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鐘會的失敗原因——上位者不把大衆當人,大衆一定會讓他做不了人

作者:上進的溪水4

鐘會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将,在平定蜀國後企圖發動兵變推翻執政的司馬昭。然而,他的兵變最終以慘淡收場。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鐘會從未真正将手下士兵視為人,而士兵們也是以在關鍵時刻拒絕了效忠。一個上位者若不尊重普通群眾,必将失去民心,進而無法長治久安。那麼,鐘會到底是如何對待手下将士,又是哪些具體做法導緻了他的覆滅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鐘會的失敗原因——上位者不把大衆當人,大衆一定會讓他做不了人

鐘會治軍嚴酷無情

提起鐘會,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他那鐵面無私、嚴厲苛刻的一面。作為魏國征西大軍的主帥,鐘會對軍紀要求極為嚴格,動辄就要處以極刑。在他手下,哪怕是微小的過錯,也難逃一死。

大軍西征的途中,有一次因為橋闆沒有鋪設好而陷了馬蹄,這在古代軍中算是小過小錯。可是鐘會卻當場就要殺了負責修橋的牙門将許儀。許儀乃是魏國勳臣許褚的兒子,其父曾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可謂是封疆大吏的後代。然而,鐘會對此卻毫不在意,依舊要秉公行事,堅持處死許儀以正軍紀。

這件事在軍中引起了極大震動。将士們看到,就連勳臣之後也難逃一死,更何況是他們這些小小士卒?從此,軍心大亂,人人噤若寒蟬,生怕一個小錯就要被鐘會處以極刑。鐘會的這一做法,無疑是把軍中的氛圍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緊張。

鐘會的失敗原因——上位者不把大衆當人,大衆一定會讓他做不了人

不僅如此,鐘會對待手下将士更像是對待奴仆,根本不将他們視為人。在他眼裡,這些将士不過是一群聽從指揮的武器,是可以被任意驅使的工具而已。他從未想過要以恩待之、以德服之,隻知道靠嚴刑峻法來震懾三軍。

有一次,鐘會指令牙門将許儀率領部隊先行,在前方修整道路。這無疑是一個極為荒唐的指令,因為牙門将所部乃是魏軍中的精銳,他們的本職是殺敵,而非修路鋪橋。可是,鐘會卻理所當然地認為,隻要他一聲令下,手下将士就必須服從,哪怕是做一些與本職完全不符的事情。

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鐘會根本不把手下将士當人看待,隻把他們視為可随意使喚的奴仆。他對于部屬的人性完全無視,隻是一味地以嚴刑來管束軍心,卻從未想過要用恩義來籠絡人心。這種做法注定會讓将士們對他敬而遠之,在關鍵時刻拒絕效忠。

鐘會狂妄自大,誤判形勢

平定蜀國後,鐘會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對自己的威望和軍隊的忠誠度産生了極大的誤判。他認為隻要自己一聲令下,麾下将士定然會聽從指揮,哪怕是發動叛亂也沒有問題。

事實上,鐘會對手下将士的态度一直是高高在上、傲慢專橫。他從未真正将部屬視為人,而隻是把他們當作可随意驅使的工具。在他眼裡,這支軍隊就像一把利劍,隻要自己揮舞,它就必須服從。

鐘會的失敗原因——上位者不把大衆當人,大衆一定會讓他做不了人

鐘會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先恩後威"。自古以來,名将治軍都十分重視先以恩義籠絡将士的心,然後才能立下軍威。吳起當年就是如此,他不僅嚴明軍紀,還會親自為傷員吮吸傷口,與士卒同甘共苦。可是鐘會卻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覺悟,他隻知道靠嚴刑峻法來震懾三軍,卻從未想過要用恩德來拉攏人心。

正是由于這種狂妄和偏執,鐘會在滅蜀之後,竟然産生了發動兵變、推翻執政的司馬昭的念頭。他深信憑借自己在軍中的聲威,隻需一聲令下,麾下将士必定會聽從指揮,跟随他一同造反。

可是鐘會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他的軍隊之是以服從,是因為他代表了朝廷的權威和法令,而非出于對他個人的忠誠。一旦他要發動叛亂、背離朝廷,軍中将士自然就會拒絕效忠了。

鐘會對此一無所知,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軍中的威信完全建立在代表朝廷法紀的基礎之上。一旦他要背叛朝廷,這種威信就會蕩然無存。他狂妄自大,認為隻要自己發号施令,麾下将士就必須服從,哪怕是發動叛亂也沒有問題。

于是,在姜維等人的慫恿下,鐘會毅然決然釋出了叛亂的軍令。他深信憑借自己在軍中的聲威,隻需一聲令下,麾下将士必定會聽從指揮,跟随他一同造反。可是,事與願違,鐘會的這一軍令卻遭到了将士們的全面抵制和反對。

鐘會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在軍中樹立的所謂"威信",竟然如此脆弱不堪,一經背離朝廷,就蕩然無存了。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最終釀成了滅頂之災。如果他能夠虛心一些,或許就不會走上這條不歸路了。

鐘會的失敗原因——上位者不把大衆當人,大衆一定會讓他做不了人

士卒反撲,鐘會遭滅頂之災

鐘會下達叛亂軍令後,原本就對他敬而遠之的将士們更是拒不從命。軍心一旦渙散,他的指令就等于無人理睬。

當時,鐘會率領的乃是一支由魏國本土軍隊和降蜀軍隊組成的聯合大軍。在他釋出叛亂令之前,這支軍隊雖然服從他的指揮,但更多是出于對朝廷的敬畏和法紀的限制。一旦鐘會要背叛朝廷、發動兵變,他在軍中的威信就蕩然無存了。

果不其然,鐘會的叛亂令一經下達,整個大軍就陷入了極度的混亂。魏國本土軍隊自然是拒絕效命,因為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跟随一個背叛朝廷的将領。至于降蜀軍隊,雖然他們原本就是鐘會的部下,但在關鍵時刻,他們也選擇了保全自身,拒絕卷入這場兵變的漩渦。

很快,各個軍營就傳來了騷動的聲音。一些有主見的将領,如牙門将軍許褚的兒子許儀等人,更是直接帶頭呼籲起義,要讨伐這個背信棄義的鐘會。

鐘會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在軍中樹立的所謂"威信"竟然如此脆弱不堪。一經背離朝廷,他在軍中的權威就蕩然無存了。原本聽命于他的将士們,現在反過來成為了他最大的敵人。

鐘會的失敗原因——上位者不把大衆當人,大衆一定會讓他做不了人

很快,各部将士就成群結隊地湧向鐘會的大營,手持兵刃,要讨伐這個背信棄義的将軍。鐘會的親信和心腹自然也在第一時間被活活剁成了肉泥,以儆效尤。

面對軍心全面渙散、将士反撲的局面,鐘會徹底失去了控制權。他本以為隻要自己一聲令下,麾下将士就必定會聽從指揮,哪怕是發動叛亂也沒有問題。可是現實給了他一記重重的當頭棒喝,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狂妄和自大是多麼可笑和可悲。

最終,鐘會在頒發叛亂令的當日就遭到了将士們的圍攻,很快就被活活剁成了肉泥。他的屍體更是被衆怒将士們肢解,揚了一地。這就是一個自視甚高、目空一切的暴君最後的下場。

鐘會的覆滅,再次印證了一個曆史規律——上位者若是目空一切、視民如草芥,必将遭到民心的背叛和唾棄。他之是以會走上這條不歸路,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從未真正将手下将士視為人,而隻是把他們當作可随意驅使的工具而已。

失敗教訓:尊重民心方能長治久安

鐘會的失敗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教訓——一個統治者若是目空一切、視民如草芥,必将失去民心的擁戴,最終難逃一場滅頂之災。

鐘會的失敗原因——上位者不把大衆當人,大衆一定會讓他做不了人

鐘會之是以會走上這條不歸路,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從未真正将手下将士視為人。在他眼裡,這些将士不過是一群可随意驅使的工具而已,是用來聽從指揮、為他赴湯蹈火的犧牲品。他從未想過要以恩待之、以德服之,隻知靠嚴刑峻法來震懾三軍。

可是,一味靠嚴刑峻法來治軍,注定是行不通的。雖然将士們表面上服從鐘會的指揮,但更多是出于對朝廷法紀的敬畏,而非對他個人的忠誠。一旦鐘會要背叛朝廷、發動兵變,他在軍中的權威就蕩然無存了。

果不其然,當鐘會下達叛亂軍令後,原本就對他敬而遠之的将士們更是拒不從命。很快,各個軍營就傳來了騷動的聲音,一些有主見的将領更是直接帶頭呼籲起義,要讨伐這個背信棄義的鐘會。

面對軍心全面渙散、将士反撲的局面,鐘會徹底失去了控制權。他本以為隻要自己一聲令下,麾下将士就必定會聽從指揮,哪怕是發動叛亂也沒有問題。可是現實給了他一記重重的當頭棒喝,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狂妄和自大是多麼可笑和可悲。

最終,鐘會在頒發叛亂令的當日就遭到了将士們的圍攻,很快就被活活剁成了肉泥。他的屍體更是被衆怒将士們肢解,揚了一地。這就是一個自視甚高、目空一切的暴君最後的下場。

鐘會的覆滅,再次印證了一個曆史規律——上位者若是目空一切、視民如草芥,必将遭到民心的背叛和唾棄。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先以恩義籠衆,赢得民心的擁戴,然後方能立下軍威、施加懲處。

這一點,自古以來,名将良相們都有過深刻的體會。吳起當年就是如此,他不僅嚴明軍紀,還會親自為傷員吮吸傷口,與士卒同甘共苦。用恩德拉攏人心,然後再立下軍威,這才是名将治軍的不二法門。

可惜鐘會卻是一個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暴君,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覺悟。他隻知靠嚴刑峻法來震懾三軍,卻從未想過要用恩德來籠絡人心。最終,他不僅失去了軍心,更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成為了曆史的一個重要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