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作者:趣说历史

【诸葛亮辞世后谁人承继重任?】

三国之中,蜀汉堪称人才济济,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皆有所长。刘备不仅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等英勇武将,更有天才军事家诸葛亮辅佐,令人艳羡。而诸葛亮的这些继承者们,亦是各有千秋。

【诸葛亮遗言中指定的治国接班人究竟是谁?】

政治方面,诸葛亮先后指定蒋琬和费祎为接班人,而在军事上则选定杨仪。然而,刘禅因对诸葛亮的长期约束心生不满,废除了丞相制。杨仪因杀害魏延及出言不逊等行为,被贬谪。因此,在诸葛亮离世后,蒋琬主管政务,费祎则主管军事。

【NO.1蒋琬】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首先提及的,便是诸葛亮在遗嘱中明确指定的治国接班人蒋琬。诸葛亮多次用兵,蒋琬总能够确保粮食和兵力的充足供应。因此,诸葛亮每每与人交谈,便称赞道:“公琰志向忠诚高雅,当与我共同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病重时,诸葛亮更是秘密奏表后主:“若我不幸离世,后事应交付蒋琬。”这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已将蒋琬视为首要的接班人。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几乎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在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朝廷内外动荡不安。然而,肩负重任的蒋琬,保持冷静,既不显露威严,也不流露喜色,一切行为如同平日,逐渐赢得了群臣的信任。蒋琬性格温和,思维冷静,从不情绪化,协调能力出众,堪称卓越的领导者。其审慎、温和、谦恭的特质,甚至超越了诸葛亮。驻守汉中期间,他数次派遣姜维北伐,但均无果。蒋琬仔细评估了诸葛亮以来的北伐战事,认为之所以未能取得进展,主要在于道路艰险、运输困难。因此,他认为由水路东进,进行水战,通过汉江、河水袭击魏兴和上庸更为合适。然而,由于旧病复发,无法全力工作,他只得派遣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西北战事,自己则前往东方的涪城附近,认真评估东进的可能性。不幸的是,病情恶化,他最终病逝于涪城富乐山。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他早年便受到诸葛亮的赏识,被誉为“国家的栋梁”。执掌国政后,他坚持“以安定民生为根本”的执政理念,发展经济,调整战略,稳定民生,协调君臣关系,维护了蜀汉的稳定,实现了“边境安宁,国家和谐”,堪称继诸葛亮之后的杰出贤相。论历史地位,他应高于姜维;而其执政理念,更是永载史册。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八月,一代贤相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军中辞世。蜀汉政权顿时失去支柱。此时,全国哀悼,人心惶惶。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那么,谁能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维持蜀汉的政局稳定?谁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

许多人可能误以为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这主要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

诚然,姜维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首次北伐,姜维归附。诸葛亮任命他为仓曹掾,加封奉义将军,并赐予当阳亭侯的爵位。他还写信给留府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称赞姜维“忠诚勤勉,思虑周密……是凉州的上等人才”。此后几年,姜维多次随军征战,到诸葛亮病逝前,已晋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然而,由于姜维归附较晚,其功业和威望尚显不足。尽管诸葛亮对他寄予厚望,并重点培养,但他并未被直接选为接班人。

那么,蒋琬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诸葛亮如此器重他,并选他为接班人呢?

诸葛亮之后的蜀汉丞相蒋琬,是诸葛亮发掘的人才。正是他在诸葛亮离世后的力挽狂澜,才使蜀汉得以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存续41年之久。

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继承了他选拔贤才、任用能人的传统。杨戏是诸葛亮颇为赏识的人物,他论法决疑,公正允当。蒋琬担任益州刺史时,举荐他为治中从事史,后来在大将军任上又辟他为东曹掾,对他信任有加。大学者谯周曾被诸葛亮任命为邓学从事,蒋琬任用他为典当从事,主管一州的学术文化事业。成都人杜琼精通术数,蒋琬和费仪对他礼遇敬重。汉嘉人王元泰容止蕴藉,操守贞亮,曾为益州别驾,蒋琬询问张休:“汉嘉前辈有王元嘉,现在谁可与他媲美?”张休回答说:“像他这样的人,州里都找不到,何况汉嘉郡?”虽有溢美之词,但仍可看出王的声望和蒋琬一心选贤的赤诚之心。甚至曾经批评刘备称帝太早的费诗,因直言刚正,也被蒋琬任命为谏议大夫,尽其所长。

继承诸葛亮遗志的一个重要部分便是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由于地理、经济、人才等因素的限制,诸葛亮尚且经营艰难、劳而无功。而征讨之事、应变策略更非蒋琬所长,其中利害关系十分明显。蒋琬深知自己难以比肩诸葛丞相,但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他毅然决定北伐,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蒋琬为相期间,蜀国基本上没有出现重大的人事矛盾和纷争,确保了蜀汉官员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定。尽管蒋琬的才能远不及诸葛亮,但他能够沿用诸葛亮的成规,以静治国,注重选拔人才,用人之长,兼之气量宽宏,心存大局,因此使蜀汉在失去诸葛亮后维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至于北伐,他审时度势,积极进取,虽壮志难酬,但其所作所为亦基本符合天下大势和蜀汉国情。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慧眼识人,便没有后来的蒋琬;而没有蒋琬这位治国之才,昏庸无能的刘禅也不可能在位期间维持蜀汉几十年的太平日子。

【NO.2 费玮】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承续诸葛亮遗志的是第二任接班人费伟。那时,诸葛亮已辞世长达十一年之久。然而,后主刘禅与蜀汉的众多重臣依然谨遵诸葛亮的遗命,将费伟推举为蒋琬的继任者,由此可见蜀汉君臣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深。在与东吴的交涉中,费伟所取得的功绩甚至超越了邓芝,连孙权都对他赞叹不已,当场表示:“先生真是世间难求的贤才,日后必定成为蜀国朝廷的支柱。恐怕日后蜀国朝廷的防务,不能再常邀您前来协助了。”并将手中常持的宝剑赠予费伟。

随诸葛亮北征时,魏廷与杨仪关系紧张,连诸葛亮都感到棘手,全靠费伟从中调和,使得军务得以顺利进行。诸葛亮离世后,费伟接任后军,不久便接替蒋琬出任尚书令。蒋琬病重时,还推荐费伟升任大将军,并兼管尚书事务,为接任做好准备。费伟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因此工作效率极高。尽管军务繁忙,他仍能轻松应对,甚至在闲暇之余与宾客饮酒谈笑,从未耽误过公事。

有一阵子,费伟因公出差,由董允暂代尚书令之职。董允试图模仿费伟的工作方式,然而仅仅十日内,公务便堆积如山。董允不禁感叹:“人的能力差异竟如此之大,费公的能力实在远非我所能及。即使我拼尽全力,也难得半日清闲。”费伟性格谦逊朴素,家中从不积聚财物,两袖清风,他的儿子们也过着布衣素食的简朴生活。他出行时常常不带随从军骑,与普通小官员无异。

延熙十一年,费伟驻扎在汉中前线,却依然能够有效地掌控成都的军政大事。延熙十五年,他正式被任命为众臣之首,然而正当他准备大展才华、为国效力之际,却在一次宴会上因酒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身亡。

费袆,字文伟,出身于江夏鄳地。他自幼父母双亡,依靠同族长辈费伯仁生活。费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当刘璋派人前来迎接费伯仁入蜀时,费伯仁便带着费袆一同前往蜀地求学。先主刘备平定蜀地后,费袆便留在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当时许靖丧子,董允和费袆计划一同前往许靖之子的葬地吊唁。董允向父亲董和请求借一辆车,董和便派人驾驭一辆鹿车供他们使用。这辆鹿车由人力推挽,窄小仅能容纳一人。董允面露难色不愿上车,而费袆却毫不犹豫地先行上车。

到达葬地后,诸葛亮和众多达官贵人已齐聚一堂。他们见到这辆罕见的鹿车都感到好奇,董允神色紧张不安,而费袆却表现得泰然自若。鹿车被车夫拉回后,董和询问了此行的情况,得知费袆的表现后,便对董允说:“我常怀疑自己和文伟的优劣难分,如今看来,我已心中有数。”

先生刘禅被立为太子时,费袆和董允被任命为舍人,后又被提升为庶子。刘禅继位后,他们担任黄门侍郎。当丞相诸葛亮南征归来时,众多官员都前往都城外数十里处迎接。虽然大多数官员年龄和职位都高于费袆,但诸葛亮却唯独命费袆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对费袆刮目相看。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时,便任命费袆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孙权为人圆滑善辩,而吴国的诸葛恪、羊旌等人也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然而在与费袆的交谈中,他们却始终无法使费袆屈服。孙权对费袆极为器重,称赞他是天下难得的德才兼备之人,日后必定成为蜀国的重要辅佐。费袆回国后,被提升为侍中。

诸葛亮北驻汉中时,任命费袆为参军。由于他出使吴国时总能圆满完成皇帝的旨意,因此多次被派往吴国。建兴八年,费袆转任中护军,后又担任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关系紧张,两人常因意见不合而争吵不休,有时甚至拔刀相向。在这种情况下,费袆常常坐在他们中间进行劝解。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魏延和杨仪的才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费袆的调解和扶持。诸葛亮去世后,费袆接任后军师,不久又代替蒋琬担任尚书令。当蒋琬从汉中返回涪县时,费袆被提升为大将军并兼任尚书事务。

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山,后主刘禅授予费袆符节并赋予他杀违令者的权力,命他率领军队前去抵御。此时光禄大夫来敏前来向费袆辞行并邀请他下棋。尽管战事紧急、军书频传、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装待发,但费袆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急躁厌倦之态。来敏赞叹道:“我此来不过是试探你的气度罢了!看来你确实是最佳人选,必定能够成功击退敌军。”费袆抵达兴势山后,敌军果然撤退,他因此被封为成乡侯。后来蒋琬多次推让益州的职务,费袆便兼任益州刺史。费袆为蜀国立下的功勋与蒋琬不相上下。延熙十一年,他出驻汉中。从蒋琬到费袆,即使他们身负重任远在他乡,朝廷在奖惩事务上仍需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后再行处理,足见他们受到的重用与信任。延熙十四年夏,费袆返回成都。当时有观星者称都城无宰相星象,因此到了冬天他又带兵北驻汉寿。延熙十五年,后主刘禅命费袆自建府署。十六年年初的大会上,魏国降将郭修也在场。费袆饮酒过量至大醉,结果被郭修手持短剑刺杀身亡。他死后被追封为敬侯。

【NO3.姜维】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蒋琬与费伟虽先后出任大将军、大司马之职,然二人皆为文官出身,且缺乏诸葛亮那般身经百战的实战经验,因此严格说来,他们仅是蜀汉大军的挂名统帅而已。而真正在后诸葛亮时代,统领军队与曹魏大军交锋的,则是与诸葛亮有着正式师徒关系,且在兵法上继承其衣钵的姜维。在与诸葛亮的深入交谈后,姜维深受感动,决心为光复汉室之大业而努力。

诸葛亮北征期间,姜维作为参谋本部的重要成员,地位仅次于杨仪,因其文武双全,在战术层面承担了更为重要的任务。诸葛亮病逝后的撤军行动中,负责抵挡司马懿追兵、承担断后重任的便是姜维。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实际上统领了诸军,并被进封为平襄侯。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姜维随侍在侧,实际指挥军事作战。不久,蒋琬升任大司马,姜维也以司马的身份,参与军政决策,并多次从祁山西战线领军北伐。

延熙六年,蒋琬表奏姜维担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俨然成为蜀汉北伐军团的总指挥官。此期间,蒋琬与姜维配合默契,也是姜维最为得心应手的时刻。蒋琬去世后,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伟共同处理尚书事务。姜维接连击败波山平原的夷人、沈大将军郭准军团,声势浩大。然而,费伟却以连年征战导致蜀汉国力损耗为由,反对大规模用兵。姜维虽多次计划从凉州大军北伐,但费伟常常只批准一万以下的兵员,使得姜维难以充分发挥实力。

延熙十六年,费伟遇刺身亡,鹰派立刻掌握实权。连续三年,姜维三次对曹魏用兵,虽有小胜,但都因粮食运输困难而不得不撤军。十九年,姜维升任大将军,与镇西大将军胡济在土邦会师,共同北伐。不幸的是,胡济迟至,导致姜维大军被魏将邓艾击败,伤亡惨重,这是姜维在北方用兵的首度严重挫折。隔年,姜维趁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叛之际,从秦川率军北征响应,但遭到曹魏大将军司马望和邓艾的联手对抗,姜维力战无效,后闻诸葛诞败亡,乃领军退回成都。

景耀元年,宦官黄皓专权,朝政败坏,人心惶惶。加上姜维长年征战,功绩不显。黄皓挑拨后主刘禅,有意以右大将军间宇替代姜维。姜维于是长期驻守汉中,坚守剑阁,对抗曹魏南征军团的主力邓艾及钟会。不久,邓艾果然为钟会所害,姜维更是煽动钟会以益州牧的名义,占据蜀中发动叛变,但曹魏南征军团将领不支持,双方在成都发生激战,最终钟会和姜维双双遇害。据传,姜维被乱兵所杀,对方剖解其尸体,见其胆大如斗,皆感惊奇。姜维的妻子和家人,也同时遇难。

姜维,字伯约,生于202年,卒于264年,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氏。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将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与母亲相依为命,深受儒家大师郑玄学说的熏陶。因父亲姜冏战死沙场,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姜维因被怀疑有异心而不得已投降蜀汉,然而却得到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去世后,姜维开始独揽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锋。姜维的北伐战绩斐然,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持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然而,随着蜀中大臣多对姜维北伐持反对态度,以及宦官黄皓的弄权,姜维虽试图诛杀黄皓,但未能成功,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来,司马昭五路伐蜀,姜维坚守剑阁,成功阻挡了钟会的大军,却不幸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此后,姜维怀揣复兴蜀汉之志,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意图利用钟会的反叛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遗憾的是,钟会的反叛最终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NO4.董允】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他赞美道:侍中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人,皆为先帝所选,用以辅佐陛下。至于权衡得失,进献忠言,则是攸之、伟、允的职责所在。若无善言,则攸之、伟、允等人当担责,以示其过。这位诸葛亮眼中的贤臣董允,不仅是蜀汉后期的关键重臣,更是泸州人的骄傲。诸葛亮北伐时,后主刘禅尚年轻,判断力未熟,故董允,以他一贯的公正严明,协助刘禅排除奸邪,因此被晋升为传中,并统领亲卫兵。由于郭攸之和费伟性格较温和,因此进谏纳言的责任,大多落在董允身上,连刘禅都对他敬畏三分。蒋琬驻守汉中时,成都的军政大事由费伟主持,而董允则成为费伟不可或缺的助手。刘禅宠爱宦官黄皓,而黄皓虽聪明机敏,但唯有董允能制约他。在董允的时代,黄皓的地位始终只是黄门丞,无法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董允,字休昭,原籍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镇。他乃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董和之子。

公元227年,陕西汉中,远离蜀汉的政治中心成都。早春的阳光虽然温暖,但仍带着一丝寒意。在林木葱茏的郊外,一队队士兵手持戈戟,精神饱满,等待着丞相诸葛亮的命令,准备首次从祁山北伐曹魏。此时的诸葛亮,仍在军帐中沉思,他头戴纶巾,轻摇鹅毛扇,脸上流露出淡淡的忧虑。他担忧的是缺乏经验且喜好享乐的刘禅,能否独自应对国家大事。此行凶吉难料,若刘禅有所闪失,他将如何对得起先皇刘备的托孤之情?

诸葛亮心思缜密,早已为朝廷的人事安排做好了打算。他取出昨晚写好的《出师表》,郑重地交给营门外的特使,命其连夜返回成都,呈给刘禅。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告诫刘禅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并推荐了他认为能够担当国家大事的贤良之士:“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诚信良善之人,心思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应咨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漏纠错,有所广益。……至于权衡得失,进献忠言,则是攸之、祎、允的职责。……若他们未能提出有益的建议,则应责备攸之、祎、允等人的失职,以彰显其过错。”诸葛亮所称赞的董允,正是泸州人的骄傲。随着《出师表》的广为流传,董允的名声也愈发响亮。

董允为官清廉,不慕名利。尽管他的政绩卓著,许多蜀汉官员,甚至担任益州刺史的蒋琬,都建议刘禅给董允加官进爵,赐予食邑,但都被他一一婉拒。据说有一次,刘禅听从了一位官员的建议,悄悄地将整个分水镇划归董允名下,作为他及其后代的领地。董允得知此事后,一方面上书刘禅坚决拒绝,另一方面连夜骑马赶回分水镇,烧掉地契,将分到的田地一一退还给乡民。他的这一举动,赢得了分水镇民的深深敬意,至今仍在当地传为佳话。

董允为人正直谦逊,待人平等,尊重贤士。据说有一年春天,思乡情切的董允与尚书令费祎等好友相约回乡游玩。当他们的车驾已经备好,正准备出发时,刘禅的一位年轻侍从董恢慕名来访。董允热情地接待了他,但董恢感到不安,想要告辞。董允却坚持留他下来:“我与费祎等友出游,本是为了畅谈心事,现在先生光临寒舍,正是交流的好时机,我怎能错过呢?”于是,董允放弃了回乡的计划,与董恢彻夜长谈。

董允就是这样一位坚守清廉政治操守的官员,始终为蜀汉和人民着想。因此,他受到了蜀汉士民的尊重,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为“四英”。即使他已经离世,蜀汉人民依然怀念他。为此,董允家乡的乡民在分水镇大悲村董允坝为他选地建墓,传说那是他的衣冠冢。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任泸州刺史的阮时升曾修葺董允墓,并立有墓碑和诗碑。阮时升在诗中高度赞扬了董允的道德功绩:

功业卓著留两朝,千年孤坟人犹瞻。

山河未改生前景,禾黍今观陇下田。

遗冢有碑犹识性,荐萍无主独悲贤。

遥知英魂犹在世,欲挽落日已黄昏。

【NO5.杨仪】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诸葛亮在前线病逝,对五文原的蜀汉大军而言,无疑是一次空前的挑战。主将的离世使得全军士气低迷,如何在敌军的严密监视下安全撤退,成为诸葛亮临终前最为牵挂之事。魏延勇猛无双,姜维智勇双全,王平经验丰富,费讳协调能力出众,然而诸葛亮认为他们或许难以独当一面,完成撤军的规划,这需要深思熟虑和行政能力。经过反复权衡,诸葛亮最终选择了那位饱受争议但行政能力卓越的参谋——杨仪。

在北伐前线,诸葛亮最为倚重的两人,便是杨仪与魏延。他们一文一武,堪称蜀汉北征军的瑰宝。然而,这两位人才却性格不合,争执激烈。在五丈原病重之际,诸葛亮权衡利弊后,仍决定由杨仪指挥并监督撤军工作。杨仪果然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迅速引领大军脱离险境。然而,这也导致了魏延因不服从命令而兵败身死的悲剧。

诸葛亮生前对杨仪的性格缺陷深感忧虑,认为他心胸狭窄,难以与人和谐共处。因此,诸葛亮在安排继承人时,选择了性格豁达的蒋琬。得知这一消息后,杨仪大为不满,不仅公开贬低蒋琬,还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不满。他的激烈反应导致了蜀汉新政权的动荡,蒋琬无奈之下,只得派遣与杨仪交情深厚的费伟前去安抚。然而,杨仪对费伟的劝说充耳不闻,甚至出言不逊,表示如果当初投降曹魏,将会获得更大的功劳,不会像现在这般落寞。费伟大惊,立即向朝廷密报此事。

蒋琬考虑到杨仪过去的功劳,在建兴十三年免去了他的死罪,仅将他贬为庶人,流放至汉嘉郡。然而,杨仪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决心赴死。他变本加厉,公然上书指责朝廷不公,言辞激烈而不驯。蒋琬无奈之下,命令郡令逮捕杨仪,杨仪最终在狱中自杀身亡。

诸葛亮多次出征,杨仪常为其规划分部、筹度粮谷,处事迅速而果断。因此,一应军务皆由杨仪负责办理。前军师魏延善于养兵,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军中众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唯独杨仪不肯对魏延妥协,导致两人关系紧张如水火。诸葛亮病逝后,杨仪率部返回朝廷,并诛杀了魏延。然而,杨仪自以为功勋卓著,理应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但诸葛亮的遗愿却是让蒋琬继位。杨仪回朝后,虽被拜为中军师,但实际上并无实权,只是无所事事。对此,杨仪深感不满,常发怨言。后军师费祎将他的怨言密奏给后主,导致杨仪被废为庶民,流放至汉嘉郡。在流放地,杨仪仍上书诽谤朝廷,言辞激烈。朝廷下令逮捕杨仪,最终杨仪自杀身亡,其妻返回蜀地。

杨仪的优缺点均十分明显:一方面他才华横溢,在随诸葛亮北伐期间,每次出兵都能迅速规划分部、筹度粮谷,展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另一方面他心胸狭窄,与人难以和睦相处。例如他在任尚书时与尚书令刘巴不和。尽管他受到关羽派遣去见刘备,并得到刘备的赏识和重用,但他的眼光却相对浅短。当刘备征伐东吴时,杨仪因与刘巴不和而被降职。他未能理解刘巴作为上司所掌握的权力的重要性,显示出他对政治形势的洞察力不足。此外,他与魏延的矛盾也源于他不愿对魏延妥协,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心胸狭窄。在诸葛亮选择蒋琬作为继承人后,杨仪因未能得到期望中的高位而大发牢骚,这再次暴露出他对政治形势的误判和心胸狭窄的弱点。

尽管杨仪的才能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他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他未能看清当时的政治形势,发牢骚的时机不当,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这也提醒我们,在职场中,除了具备才华和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智慧,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就。

【NO.6 王平】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街亭之战,堪称诸葛亮生平最为重大的失误,除了主将马谡被处以极刑以示惩戒外,包括诸葛亮、赵云、魏延等在内的将领都遭到了贬职的处罚。然而,在这波贬职风波中,却有一位偏将因卓越的战功脱颖而出,他便是出身行伍、大字不识几个的王平。在街亭一役中,王平率领千余兵马,以鸣鼓自持、虚张声势的战术,成功使张郃不敢轻举妄动,为蜀汉大军的安全撤退至汉中赢得了宝贵时间。王平因此次特殊军功,在一片贬职声中,被拜为参军,进而晋升为讨寇将军,并封为亭侯。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王平以副师之职围攻祁山。面对司马懿派遣的张郃大军,王平率领由南方少数民族组成的无当飞军,誓死坚守,张郃久攻不下,最终无功而返。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的首次交锋中取得显著优势,其中王平以少数兵力牵制住曹魏猛将张郃的军团,功不可没。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撤军之际魏延作乱,奉命镇压魏延叛军的便是王平。王平因此功,被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不久更担任汉中太守一职。建兴十五年,王平进封为安汉侯,接替原驻守汉中的副车骑将军吴懿,成为蜀汉前线军团的总指挥。蒋琬进驻汉中时,以王平为北征的前锋军团。

延熙六年,蒋琬率军退回涪城时,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成为蜀汉汉中驻守军团的总司令。延熙七年,曹魏大将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击汉中,蜀汉前线将领们陷入恐慌,唯独王平镇定自若,指挥若定。在费祎率领的援军支援下,曹爽无功而返。当时,王平在北方,邓芝在东方,马忠在南方,三人共同成为蜀汉政权的“铁卫”。

尽管王平出身行伍,不识文字,但在口述作书时,却思维敏捷,条理清晰。他常请幕僚为他诵读《史记》和《汉书》,并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大义。王平个性严谨,不苟言笑,整日端坐,展现出非凡的耐性,与一般行伍出身将领的浮躁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他有时也显得心胸狭窄,缺乏大将之风,这或许与其学识不足有关。延熙十一年,王平在军旅中病逝。

王平(?-248年),字子均,又称何平,是蜀国后期的杰出将领。关于其生年,史籍中并未明确记载。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王平幼时寄居在外祖父何氏家中,因此曾姓何,故部分史籍称其为“何平”。成年后,他复姓“王”。

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辞世,其子王训继承其位。同年,王平的同郡汉昌人句扶,因忠勇宽厚、屡立战功而备受赞誉,其名声和爵位虽略逊于王平,但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后来,张翼和廖化也相继担任大将军一职。

王平最初投奔曹操,后在汉中之战时转投刘备。诸葛亮首次北伐时,王平随马谡防守街亭,因其卓越的见识和在撤退时的出色表现受到诸葛亮的赏识,得以破格提升。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协助众人平定了魏延之乱。蒋琬执政初期,王平协助吴懿防守汉中,后升为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成功抵御了魏将曹爽的大规模伐蜀行动。

蜀国后期,众多著名将领相继离世。当时,邓芝驻守东方,马忠驻守南方,而王平则驻守北方。这三位蜀将名声显赫,功勋卓著。

据史书记载,王平虽一生戎马,却不识文字,认识的字寥寥无几。然而,他口述的公文书函却见解独到,条理分明。无论行军途中还是驻守营地,他总是请人为他诵读《史记》、《汉书》中的本纪列传。听过之后,他不仅能完全记忆下来,还能对每个人物的得失、优点与缺点作出评价,从中吸取教训。

王平严守法度,言语严正,从不戏谑。他整日正襟危坐,毫无武将的轻躁之气。然而,有时他也显得性情狭隘、多疑,并偶有自轻之处,这或许是他人生中的遗憾。与此同时,王平的同郡汉昌人句扶,以忠勇宽厚著称,屡立战功,其名声和爵位虽稍逊于王平,但官至左将军,封宕渠侯。后来,张翼和廖化也相继成为大将军。当时的人们赞誉道:“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论及王平的优缺点,他虽不识文字,但口述之书函见解独到,条理清晰。他热爱学习,无论行军还是驻守,都请人诵读史书,并能从中吸取教训。他遵守法度,言语严正,性格沉稳,无武将的轻躁之气。然而,他有时也显得性情狭隘、多疑,这或许是他的不足之处。

【NO7.马忠】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承续诸葛亮南征的赫赫战功,坐镇南方最为得力、被誉为蜀汉南方国防铁壁的,便是当年南征大军的主将——马忠。马忠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地替代了频繁的军事行动,使得南中地区的稳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自诸葛亮之后,南中地区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事件。延熙五年,马忠奉旨回朝,与大将军蒋琬共商军国大事,并被封为镇南大将军。延熙七年,大将军费伟北征时,马忠以尚书事的身份留守成都,费伟归来后,马忠再度重返南中。十二年,马忠在驻守的营区内因病辞世。马忠为人宽厚大度,喜欢谈笑风生,尽管内心充满怒火,但从不轻易表露,处理事务时则果断决绝。他恩威并施,使得南中的少数民族对他既敬畏又爱戴。马忠离世后,少数民族按照各自的习俗,纷纷为他痛哭流涕,并修建大庙来供奉他。

马忠,字德信,生于巴西阆中,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将领。东汉末年,他曾在巴西郡担任吏员,因表现优异而被举荐为孝廉,后担任汉昌长。当昭烈帝刘备在夷陵兵败,驻守永安时,巴西太守阎芝征集了五千人补充兵员,并派遣马忠率兵前往。刘备与马忠交谈后,对他大为赞赏,并向尚书令刘巴称赞他具备黄权一般的才华。当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时,他聘请马忠为门下督。在诸葛亮的南征中,马忠被任命为牂牁太守,他率领偏军成功平定了当地的叛乱。马忠在牂牁的治理成效显著,因此诸葛亮又提拔他为参丞相军事,作为丞相长史蒋琬的副手,负责处理后方的军政事务。此后,他还兼任了益州治中从事的职务。当魏军大举进攻汉中时,马忠前往诸葛亮军中协助处理军务。接着,他又指挥牙门将张嶷等将领成功平定了叛乱的汶山郡羌人。南中的豪族刘胄发动叛乱,各郡纷纷骚动,诸葛亮便派马忠接替原庲降都督张翼,马忠不负众望,成功平定了这场叛乱。因此,诸葛亮加封马忠为监军、奋威将军,并赐予他博阳亭侯的封号。建宁郡曾杀害太守正昂,并绑架太守张裔送给吴国,因此过去的庲降都督常常驻扎在汉族人较多的平夷县。而马忠却选择将驻地迁移到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味县。越巂郡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马忠指挥并协助越巂太守张嶷恢复秩序,因此直接晋升为安南将军,并进封为彭乡侯。当大司马蒋琬北驻汉中时,马忠入朝述职,受命前往前线传达诏旨,并被加拜为镇南大将军。魏国进攻汉中时,大将军费祎率军北上增援,而马忠则留在成都处理政务。费祎班师回朝后,马忠才返回南中。延熙十二年,马忠在任上病逝,其子马修继承了他的爵位。

马忠追随丞相诸葛亮南征,曾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多次击败南蛮军,但在与祝融夫人的对抗中,为营救张嶷曾一度被俘。在北伐期间,他以奋威将军、博阳亭侯的身份担任右军领兵使。建兴七年,他参与了击败曹军的大战。而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战役中,马忠与姜维一同率领中队进攻北原。

【NO8.邓芝】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诸葛亮掌政后,蜀汉政权与东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稳定,使得东线无战事,这一成就的背后,功不可没的是蜀汉东战线防军团的总司令——邓芝。刘备辞世后,邓芝作为首位外交使节,奉命与孙权进行和谈。凭借他的诚意与机智应答,迅速化解了吴蜀之间的敌意。孙权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赞誉道:“和合二国,唯有邓生”。在诸葛亮多次北伐期间,邓芝作为军团的重要治军顾问,担任中监军、扬武将军。诸葛亮离世后,邓芝升任前军师、前将军,并兼领兖州刺史,后来还负责督守江州,与孙权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延熙六年,他晋升为车骑将军,最终于延熙十四年病逝于东方前线。

邓芝身为将领二十余年,赏罚分明,体恤士卒,生活极为简朴。他的衣食皆由官府供给,从未涉足私产经营,以至于妻子有时都饱受饥寒之苦,去世时家中竟无余财。邓芝性格刚直,不尚虚饰,与人交往少有主动,因此在官场中显得颇为孤独,朋友不多。但他对此毫不在意,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尽职尽责。在蜀汉官员中,唯有姜维与他意气相投,彼此敬重。

邓芝(?—251年),字伯苗,出生于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乃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大臣。早年便有人预言他将来能位至大将。后受刘备委任,担任郫令,继而升迁为广汉太守。因其清廉严谨、政绩显著,被征召入朝担任尚书。刘备逝世后,他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了两国关系,并深得孙权赞赏。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屯兵汉中,准备北伐,任命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命其与赵云佯攻郿城,以吸引曹真主力。建兴十二年(234年),邓芝升任前军师、前将军,兼任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后又负责督守江州。在此期间,孙权多次与邓芝联络,赠赐丰厚。

延熙六年(243年),邓芝晋升为车骑将军,后被授予假节的权力,并成功平定了涪陵的叛乱。延熙十四年(251年),邓芝病逝。他的一生正直、简单,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在二十多年的军事生涯中,他赏罚分明,深受士卒爱戴。他身上的衣食均来自官府供给,从未涉足私产经营,以至于妻子有时都饱受饥寒之苦,去世时家中也无一物可留。

【NO9.张翼】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张翼,其性严谨,一丝不苟,因之未得少数民族之欢心。刘胃作乱之际,张翼虽有严惩之意,然地方长老不予支持,反而致乱事愈演愈烈。诸葛亮无奈,遂调马忠前来替换。马忠尚未履任之时,局势愈发严峻,部属劝张翼弃职归都,然张翼正色言曰:“今日被调,实因己力不足,岂敢怨朝廷?今替代者未至,更当严加防备,加强粮草储备,岂可因私情误国?”马忠日后能轻易破刘胄,张翼之充分准备,功不可没。诸葛亮逝后,张翼得拜封前将军,爵封关内侯。延熙元年,又拜尚书,进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张翼与姜维于军略上颇有分歧,姜维主张积极进取,而张翼则偏稳健战术,反对冒进。虽有争执,然姜维仍甚倚重张翼,常邀其同行,张翼亦不得已而随之。蜀汉亡时,张翼与姜维奇于剑阁,旋参与策反钟会之谋,然终死于乱军之中。

张翼,字伯恭,刘备领益州牧时,任其为书佐。后举孝廉,出仕为江阳长,曾于汉水之战中为赵云副将。后迁涪陵县令,又历官梓潼、广汉、蜀郡太守。诸葛亮治南夷时,任翼为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张翼性格谨慎,执法时难以变通,故不得少数民族之心。耆帅刘胄叛乱,张翼未能攻克而召回,马忠代之,马忠依前策斩杀刘胄,平定南土。诸葛亮出武功山时,张翼任前军都督,与魏军交战,表现勇猛。亮卒后,张翼受封关内侯,后又任尚书,进封都城亭侯,备受重用。张翼以国小民疲为由,与姜维之伐魏方略相争,虽未果,然仍随军出征,自此二人不和。姜维大破王经,斩敌数万,张翼劝其见好就收,姜维不从,后攻狄道无果。张翼每随征,皆不得已而为之。蜀汉亡后,张翼随姜维降于钟会于涪。次年,钟会反叛未果,张翼亦遭乱军所害。

张翼执法严明然不知变通,忠诚耿耿而壮志难酬,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初为刘璋麾下将军,后归刘备。刘备崩后,随诸葛亮北伐,屡建功勋,拜征西大将军。蜀国亡后,随姜维降钟会,然钟会之乱为魏所平,张翼亦遭乱军所杀。一代名将,竟成政治斗争之牺牲品,令人扼腕叹息。

【NO10.张嶷】

诸葛亮死后谁可以接班,细数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继王平、马忠、邓芝等第二代战将相继离世后,与姜维并肩撑起蜀汉的支柱,主要是张嶷与张翼二人。张嶷积极协助南方少数民族进行耕种、畜牧与盐铁经营,大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为南中地区的进步与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而受到了后主刘禅的嘉奖,加封他为抚戎将军。张嶷不仅心思缜密,更拥有不凡的见识。他曾劝诫大将军费伟,切勿忽视身边的防卫,然而费伟并未采纳其建议,最终遭遇刺杀身亡。东吴太傅诸葛恪(诸葛瑾之子)北伐曹魏时声势浩大,张嶷亦曾提醒他保持谨慎,勿生骄纵之心,但诸葛恪亦未能听从,不久便遭受夷族的灾祸。

张嶷在南中任职长达十五年之久,当他调回成都时,夷人们依依不舍,挟带着粮食哭泣送别。甚至有百余名邑民率领随他朝贡,朝廷因此加封他为荡寇将军。后来,他跟随卫将军姜维北征,以少量兵力与月将余质交锋,虽然成功歼灭了敌军的大部分统军,但张嶷自己却因伤势过重,最终战死于沙场。南方越巂郡的夷人得知张嶷的死讯后,无不悲痛欲绝,甚至为他建起庙宇,举行祭祀活动。

张嶷自成年时起便担任县功曹一职。刘备平定蜀地时,山贼侵袭郡县,县令弃家而逃,张嶷却背负着县令的夫人,冒着生命危险冲破贼围,因此声名远扬。在建兴年间,广汉地区土寇作乱,势头猖獗,张嶷运用智谋,设宴诱敌,亲自率领伏兵,斩杀了五十多名贼首,仅用了十天时间便平定了这场叛乱。之后,他担任马忠部下的牙门将,北讨汶山羌族,南平四郡蛮夷,多次筹画方略,立下赫赫战功。

张嶷出身贫寒,但自小便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建兴五年(西元227年),诸葛亮北伐期间,汉中、广汉、绵竹地区的山贼张慕等人乘机作乱,张嶷以都尉的身份领兵讨伐,巧妙运用计策将张慕等五十余人斩首,仅用十天时间就平定了山贼之乱,因此被拜为牙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