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袁国祥 | 父子红军袁任远、袁意奋

作者:云卜堂

作者 袁国祥

袁国祥 | 父子红军袁任远、袁意奋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据说出现过三对父子红军。而红六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二军团六师政委、二方面军三十二军政委袁任远和他的儿子---17岁在湘西参军的“红小鬼”袁意奋,就是其中一对。在抗日战争中,袁任远当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袁意奋就在三五八旅任过团政治处主任。父子二人同在一二0师战斗工作,同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做出过重大贡献。

南疆军区部队是从井岗山走出来的一支老红军部队,为了要传承历史,筹建军史馆,曾在2001年前后,派人寻访过不少革命老前辈。在北京,我和王振功中校也找过袁任远的家,但老首长早在1986年,88岁时因病逝世了。他的大儿子、装甲兵原副司令员袁意奋也已84岁,虽然有病仍接见了我们。他说父亲在世时,两袖清风,还要照顾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没留下什么东西。就是有点积蓄也都周济了别人,一次送个亲戚回家,他还向我要过粮票。父亲逝世后,小弟袁意滋拿走了他的材料和照片。我打个电话,你去向他要吧!但临走前,他还是说了他父亲不少历史情况,也说到了他母亲的情况。我记得的是:她母亲原是长沙一个纺织女工,1937年就到延安找他父亲。以后在南泥湾大生产中,发挥了他会纺织的专长,曾被评三个著名劳动模范之一。当我们到另一个海军干休所找袁意滋大校时,他已在大门口等我们。他不仅热情提供了一些袁任远的数据和照片,而且送给我们一份他写的纪念父亲的文章。不幸的是,他大哥袁意奋将军久病不愈,于2007年5月29日安然逝世,享年90岁。这两位誉满全军的父子红军,走完了他们的革命人生,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袁国祥 | 父子红军袁任远、袁意奋

民主革命先行者 武装暴动领头人

袁任远,汉族,1898年生于湖南慈利。自幼好学上进,20岁时入长沙政法专门学堂学习,曾任学生联合会主席,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新文化、新思想的倡导者,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而奋起抗争。1922年秋,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1925年春回国,在长沙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国共合作,他也加入国民党,并奉命回家乡慈利,任中共县委委员和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为发动工农群众,支持北阀战争做过大量工作。不料大革命失败,发生“马日事变”,在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的紧急时刻,袁任远发动了石门南乡武装起义,毅然拉起了一支红色游击队,并任湘西第四支队党代表,与反动军警和地主武装展开了殊死斗争。就在这时,他把自己原来的名字袁明濓改为袁任远,意为革命任务很重,革命道路曲折遥远。并以此自励,决心奋斗不息,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生。

1929年初,袁任远奉调到上海,任赤色总工会秘书。正当他深入工人群众,恢复发展被蒋介石镇压下去的工人运动时,党中央又派他到广西李明瑞部工作。他以教导总队教官身分,积极展开统战工作,团结教育了很多官兵,支持李明瑞在龙州举事,参加了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做岀了出色成绩。事后,他担任了红七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为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作出很大贡献。

袁国祥 | 父子红军袁任远、袁意奋

保卫井岗山革命苏区 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

1931年春,红七军战略转移,挺进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并加入了中央红军的行列。但袁任远因病留下来,先后任湘赣省委秘书长、湘赣独立三师政委、红八军政治部代主任兼一师和三师政治部主任、二十三师政委、独立十二师政委、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要职,多次率领部队冲锋䧟阵,参加了反围剿战役和巩固湘赣苏区的斗争。

1933年5月,中央派任弼时来湘赣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34年8月,红六军团正式宣布成立,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袁任远任副主任。他们在任弼时为首的军政委员会领导下,为配合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率先打出井岗山地区,开始了西征战略行动。他们从桂东县誓师出发,抢渡湘江,激战湘南,穿插于湘、粤、桂、黔强敌的围堵拦截之中,艰苦奋战80天,终于从湘西打到黔东,在印江县的木黄,打破敌人合围,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师。1935年10月,袁任远被调到红二军团(原三军)六师任政委,为恢复被左倾路线破坏的党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起了重大作用。就在此时,他写了个纸条托人带到慈利家乡,找着了他为逃避敌人抓捕,流浪在外的大儿子。17岁的袁意奋立即跑来找父亲,毅然参军当了“小红鬼”,也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二、六军团会合力量大增,在贺龙、任弼时为首的军分会指挥下,东征西杀,扩大红军,先打出了以永顺、塔卧为中心的湘西根据地。接着贯彻“分散发动群众,集中对付敌人”的原则,打了几个胜仗,创建了以大庸、桑植(今张家界)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袁任远父子回到了他们熟悉的家乡,活跃在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工作中。当时,不仅建立了省委、军区和革命委员会的领导机构,而且建立了9个中共县委和一大批区委和乡党支部。同时,也成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游击队和独立营、团等地方武装。贫农团、工商会、妇女会、共青团、儿童团,还有“反帝拥苏同盟”等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染红了湘西北大片土地。

此时的袁任远还任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委员和第一军分区政委,他深入群众,四处奔忙,为根据地的建设尽心竭力,发挥了重大作用。他的儿子袁意奋“虽以父为荣,但不靠他吃饭”,先进教导营学习,后到红军第四军校当文书,接着到大庸军分区政治部当宣传员。他为家乡人民的翻身解放,努力工作,现身说法,常受群众欢迎,宣传效果良好,也为扩红、筹粮,建设革命政权作出了贡献。

湘鄂川黔省委为了培养当地干部,发展革命力量,在塔卧建立过由张子意负责,王恩茂为教务长的党校,培养了大批土家族、苗族、白族、汉族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骨干。红六军团也在那里建立过以王震为校长的红军第六分校、以肖克为校长的红军大学,还分高级班、普通班,先后培养出大批既有实战经验,又有军事理伦的年轻干部,为加强红军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起了很大作用。

凡此种种,都使蒋介石如芒在背,心惊肉跳。他调兵遣将,亲去贵阳指挥,在围堵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的同时,又展开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疯狂进攻。这时,遵义会议已开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军委指示,二、六军团应积极备战,坚守防御。但敌强我弱,虽打了陈家河、桃子溪等胜仗,但丢失了塔卧和大庸等地。以后收缩兵力,在忠堡消灭了鄂军四十一师,活捉了师长张振汉;在板栗园打伏击,歼敌八十五师,击毙师长谢彬。但围困龙山却久攻不下,湘军两师前来增援,威胁我桑植领导机关。负责后方工作的张子意、袁任远等组织红军学校和地方武装,奋起抗击。二、六军团主力则挥师向东,连续攻下石门、临澧、津市、澧州,直逼常德、岳阳,威胁粤汉铁路,又打出了一片好形势。

袁国祥 | 父子红军袁任远、袁意奋

粉碎国民党围剿 走上万里长征路

此时,中央红军已长征到甘粛通渭,长江以南只有红二、六军团。蒋介石急调22个师30万大军前来围剿。我军则收集粮食,赶做棉衣,扩军6000余人,筹款14万银元,胜利撤回根据地。由于“贺任”发给中央的电报,被红四方面军收到。朱德总司令和张国焘总政委来电,让“贺任关夏肖王”在反击失利的情况下,可突围长征,向他们靠近。当时,大家都很高兴,认为这就是中央的指示。所以在1935年11月19日,红六军团在桑植枫树塔召开誓师大会,下达了突围命令。除留十八师就地坚持牵制敌人外,十六师、十七师、教导团和红二军团的四、五、六师、随营学校,一同打出重围,向贵州方向挺进。当他们先南后北,多次奋战,夺路抢渡,甩掉敌人,进占黔东江口、石阡时,十八师也先北后南,从四川黔江打到贵州酉阳,再迂回赶路和主力会师。这标明二、六军团长征开始的突围任务已胜利完成。

红军逼近乌江,威胁贵阳、遵义,蒋介石急令数路大军严密设防。但二、六军团却绕过贵阳,从上游抢渡乌江,大踏步地进占黔西等县。并在那里又开辟了以大定、毕节为中心的川滇黔革命根据地。当时,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人邓止戈的联系下,当地反蒋武装席大明、周至夫部就接应我军占领毕节城。辛亥革命元老、曾任过贵州军政府执行总理的周素园,也应邀参加了“抗日救国军”。这位研究过马克思主义的爱国老先生,不仅担任了司令员职务,以后还随我军长征到延安。参谋长由邓止戈担任,下设三个支队:席大明部为第一支队;周至夫部为第二支队;中央红军留下的一支游击队编为第三支队,司令员是阮俊臣,红六军团还派了李光清、廖明、欧阳崇庭分任支队政委。

二、六军团在黔西一面作战,一面组织小分队,深入民族村寨,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建立革命政权,还筹粮筹款,动员青年参军。不足一月时间,我军扩红5000余人,在财力、物力上也得到很大补充。王震还亲自与苗族代表谈话,发枪、派干部,组建过一个苗族独立团。时任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夏曦,也因组建抗日政府,深入群众做工作,淹死在七星河中。而六师政委袁任远,不仅做好行军战斗中的政治工作,还参与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和建设政权的工作。他们组织建立的这些革命火种,以后虽经强敌反复清剿,不少同志壮烈牺牲,但仍有个第六支队一直坚持在黔桂山区,进行武装斗争,直到1949年秋贵州解放时,他们配合解放军,再次开进毕节城。

蒋介石再次飞到贵阳,调集黔滇川军和中央军围攻我二、六军团。1936车3月1日,川滇黔省委和军分会在野马川开会,决定我军转入乌蒙山区,在山高谷深的滇黔边境与敌周旋。在那里虽打过以则河伏击战、虎头山攻击战、消灭过一些敌人,但未能进入宣威,立足盘县。此时,“朱张”来电,说他们己进甘孜,让二、六军团“经昆明北渡普渡河,争取在元谋北渡金沙江,经华坪永北北进。”因此,贺任关肖王紧急会商,决定避开元谋强敌,南下滇西,威逼昆明,曾使云南军阀龙云惊恐万状,急调军官学校前来守城。在进军途中,十七师先攻普渡河铁索桥未果,但歼敌上千;四师到后佯攻,从下游涉渡,但未能占住脚。六师师长郭鹏率六师和五师苦战六甲,打垮一个旅的守敌,毙伤400余人,打开了前进道路。

红二、六军团在打下富民县,涉过普渡河后,摆脱敌人迅速北上,到达石鼓渡口,靠当地群众几只小船和自己捆扎的木筏,于1936年4月底,先后渡过金沙江。接着翻越5000米的大雪山,来到中甸县(现称世外仙境“香格里拉”),稍事休整后,便向甘孜前进。当他们又翻过两座雪山,攻克理化,并在瞻化与南下接应的三十二军会师后,大家高兴极了。

6月22日,二、六军团到达普玉隆,受到了红军参谋长刘伯诚和四方面军各单位代表的热烈欢迎。这时,他们才知张国焘另立中央、搞宗派的严重错误。7月1日,四方面军和二、六军团在甘孜召开了会师大会。朱总司令号召两军团结,争取继续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7月5日,中央军委电令:二、六军团和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为总指挥兼二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委兼二军团政委;红六军团则命陈伯钧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而三十二军则任命罗斌辉为军长,袁任远为政委。这样,贺、任、关、肖、王震、袁任远,和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站在一起,坚决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迫使他和陈昌浩同意长征北上。这样,又经过爬雪山,过草地,艰苦行军,多次战斗,才打到甘肃,走到会宁,并于1936年10月走完了长征路,实现了三大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路上,袁任远父子各有任务,很少相见。袁任远任六师政委后,不仅要深入基层,整顿部队,登记老党员,发展新党员,恢复红军政治工作制度,消除夏曦肃反扩大化留下的严重后果。而且配合郭鹏师长在指挥破敌作战的同时,还要参加地方工作,沿途宣传群众,筹粮、筹款,扩大红军。在过草地断粮的严峻时刻,走在最后的三十二军连能吃的野草都难找到,但袁任远总是以身作则,鼓励大家想法战胜困难,终于将饥饿的部队安全带到了陕北。

至于他儿子袁意奋,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的提高,在大庸军分区宣传科工作表现良好,1935年11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征开始前,他便到四师十团、十二团当过俱乐部主任,对活跃部队文化生活,鼓舞官兵战斗士气,起到了很大作用。1936年8月,经过长途跋涉和无数次战斗考验的袁意奋,在红二方面军成立时,他就被调到方面军政治部当宣传干事。和他父亲一样爬雪山,走草地,吃草根,啃树皮,历经艰难险阻,还多次参加战斗,一直打到了陕北,完成了光荣的万里长征任务,他也被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红军干部。

袁国祥 | 父子红军袁任远、袁意奋

出师华北抗日寇 治理绥德当专员

1936年冬,“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红二方面军被编为一二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一月后即改为政委,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红二军团编为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红六军团编为三五九旅,旅长陈伯钧率七一八团留守陕北。副旅长王震一月后改任旅长兼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袁任远,率七一七团东渡黄河,驰骋于晋察冀广大地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游击战争。1937年秋,三五九旅在参加忻口战役,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抗日,不断壮大自己。由刘导生、陈宗尧带领的一部分干部战士,到冀西拉回一个2000多人的“平山团”,很快被编为七一八团。由贺庆积等从晋西北拉起的一个“崞县团”,则编为七一九团。而由曾涤带旅文工队、收编连,去晋西南各县宣传抗日,又拉回来一个3500人的“候马团”,除补给一一五师6个连外,其余新兵分别补入3个团和旅直各单位。这样,三五九旅由过黄河时的3000人,迅速发展到11000多人。他们破袭同蒲铁路,伏击日寇运输队,围歼岢岚守敌,歼灭五寨日军,解放宁武县城,开辟了晋西北根据地。接着转战桑干河两岸、五台山地区和冀中平原,又连续打了灵丘阻击战、邵家庄伏击战、上下细腰涧歼灭战,以及收复阜平、作新村、陈庄等战斗,为粉碎日军扫荡,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华北抗日3年期间,袁任远主任作为王震将军主要助手,事无巨细,精心处理,在政治工作中独当一面,默默无闻地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儿子袁意奋,同样活跃在抗日战场。红军整编后,他任一二0师教导团一连指导员,抗大学习回来,任三五八旅教导大队总支书记。走上华北战场,曾任七一四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在多次反扫荡和“百团大战”中,曾身先士卒,冲锋䧟阵,与日寇作过殊死战斗,不愧为一位抗日英雄。抗日战争胜利后,袁意奋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一旅二团副政委、绥蒙军区七团政委、十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他坚决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参与打胜了绥蒙战役,胜利完了南北两线的反顽固派斗争任务,有力巩固和扩大了晋绥革命根据地。

1939年冬,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毛主席一声令下,三五九旅回师陕北。袁任远主任与王震旅长、郭鹏副旅长带回来了五个大团,在守卫绥德河防,击退日寇进攻的同时,也展开了反顽斗争,巩固了陕甘宁边区。接着开发南泥湾,创造了军队参加生产的奇迹,不仅缓解了蒋介石封锁边区的阴谋,而且做到了丰衣足食,兵强马壮,可随时投入抗日战场。但袁任远却没有在南泥湾工作多久,他就被调回绥德地区,转入地方工作,还当了“三三制”民主政府的专员。

绥德地区五个县原定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但蒋介石不讲信义,却派个专员何绍南来捣乱。他到处设国民党部,建立保安队,不愿为三五九旅供粮,还纠集13个保安队,阴谋袭击我旅部。为此,王震将军在公开集会上揭露他破坏抗日的阴谋,袁任远则散发各县群众控告他贪污、纵匪的罪行。何绍南名声狼籍,便跑回西安。以后他又潜回绥德,发动武装叛乱,被我军发现清剿后,他又逃跑了。当时,郭鹏副旅长在下相棋,抓捕不及时。王震为此发火,批评很严厉。毛主席知道后说;“不要批评郭鹏,何绍南跑了好!你抓住了他,蒋介石向我们要人怎么办?”于是,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留守兵团司令肖劲光的名义,致电最高当局,要求逮捕何绍南,交人民公审。而蒋介石却给毛泽东发电报说:“王震破坏国共合作,应受军纪、国法制裁”。毛泽东给蒋回电;“王震将军抗日有功,请委员长传令嘉奖”。就这样,磨擦专员何绍南被王震旅长挤走了。接着召开绥德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三三制”民主政府,大家推选王震任专员,李鼎铭等民主进步人士为参议员。然后成立了中共绥德地委,王震和张秀山任正、副书记。从此,绥德地区真正成为边区一部分,为保卫延安和党中央的安全起了重大作用。

1941年春,三五九旅奉令进驻南泥湾,一面回击国民党的进攻,一面展开大生产运动。王震离开绥德去延安任警备司令时,就把那里的工作交给了老战友袁任远。袁任远熟悉情况,担当了专员,担负起治理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一大片新解放区的任务。绥德地处黄河岸边的交通要道上,国民党曾抓住不放,祸害群众,困我边区。现在回到人民手中,需要加强治理,休养生息,建设成可靠的抗日后方。袁任远深入群众,日夜辛劳,很快清除了匪特,安定了社会,发展了生产,支援了前线。还建立各县、区、乡级党的组织和人民政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以后的解放战争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袁国祥 | 父子红军袁任远、袁意奋

建设东北根据地 解放全国立大功

1945年夏,袁任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由三五九旅组成的南下抗日第一先遣支队,已在王震率领下到达湖南。袁任远心中着急,也要求南下抗日。当第二梯队出发时,他奉命随行。他们踏着先遣梯队的脚印,两渡黄河,打到河南时,日本投降了。袁任远和第二梯队奉命挺进东北。他们千辛万苦,长途跋涉,走过山海关,到达东北后,参加了开辟北满根据地的斗争。三五九旅是能征善战的部队,首先担负了剿匪重任。他们在佳木斯、牡丹江一带,扫平了什么“先遣军”、“光复队”等大小政治土匪。还活捉了国民党封的上将司令谢文东,并公审枪毙,悬首示众,极大地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信心,使北满形势很快好转,有利了我军展开工作,建设巩固革命政权。

此时,袁任远先后担任吉林省政府秘书长和副主席,除配合部队剿匪,安定社会秩序外,便大力推行土地改革。派大量工作组下乡,发动贫苦农民翻身,砸碎封建架锁,建立人民政权。曾任过王震秘书的周立波写出的《暴风骤雨》,就是那段工作的生动体现。随之出现的是青年参军,群众送粮,为打倒蒋介石,火热支前的盛况。三五九旅再赴前线,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街,围困长春城,很快发展成一三九师。1948年长春解放后,曾打过出名的黑山阻击战,为取得辽沈战役的全胜立下赫赫战功。以后扩编为四十七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在解放华南后,又担负起了湘西剿匪重任。1949年8月,湖南程潜、陈明仁宣布和平起义,中央即派袁任远南下,去当了湖南省政府副主席。他和四十七军的老战友一起,又把收拾战乱后的残局,治理家乡的重任挑在了自己肩上。

袁意奋在三年多解放战争中,完成着和他父亲一样的任务,只是仍在华北、西北而己。抗日战争胜利,我军乘势发展,袁意奋担任了绥蒙军区七团政委,以后升任十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也大力参加过肃清土匪,建设政权,恢复生产,巩固根据地的工作。1947年初,当国民党25万人马大举进攻延安时,袁意奋回到由三五八旅发展起来的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开赴陕北,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1948年,他担任了一军二师的政治部副主任,接着又到三师七团当政委,不仅深入火线,激励战士,而且亲自指挥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直到大军西进,解放甘肃、青海,打出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

袁国祥 | 父子红军袁任远、袁意奋

父子同为顶梁柱 富国强军献终生

袁任远在湖南4年,政绩卓著。1954年春,当他到国务院任内政部副部长时,正好当了全国人民慰问团新疆分团的副团长。他兴奋地来到新疆进行慰问活动,特别是到达喀什,和分别十年的老战友郭鹏、曾涤、左齐、朱家胜见面时,相互拥抱,高兴得流泪。这些情景被我拍摄了下来,现在看仍很亲切感人。袁老穿着朴素,平易近人。他在参加慰问大会,把纪念章和毛巾、茶缸等慰问品发到部队;召集英模人物座谈,要求继续发扬红军光荣传统时,都受到了老部下热烈欢迎。此外,他还到连认察看过战士的生活;也到我们政治部进行了访问。当他得知有的女同志是两年前从湖南参军来的时,便亲切询问,并以家乡老前辈口气,勉励大家安心边疆,做好工作。临行还和我们一一握手,合影留念。至于他带来的“香玉剧社”,为部队演出《花木兰》等豫剧,更是受到了大官兵热烈欢迎。

1958年,袁任远到青海当过省委书记、省长。因为他刚正不阿,实事求是,敢于抵制浮夸作风,竟被视为“右倾”,让他坐了冷板凳。文化大革命中,由于他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结果被抄家、软禁、流放,直到“四人帮”垮台,他才不顾年大体弱,积极出来工作,并联络一些老同志,为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作出了贡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此之前,袁任远曾当选过第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袁任远是位德望重的老同志,他参加革命60年,对党忠心耿耿,对敌人疾恶如仇,对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在战争年代常上火线,出生入死,不避艰险,英勇奋战。在和平年代,竞竞业业,呕心沥血,坚守党的原则,为人公道正派。他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不计较个人得失和物质待遇;对儿孙们要求严格,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直到他88岁高龄因病逝世,没留下任何积蓄、财产。留下的是一部《征途记事》,是他在晚年写下的一部革命回忆录。

1950年,风华正茂的袁意奋响应毛主席“要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号召,从陆军调任海军一分校政委。从此,他努力学习海军知识,探索办校经验,培养管理人才,一心一意为建设祖国海防事业而努力。1954年,他到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校留学,克服了年龄偏大,文化底子簿和语言不通等困难,以优异成绩园满完成了学习任务。他回国后,先后任南海舰队湛江基地政委、榆林基地司令员兼政委、海南军区副司令员。他把国外学到的知识,用于海军建设的实践,为巩固大陆海防,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袁国祥 | 父子红军袁任远、袁意奋

袁意奋是艰苦奋斗出来的老红军战士,他把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导和“南泥湾精神”,带到了天涯海角的榆林。他在那里艰苦创业十年,战胜了缺乏淡水、食品、文化设施与家人长期分居等困难,以身作则,带头劳动,大量植树,种菜养猪,不仅以小的代价把基地建成一个优良军港,而且把荒岛也变成一个温馨的花园。在此期间,他还坚决贯沏中央军委、海军的指示,因时度势,指挥舰队打胜了“8.6海战”,振奋了军威,鼓舞了士气,也鼓舞了全国人民。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林彪集团诬䧟为“犯了严重的方向路线性错误”。在处境艰难中,他坚信党和人民,保持乐观情绪。

1969年秋,他调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政委,仍坚持党性原则,顶住重重压力,大胆解放了一批知识分子干部,为大陆舰船科技事业的发展保护了人才,立下了功勋。1974年,随着撤销对袁意奋错误批示的两份文件下发后,他出任海军政治部顾问。1977年,又调为海军装备技术部政委,他不计较职位高低,很高兴去干这份能发挥他专长的实际工作。果然,他大力阔斧拨乱反正,消除文革错误影响,理顺工作关系,狠抓基层建设,为加快海军装备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作风、组织、制度上的保证,赢得了广大官兵的尊重和赞扬。

袁意奋1955年被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又荣获一级功勋荣誉勋章。在7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奋斗不息的本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大陆海军建设付出了毕生精力。他勤奋好学,思想开阔,谦虚谨慎,注重团结,为人忠厚,淡泊名利,严以律已,一身正气。他是一位战功卓箸,事业有成的正兵团级离休老干部,在90高龄时不幸病逝,受到了海军部队和他老战友,以及海南岛等他战斗过的地方群众的深切怀念和哀悼。

袁国祥 | 父子红军袁任远、袁意奋

袁任远和袁意奋,父子红军,两颗将星,划过中国革命历史的灿烂长空,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袁任远名如其人,完成了他一生奋斗的任重道远的革命任务。而袁意奋也名如其人,他意气风发,艰苦奋斗,也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当他父子俩人携手走到马克思面前报到时,那位大胡子老人会高兴地说,你们不愧为革命父子,把你们一生精力,献给了世界无产阰级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