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國祥 | 父子紅軍袁任遠、袁意奮

作者:雲蔔堂

作者 袁國祥

袁國祥 | 父子紅軍袁任遠、袁意奮

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中,據說出現過三對父子紅軍。而紅六軍團政治部副主任、二軍團六師政委、二方面軍三十二軍政委袁任遠和他的兒子---17歲在湘西參軍的“紅小鬼”袁意奮,就是其中一對。在抗日戰争中,袁任遠當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袁意奮就在三五八旅任過團政治處主任。父子二人同在一二0師戰鬥工作,同為打敗日本侵略者,開辟華北抗日根據地做出過重大貢獻。

南疆軍區部隊是從井崗山走出來的一支老紅軍部隊,為了要傳承曆史,籌建軍史館,曾在2001年前後,派人尋訪過不少革命老前輩。在北京,我和王振功中校也找過袁任遠的家,但老首長早在1986年,88歲時因病逝世了。他的大兒子、裝甲兵原副司令員袁意奮也已84歲,雖然有病仍接見了我們。他說父親在世時,兩袖清風,還要照顧兩個弟弟、一個妹妹,沒留下什麼東西。就是有點積蓄也都周濟了别人,一次送個親戚回家,他還向我要過糧票。父親逝世後,小弟袁意滋拿走了他的材料和照片。我打個電話,你去向他要吧!但臨走前,他還是說了他父親不少曆史情況,也說到了他母親的情況。我記得的是:她母親原是長沙一個紡織女工,1937年就到延安找他父親。以後在南泥灣大生産中,發揮了他會紡織的專長,曾被評三個著名勞動模範之一。當我們到另一個海軍幹休所找袁意滋大校時,他已在大門口等我們。他不僅熱情提供了一些袁任遠的資料和照片,而且送給我們一份他寫的紀念父親的文章。不幸的是,他大哥袁意奮将軍久病不愈,于2007年5月29日安然逝世,享年90歲。這兩位譽滿全軍的父子紅軍,走完了他們的革命人生,為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思。

袁國祥 | 父子紅軍袁任遠、袁意奮

民主革命先行者 武裝暴動領頭人

袁任遠,漢族,1898年生于湖南慈利。自幼好學上進,20歲時入長沙政法專門學堂學習,曾任學生聯合會主席,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分子,新文化、新思想的倡導者,為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而奮起抗争。1922年秋,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尊孔中學任教。1925年春回國,在長沙參加了中國共産黨。1926年國共合作,他也加入國民黨,并奉命回家鄉慈利,任中共縣委委員和國民黨縣黨部執行委員,為發動工農群衆,支援北閥戰争做過大量工作。不料大革命失敗,發生“馬日事變”,在蔣介石屠殺革命群衆的緊急時刻,袁任遠發動了石門南鄉武裝起義,毅然拉起了一支紅色遊擊隊,并任湘西第四支隊黨代表,與反動軍警和地主武裝展開了殊死鬥争。就在這時,他把自己原來的名字袁明濓改為袁任遠,意為革命任務很重,革命道路曲折遙遠。并以此自勵,決心奮鬥不息,為共産主義事業奉獻終生。

1929年初,袁任遠奉調到上海,任赤色總工會秘書。正當他深入勞工群衆,恢複發展被蔣介石鎮壓下去的勞工運動時,黨中央又派他到廣西李明瑞部工作。他以教導總隊教官身分,積極展開統戰工作,團結教育了很多官兵,支援李明瑞在龍州舉事,參加了鄧小平、張雲逸上司的百色起義,做岀了出色成績。事後,他擔任了紅七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為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作出很大貢獻。

袁國祥 | 父子紅軍袁任遠、袁意奮

保衛井崗山革命蘇區 建立湘鄂川黔根據地

1931年春,紅七軍戰略轉移,挺進井崗山革命根據地,并加入了中央紅軍的行列。但袁任遠因病留下來,先後任湘贛省委秘書長、湘贛獨立三師政委、紅八軍政治部代主任兼一師和三師政治部主任、二十三師政委、獨立十二師政委、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等要職,多次率領部隊沖鋒䧟陣,參加了反圍剿戰役和鞏固湘贛蘇區的鬥争。

1933年5月,中央派任弼時來湘贛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1934年8月,紅六軍團正式宣布成立,肖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委,李達任參謀長,張子意任政治部主任,袁任遠任副主任。他們在任弼時為首的軍政委員會上司下,為配合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鬥争,率先打出井崗山地區,開始了西征戰略行動。他們從桂東縣誓師出發,搶渡湘江,激戰湘南,穿插于湘、粵、桂、黔強敵的圍堵攔截之中,艱苦奮戰80天,終于從湘西打到黔東,在印江縣的木黃,打破敵人合圍,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會師。1935年10月,袁任遠被調到紅二軍團(原三軍)六師任政委,為恢複被左傾路線破壞的黨組織和政治工作制度起了重大作用。就在此時,他寫了個紙條托人帶到慈利家鄉,找着了他為逃避敵人抓捕,流浪在外的大兒子。17歲的袁意奮立即跑來找父親,毅然參軍當了“小紅鬼”,也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二、六軍團會合力量大增,在賀龍、任弼時為首的軍分會指揮下,東征西殺,擴大紅軍,先打出了以永順、塔卧為中心的湘西根據地。接着貫徹“分散發動群衆,集中對付敵人”的原則,打了幾個勝仗,建立了以大庸、桑植(今張家界)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袁任遠父子回到了他們熟悉的家鄉,活躍在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工作中。當時,不僅建立了省委、軍區和革命委員會的上司機構,而且建立了9個中共縣委和一大批區委和鄉黨支部。同時,也成立了各級蘇維埃政府,組建了遊擊隊和獨立營、團等地方武裝。貧農團、工商會、婦女會、共青團、兒童團,還有“反帝擁蘇同盟”等群衆組織如雨後春筍,染紅了湘西北大片土地。

此時的袁任遠還任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委員和第一軍分區政委,他深入群衆,四處奔忙,為根據地的建設盡心竭力,發揮了重大作用。他的兒子袁意奮“雖以父為榮,但不靠他吃飯”,先進教導營學習,後到紅軍第四軍校當文書,接着到大庸軍分區政治部當宣傳員。他為家鄉人民的翻身解放,努力工作,現身說法,常受群衆歡迎,宣傳效果良好,也為擴紅、籌糧,建設革命政權作出了貢獻。

湘鄂川黔省委為了培養當地幹部,發展革命力量,在塔卧建立過由張子意負責,王恩茂為教務長的黨校,培養了大批土家族、苗族、白族、漢族的共産黨員和革命骨幹。紅六軍團也在那裡建立過以王震為校長的紅軍第六分校、以肖克為校長的紅軍大學,還分進階班、普通班,先後培養出大批既有實戰經驗,又有軍事理倫的年輕幹部,為加強紅軍建設,提高部隊戰鬥力起了很大作用。

凡此種種,都使蔣介石如芒在背,心驚肉跳。他調兵遣将,親去貴陽指揮,在圍堵長征中的中央紅軍的同時,又展開對湘鄂川黔根據地的瘋狂進攻。這時,遵義會議已開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軍委訓示,二、六軍團應積極備戰,堅守防禦。但敵強我弱,雖打了陳家河、桃子溪等勝仗,但丢失了塔卧和大庸等地。以後收縮兵力,在忠堡消滅了鄂軍四十一師,活捉了師長張振漢;在闆栗園打伏擊,殲敵八十五師,擊斃師長謝彬。但圍困龍山卻久攻不下,湘軍兩師前來增援,威脅我桑植上司機關。負責後方工作的張子意、袁任遠等組織紅軍學校和地方武裝,奮起抗擊。二、六軍團主力則揮師向東,連續攻下石門、臨澧、津市、澧州,直逼常德、嶽陽,威脅粵漢鐵路,又打出了一片好形勢。

袁國祥 | 父子紅軍袁任遠、袁意奮

粉碎國民黨圍剿 走上萬裡長征路

此時,中央紅軍已長征到甘粛通渭,長江以南隻有紅二、六軍團。蔣介石急調22個師30萬大軍前來圍剿。我軍則收集糧食,趕做棉衣,擴軍6000餘人,籌款14萬銀元,勝利撤回根據地。由于“賀任”發給中央的電報,被紅四方面軍收到。朱德總司令和張國焘總政委來電,讓“賀任關夏肖王”在反擊失利的情況下,可突圍長征,向他們靠近。當時,大家都很高興,認為這就是中央的訓示。是以在1935年11月19日,紅六軍團在桑植楓樹塔召開誓師大會,下達了突圍指令。除留十八師就地堅持牽制敵人外,十六師、十七師、教導團和紅二軍團的四、五、六師、随營學校,一同打出重圍,向貴州方向挺進。當他們先南後北,多次奮戰,奪路搶渡,甩掉敵人,進占黔東江口、石阡時,十八師也先北後南,從四川黔江打到貴州酉陽,再迂回趕路和主力會師。這标明二、六軍團長征開始的突圍任務已勝利完成。

紅軍逼近烏江,威脅貴陽、遵義,蔣介石急令數路大軍嚴密設防。但二、六軍團卻繞過貴陽,從上遊搶渡烏江,大踏步地進占黔西等縣。并在那裡又開辟了以大定、畢節為中心的川滇黔革命根據地。當時,在中共地下黨上司人鄧止戈的聯系下,當地反蔣武裝席大明、周至夫部就接應我軍占領畢節城。辛亥革命元老、曾任過貴州軍政府執行總理的周素園,也應邀參加了“抗日救國軍”。這位研究過馬克思主義的愛國老先生,不僅擔任了司令員職務,以後還随我軍長征到延安。參謀長由鄧止戈擔任,下設三個支隊:席大明部為第一支隊;周至夫部為第二支隊;中央紅軍留下的一支遊擊隊編為第三支隊,司令員是阮俊臣,紅六軍團還派了李光清、廖明、歐陽崇庭分任支隊政委。

二、六軍團在黔西一面作戰,一面組織小分隊,深入民族村寨,宣傳黨的政策,發動群衆打土豪分浮财,建立革命政權,還籌糧籌款,動員青年參軍。不足一月時間,我軍擴紅5000餘人,在财力、物力上也得到很大補充。王震還親自與苗族代表談話,發槍、派幹部,組建過一個苗族獨立團。時任六軍團政治部主任的夏曦,也因組建抗日政府,深入群衆做工作,淹死在七星河中。而六師政委袁任遠,不僅做好行軍戰鬥中的政治工作,還參與發動群衆,組織抗日武裝和建設政權的工作。他們組織建立的這些革命火種,以後雖經強敵反複清剿,不少同志壯烈犧牲,但仍有個第六支隊一直堅持在黔桂山區,進行武裝鬥争,直到1949年秋貴州解放時,他們配合解放軍,再次開進畢節城。

蔣介石再次飛到貴陽,調集黔滇川軍和中央軍圍攻我二、六軍團。1936車3月1日,川滇黔省委和軍分會在野馬川開會,決定我軍轉入烏蒙山區,在山高谷深的滇黔邊境與敵周旋。在那裡雖打過以則河伏擊戰、虎頭山攻擊戰、消滅過一些敵人,但未能進入宣威,立足盤縣。此時,“朱張”來電,說他們己進甘孜,讓二、六軍團“經昆明北渡普渡河,争取在元謀北渡金沙江,經華坪永北北進。”是以,賀任關肖王緊急會商,決定避開元謀強敵,南下滇西,威逼昆明,曾使雲南軍閥龍雲驚恐萬狀,急調軍官學校前來守城。在進軍途中,十七師先攻普渡河鐵索橋未果,但殲敵上千;四師到後佯攻,從下遊涉渡,但未能占住腳。六師師長郭鵬率六師和五師苦戰六甲,打垮一個旅的守敵,斃傷400餘人,打開了前進道路。

紅二、六軍團在打下富民縣,涉過普渡河後,擺脫敵人迅速北上,到達石鼓渡口,靠當地群衆幾隻小船和自己捆紮的木筏,于1936年4月底,先後渡過金沙江。接着翻越5000米的大雪山,來到中甸縣(現稱世外仙境“香格裡拉”),稍事休整後,便向甘孜前進。當他們又翻過兩座雪山,攻克理化,并在瞻化與南下接應的三十二軍會師後,大家高興極了。

6月22日,二、六軍團到達普玉隆,受到了紅軍參謀長劉伯誠和四方面軍各機關代表的熱烈歡迎。這時,他們才知張國焘另立中央、搞宗派的嚴重錯誤。7月1日,四方面軍和二、六軍團在甘孜召開了會師大會。朱總司令号召兩軍團結,争取繼續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師。7月5日,中央軍委電令:二、六軍團和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賀龍為總指揮兼二軍團長,任弼時任政委,肖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委兼二軍團政委;紅六軍團則命陳伯鈞任軍團長,王震任政委;而三十二軍則任命羅斌輝為軍長,袁任遠為政委。這樣,賀、任、關、肖、王震、袁任遠,和朱德、劉伯承、徐向前等站在一起,堅決反對張國焘的錯誤路線,迫使他和陳昌浩同意長征北上。這樣,又經過爬雪山,過草地,艱苦行軍,多次戰鬥,才打到甘肅,走到會甯,并于1936年10月走完了長征路,實作了三大紅軍勝利會師。

在長征路上,袁任遠父子各有任務,很少相見。袁任遠任六師政委後,不僅要深入基層,整頓部隊,登記老黨員,發展新黨員,恢複紅軍政治工作制度,消除夏曦肅反擴大化留下的嚴重後果。而且配合郭鵬師長在指揮破敵作戰的同時,還要參加地方工作,沿途宣傳群衆,籌糧、籌款,擴大紅軍。在過草地斷糧的嚴峻時刻,走在最後的三十二軍連能吃的野草都難找到,但袁任遠總是以身作則,鼓勵大家想法戰勝困難,終于将饑餓的部隊安全帶到了陝北。

至于他兒子袁意奮,随着年齡的增長,文化的提高,在大庸軍分區宣傳科工作表現良好,1935年11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長征開始前,他便到四師十團、十二團當過俱樂部主任,對活躍部隊文化生活,鼓舞官兵戰鬥士氣,起到了很大作用。1936年8月,經過長途跋涉和無數次戰鬥考驗的袁意奮,在紅二方面軍成立時,他就被調到方面軍政治部當宣傳幹事。和他父親一樣爬雪山,走草地,吃草根,啃樹皮,曆經艱難險阻,還多次參加戰鬥,一直打到了陝北,完成了光榮的萬裡長征任務,他也被鍛煉成為一名優秀的紅軍幹部。

袁國祥 | 父子紅軍袁任遠、袁意奮

出師華北抗日寇 治理綏德當專員

1936年冬,“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合作。1937年夏,抗日戰争爆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紅二方面軍被編為一二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政訓處主任關向應,一月後即改為政委,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紅二軍團編為三五八旅,旅長張宗遜;紅六軍團編為三五九旅,旅長陳伯鈞率七一八團留守陝北。副旅長王震一月後改任旅長兼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袁任遠,率七一七團東渡黃河,馳騁于晉察冀廣大地區,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遊擊戰争。1937年秋,三五九旅在參加忻口戰役,開辟敵後根據地的同時,廣泛發動群衆抗日,不斷壯大自己。由劉導生、陳宗堯帶領的一部分幹部戰士,到冀西拉回一個2000多人的“平山團”,很快被編為七一八團。由賀慶積等從晉西北拉起的一個“崞縣團”,則編為七一九團。而由曾滌帶旅文工隊、收編連,去晉西南各縣宣傳抗日,又拉回來一個3500人的“候馬團”,除補給一一五師6個連外,其餘新兵分别補入3個團和旅直各機關。這樣,三五九旅由過黃河時的3000人,迅速發展到11000多人。他們破襲同蒲鐵路,伏擊日寇運輸隊,圍殲岢岚守敵,殲滅五寨日軍,解放甯武縣城,開辟了晉西北根據地。接着轉戰桑幹河兩岸、五台山地區和冀中平原,又連續打了靈丘阻擊戰、邵家莊伏擊戰、上下細腰澗殲滅戰,以及收複阜平、作新村、陳莊等戰鬥,為粉碎日軍掃蕩,鞏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華北抗日3年期間,袁任遠主任作為王震将軍主要助手,事無巨細,精心處理,在政治工作中獨當一面,默默無聞地發揮了巨大作用。他的兒子袁意奮,同樣活躍在抗日戰場。紅軍整編後,他任一二0師教導團一連指導員,抗大學習回來,任三五八旅教導大隊總支書記。走上華北戰場,曾任七一四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在多次反掃蕩和“百團大戰”中,曾身先士卒,沖鋒䧟陣,與日寇作過殊死戰鬥,不愧為一位抗日英雄。抗日戰争勝利後,袁意奮任晉綏野戰軍獨立第一旅二團副政委、綏蒙軍區七團政委、十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等職。他堅決貫徹中央方針政策,參與打勝了綏蒙戰役,勝利完了南北兩線的反頑固派鬥争任務,有力鞏固和擴大了晉綏革命根據地。

1939年冬,國民黨發動反共高潮。毛主席一聲令下,三五九旅回師陝北。袁任遠主任與王震旅長、郭鵬副旅長帶回來了五個大團,在守衛綏德河防,擊退日寇進攻的同時,也展開了反頑鬥争,鞏固了陝甘甯邊區。接着開發南泥灣,創造了軍隊參加生産的奇迹,不僅緩解了蔣介石封鎖邊區的陰謀,而且做到了豐衣足食,兵強馬壯,可随時投入抗日戰場。但袁任遠卻沒有在南泥灣工作多久,他就被調回綏德地區,轉入地方工作,還當了“三三制”民主政府的專員。

綏德地區五個縣原定歸陝甘甯邊區政府管轄,但蔣介石不講信義,卻派個專員何紹南來搗亂。他到處設國民黨部,建立保安隊,不願為三五九旅供糧,還糾集13個保安隊,陰謀襲擊我旅部。為此,王震将軍在公開集會上揭露他破壞抗日的陰謀,袁任遠則散發各縣群衆控告他A錢、縱匪的罪行。何紹南名聲狼籍,便跑回西安。以後他又潛回綏德,發動武裝叛亂,被我軍發現清剿後,他又逃跑了。當時,郭鵬副旅長在下相棋,抓捕不及時。王震為此發火,批評很嚴厲。毛主席知道後說;“不要批評郭鵬,何紹南跑了好!你抓住了他,蔣介石向我們要人怎麼辦?”于是,以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和留守兵團司令肖勁光的名義,緻電最高當局,要求逮捕何紹南,交人民公審。而蔣介石卻給毛澤東發電報說:“王震破壞國共合作,應受軍紀、國法制裁”。毛澤東給蔣回電;“王震将軍抗日有功,請委員長傳令嘉獎”。就這樣,磨擦專員何紹南被王震旅長擠走了。接着召開綏德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産生了“三三制”民主政府,大家推選王震任專員,李鼎銘等民主進步人士為參議員。然後成立了中共綏德地委,王震和張秀山任正、副書記。從此,綏德地區真正成為邊區一部分,為保衛延安和黨中央的安全起了重大作用。

1941年春,三五九旅奉令進駐南泥灣,一面回擊國民黨的進攻,一面展開大生産運動。王震離開綏德去延安任警備司令時,就把那裡的工作交給了老戰友袁任遠。袁任遠熟悉情況,擔當了專員,擔負起治理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一大片新解放區的任務。綏德地處黃河岸邊的交通要道上,國民黨曾抓住不放,禍害群衆,困我邊區。現在回到人民手中,需要加強治理,休養生息,建設成可靠的抗日後方。袁任遠深入群衆,日夜辛勞,很快清除了匪特,安定了社會,發展了生産,支援了前線。還建立各縣、區、鄉級黨的組織和人民政權,為抗日戰争的勝利和以後的解放戰争打下了牢固的群衆基礎。

袁國祥 | 父子紅軍袁任遠、袁意奮

建設東北根據地 解放全國立大功

1945年夏,袁任遠出席了中國共産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當時由三五九旅組成的南下抗日第一先遣支隊,已在王震率領下到達湖南。袁任遠心中着急,也要求南下抗日。當第二梯隊出發時,他奉命随行。他們踏着先遣梯隊的腳印,兩渡黃河,打到河南時,日本投降了。袁任遠和第二梯隊奉命挺進東北。他們千辛萬苦,長途跋涉,走過山海關,到達東北後,參加了開辟北滿根據地的鬥争。三五九旅是能征善戰的部隊,首先擔負了剿匪重任。他們在佳木斯、牡丹江一帶,掃平了什麼“先遣軍”、“光複隊”等大小政治土匪。還活捉了國民黨封的上将司令謝文東,并公審槍斃,懸首示衆,極大地鎮懾了敵人,鼓舞了群衆信心,使北滿形勢很快好轉,有利了我軍展開工作,建設鞏固革命政權。

此時,袁任遠先後擔任吉林省政府秘書長和副主席,除配合部隊剿匪,安定社會秩序外,便大力推行土地改革。派大量工作組下鄉,發動貧苦農民翻身,砸碎封建架鎖,建立人民政權。曾任過王震秘書的周立波寫出的《暴風驟雨》,就是那段工作的生動展現。随之出現的是青年參軍,群衆送糧,為打倒蔣介石,火熱支前的盛況。三五九旅再赴前線,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街,圍困長春城,很快發展成一三九師。1948年長春解放後,曾打過出名的黑山阻擊戰,為取得遼沈戰役的全勝立下赫赫戰功。以後擴編為四十七軍,入關參加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在解放華南後,又擔負起了湘西剿匪重任。1949年8月,湖南程潛、陳明仁宣布和平起義,中央即派袁任遠南下,去當了湖南省政府副主席。他和四十七軍的老戰友一起,又把收拾戰亂後的殘局,治理家鄉的重任挑在了自己肩上。

袁意奮在三年多解放戰争中,完成着和他父親一樣的任務,隻是仍在華北、西北而己。抗日戰争勝利,我軍乘勢發展,袁意奮擔任了綏蒙軍區七團政委,以後升任十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也大力參加過肅清土匪,建設政權,恢複生産,鞏固根據地的工作。1947年初,當國民黨25萬人馬大舉進攻延安時,袁意奮回到由三五八旅發展起來的晉綏軍區第一縱隊,開赴陝北,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1948年,他擔任了一軍二師的政治部副主任,接着又到三師七團當政委,不僅深入火線,激勵戰士,而且親自指揮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直到大軍西進,解放甘肅、青海,打出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

袁國祥 | 父子紅軍袁任遠、袁意奮

父子同為頂梁柱 富國強軍獻終生

袁任遠在湖南4年,政績卓著。1954年春,當他到國務院任内政部副部長時,正好當了全國人民慰問團新疆分團的副團長。他興奮地來到新疆進行慰問活動,特别是到達喀什,和分别十年的老戰友郭鵬、曾滌、左齊、朱家勝見面時,互相擁抱,高興得流淚。這些情景被我拍攝了下來,現在看仍很親切感人。袁老穿着樸素,平易近人。他在參加慰問大會,把紀念章和毛巾、茶缸等慰問品發到部隊;召集英模人物座談,要求繼續發揚紅軍光榮傳統時,都受到了老部下熱烈歡迎。此外,他還到連認察看過戰士的生活;也到我們政治部進行了通路。當他得知有的女同志是兩年前從湖南參軍來的時,便親切詢問,并以家鄉老前輩口氣,勉勵大家安心邊疆,做好工作。臨行還和我們一一握手,合影留念。至于他帶來的“香玉劇社”,為部隊演出《花木蘭》等豫劇,更是受到了大官兵熱烈歡迎。

1958年,袁任遠到青海當過省委書記、省長。因為他剛正不阿,實事求是,敢于抵制浮誇作風,竟被視為“右傾”,讓他坐了冷闆凳。文化大革命中,由于他對林彪“四人幫”的倒行逆施深惡痛絕,結果被抄家、軟禁、流放,直到“四人幫”垮台,他才不顧年大體弱,積極出來工作,并聯絡一些老同志,為撥亂反正,糾正冤假錯案作出了貢獻。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82年,在黨的十二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在此之前,袁任遠曾當選過第四屆政協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袁任遠是位德望重的老同志,他參加革命60年,對黨忠心耿耿,對敵人疾惡如仇,對人民全心全意服務。在戰争年代常上火線,出生入死,不避艱險,英勇奮戰。在和平年代,競競業業,嘔心瀝血,堅守黨的原則,為人公道正派。他廉潔奉公,生活簡樸,不計較個人得失和物質待遇;對兒孫們要求嚴格,教育他們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直到他88歲高齡因病逝世,沒留下任何積蓄、财産。留下的是一部《征途記事》,是他在晚年寫下的一部革命回憶錄。

1950年,風華正茂的袁意奮響應毛主席“要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号召,從陸軍調任海軍一分校政委。從此,他努力學習海軍知識,探索辦校經驗,培養管理人才,一心一意為建設祖國海防事業而努力。1954年,他到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校留學,克服了年齡偏大,文化底子簿和語言不通等困難,以優異成績園滿完成了學習任務。他回國後,先後任南海艦隊湛江基地政委、榆林基地司令員兼政委、海南軍區副司令員。他把國外學到的知識,用于海軍建設的實踐,為鞏固大陸海防,提高部隊戰鬥力作出了重大貢獻。

袁國祥 | 父子紅軍袁任遠、袁意奮

袁意奮是艱苦奮鬥出來的老紅軍戰士,他把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教導和“南泥灣精神”,帶到了天涯海角的榆林。他在那裡艱苦創業十年,戰勝了缺乏淡水、食品、文化設施與家人長期分居等困難,以身作則,帶頭勞動,大量植樹,種菜養豬,不僅以小的代價把基地建成一個優良軍港,而且把荒島也變成一個溫馨的花園。在此期間,他還堅決貫沏中央軍委、海軍的訓示,因時度勢,指揮艦隊打勝了“8.6海戰”,振奮了軍威,鼓舞了士氣,也鼓舞了全國人民。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林彪集團誣䧟為“犯了嚴重的方向路線性錯誤”。在處境艱難中,他堅信黨和人民,保持樂觀情緒。

1969年秋,他調任國防部第七研究院政委,仍堅持黨性原則,頂住重重壓力,大膽解放了一批知識分子幹部,為大陸艦船科技事業的發展保護了人才,立下了功勳。1974年,随着撤銷對袁意奮錯誤批示的兩份檔案下發後,他出任海軍政治部顧問。1977年,又調為海軍裝備技術部政委,他不計較職位高低,很高興去幹這份能發揮他專長的實際工作。果然,他大力闊斧撥亂反正,消除文革錯誤影響,理順工作關系,狠抓基層建設,為加快海軍裝備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思想、作風、組織、制度上的保證,赢得了廣大官兵的尊重和贊揚。

袁意奮1955年被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将。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又榮獲一級功勳榮譽勳章。在7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始終保持着勇往直前,奮鬥不息的本色,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大陸海軍建設付出了畢生精力。他勤奮好學,思想開闊,謙虛謹慎,注重團結,為人忠厚,淡泊名利,嚴以律已,一身正氣。他是一位戰功卓箸,事業有成的正兵團級離休老幹部,在90高齡時不幸病逝,受到了海軍部隊和他老戰友,以及海南島等他戰鬥過的地方群衆的深切懷念和哀悼。

袁國祥 | 父子紅軍袁任遠、袁意奮

袁任遠和袁意奮,父子紅軍,兩顆将星,劃過中國革命曆史的燦爛長空,成為人們永恒的記憶。袁任遠名如其人,完成了他一生奮鬥的任重道遠的革命任務。而袁意奮也名如其人,他意氣風發,艱苦奮鬥,也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當他父子倆人攜手走到馬克思面前報到時,那位大胡子老人會高興地說,你們不愧為革命父子,把你們一生精力,獻給了世界無産阰級的偉大事業---共産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