。一旦钟会要背叛朝廷、发动兵变,他在军中的威信就荡然无存了。

果不其然,钟会的叛乱令一经下达,整个大军就陷入了极度的混乱。魏国本土军队自然是拒绝效命,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跟随一个背叛朝廷的将领。至于降蜀军队,虽然他们原本就是钟会的部下,但在关键时刻,他们也选择了保全自身,拒绝卷入这场兵变的漩涡。

很快,各个军营就传来了骚动的声音。一些有主见的将领,如牙门将军许褚的儿子许仪等人,更是直接带头呼吁起义,要讨伐这个背信弃义的钟会。

钟会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军中树立的所谓"威信"竟然如此脆弱不堪。一经背离朝廷,他在军中的权威就荡然无存了。原本听命于他的将士们,现在反过来成为了他最大的敌人。

钟会的失败原因——上位者不把大众当人,大众一定会让他做不了人

很快,各部将士就成群结队地涌向钟会的大营,手持兵刃,要讨伐这个背信弃义的将军。钟会的亲信和心腹自然也在第一时间被活活剁成了肉泥,以儆效尤。

面对军心全面涣散、将士反扑的局面,钟会彻底失去了控制权。他本以为只要自己一声令下,麾下将士就必定会听从指挥,哪怕是发动叛乱也没有问题。可是现实给了他一记重重的当头棒喝,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狂妄和自大是多么可笑和可悲。

最终,钟会在颁发叛乱令的当日就遭到了将士们的围攻,很快就被活活剁成了肉泥。他的尸体更是被众怒将士们肢解,扬了一地。这就是一个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暴君最后的下场。

钟会的覆灭,再次印证了一个历史规律——上位者若是目空一切、视民如草芥,必将遭到民心的背叛和唾弃。他之所以会走上这条不归路,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从未真正将手下将士视为人,而只是把他们当作可随意驱使的工具而已。

失败教训:尊重民心方能长治久安

钟会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训——一个统治者若是目空一切、视民如草芥,必将失去民心的拥戴,最终难逃一场灭顶之灾。

钟会的失败原因——上位者不把大众当人,大众一定会让他做不了人

钟会之所以会走上这条不归路,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从未真正将手下将士视为人。在他眼里,这些将士不过是一群可随意驱使的工具而已,是用来听从指挥、为他赴汤蹈火的牺牲品。他从未想过要以恩待之、以德服之,只知靠严刑峻法来震慑三军。

可是,一味靠严刑峻法来治军,注定是行不通的。虽然将士们表面上服从钟会的指挥,但更多是出于对朝廷法纪的敬畏,而非对他个人的忠诚。一旦钟会要背叛朝廷、发动兵变,他在军中的权威就荡然无存了。

果不其然,当钟会下达叛乱军令后,原本就对他敬而远之的将士们更是拒不从命。很快,各个军营就传来了骚动的声音,一些有主见的将领更是直接带头呼吁起义,要讨伐这个背信弃义的钟会。

面对军心全面涣散、将士反扑的局面,钟会彻底失去了控制权。他本以为只要自己一声令下,麾下将士就必定会听从指挥,哪怕是发动叛乱也没有问题。可是现实给了他一记重重的当头棒喝,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狂妄和自大是多么可笑和可悲。

最终,钟会在颁发叛乱令的当日就遭到了将士们的围攻,很快就被活活剁成了肉泥。他的尸体更是被众怒将士们肢解,扬了一地。这就是一个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暴君最后的下场。

钟会的覆灭,再次印证了一个历史规律——上位者若是目空一切、视民如草芥,必将遭到民心的背叛和唾弃。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先以恩义笼众,赢得民心的拥戴,然后方能立下军威、施加惩处。

这一点,自古以来,名将良相们都有过深刻的体会。吴起当年就是如此,他不仅严明军纪,还会亲自为伤员吮吸伤口,与士卒同甘共苦。用恩德拉拢人心,然后再立下军威,这才是名将治军的不二法门。

可惜钟会却是一个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暴君,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觉悟。他只知靠严刑峻法来震慑三军,却从未想过要用恩德来笼络人心。最终,他不仅失去了军心,更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成为了历史的一个重要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