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作者:趣說曆史

【諸葛亮辭世後誰人承繼重任?】

三國之中,蜀漢堪稱人才濟濟,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将皆有所長。劉備不僅得到了關羽、張飛、趙雲等英勇武将,更有天才軍事家諸葛亮輔佐,令人豔羨。而諸葛亮的這些繼承者們,亦是各有千秋。

【諸葛亮遺言中指定的治國接班人究竟是誰?】

政治方面,諸葛亮先後指定蔣琬和費祎為接班人,而在軍事上則標明楊儀。然而,劉禅因對諸葛亮的長期限制心生不滿,廢除了丞相制。楊儀因殺害魏延及出言不遜等行為,被貶谪。是以,在諸葛亮離世後,蔣琬主管政務,費祎則主管軍事。

【NO.1蔣琬】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首先提及的,便是諸葛亮在遺囑中明确指定的治國接班人蔣琬。諸葛亮多次用兵,蔣琬總能夠確定糧食和兵力的充足供應。是以,諸葛亮每每與人交談,便稱贊道:“公琰志向忠誠高雅,當與我共同輔佐君王成就大業。”病重時,諸葛亮更是秘密奏表後主:“若我不幸離世,後事應傳遞蔣琬。”這充分顯示了諸葛亮已将蔣琬視為首要的接班人。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幾乎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在諸葛亮逝世後,蜀漢朝廷内外動蕩不安。然而,肩負重任的蔣琬,保持冷靜,既不顯露威嚴,也不流露喜色,一切行為如同平日,逐漸赢得了群臣的信任。蔣琬性格溫和,思維冷靜,從不情緒化,協調能力出衆,堪稱卓越的上司者。其審慎、溫和、謙恭的特質,甚至超越了諸葛亮。駐守漢中期間,他數次派遣姜維北伐,但均無果。蔣琬仔細評估了諸葛亮以來的北伐戰事,認為之是以未能取得進展,主要在于道路艱險、運輸困難。是以,他認為由水路東進,進行水戰,通過漢江、河水襲擊魏興和上庸更為合适。然而,由于舊病複發,無法全力工作,他隻得派遣姜維為涼州刺史,負責西北戰事,自己則前往東方的涪城附近,認真評估東進的可能性。不幸的是,病情惡化,他最終病逝于涪城富樂山。

諸葛亮標明的接班人是蔣琬。他早年便受到諸葛亮的賞識,被譽為“國家的棟梁”。執掌國政後,他堅持“以安定民生為根本”的執政理念,發展經濟,調整戰略,穩定民生,協調君臣關系,維護了蜀漢的穩定,實作了“邊境安甯,國家和諧”,堪稱繼諸葛亮之後的傑出賢相。論曆史地位,他應高于姜維;而其執政理念,更是永載史冊。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八月,一代賢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在五丈原軍中辭世。蜀漢政權頓時失去支柱。此時,全國哀悼,人心惶惶。面對強大的曹魏,蜀漢正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那麼,誰能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維持蜀漢的政局穩定?誰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

許多人可能誤以為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這主要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但事實并非如此。

誠然,姜維深得諸葛亮的賞識。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首次北伐,姜維歸附。諸葛亮任命他為倉曹掾,加封奉義将軍,并賜予當陽亭侯的爵位。他還寫信給留府長史張裔和參軍蔣琬,稱贊姜維“忠誠勤勉,思慮周密……是涼州的上等人才”。此後幾年,姜維多次随軍征戰,到諸葛亮病逝前,已晉升為中監軍、征西将軍。然而,由于姜維歸附較晚,其功業和威望尚顯不足。盡管諸葛亮對他寄予厚望,并重點培養,但他并未被直接選為接班人。

那麼,蔣琬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何諸葛亮如此器重他,并選他為接班人呢?

諸葛亮之後的蜀漢丞相蔣琬,是諸葛亮發掘的人才。正是他在諸葛亮離世後的力挽狂瀾,才使蜀漢得以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存續41年之久。

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繼承了他選拔賢才、任用能人的傳統。楊戲是諸葛亮頗為賞識的人物,他論法決疑,公正允當。蔣琬擔任益州刺史時,舉薦他為治中從事史,後來在大将軍任上又辟他為東曹掾,對他信任有加。大學者谯周曾被諸葛亮任命為鄧學從事,蔣琬任用他為典當從事,主管一州的學術文化事業。成都人杜瓊精通術數,蔣琬和費儀對他禮遇敬重。漢嘉人王元泰容止蘊藉,操守貞亮,曾為益州别駕,蔣琬詢問張休:“漢嘉前輩有王元嘉,現在誰可與他媲美?”張休回答說:“像他這樣的人,州裡都找不到,何況漢嘉郡?”雖有溢美之詞,但仍可看出王的聲望和蔣琬一心選賢的赤誠之心。甚至曾經批評劉備稱帝太早的費詩,因直言剛正,也被蔣琬任命為谏議大夫,盡其所長。

繼承諸葛亮遺志的一個重要部分便是北伐中原、複興漢室。由于地理、經濟、人才等因素的限制,諸葛亮尚且經營艱難、勞而無功。而征讨之事、應變政策更非蔣琬所長,其中利害關系十分明顯。蔣琬深知自己難以比肩諸葛丞相,但為了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他毅然決定北伐,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蔣琬為相期間,蜀國基本上沒有出現重大的人事沖突和紛争,確定了蜀漢官員的團結和國家的安定。盡管蔣琬的才能遠不及諸葛亮,但他能夠沿用諸葛亮的成規,以靜治國,注重選拔人才,用人之長,兼之氣量寬宏,心存大局,是以使蜀漢在失去諸葛亮後維持了穩定的政治局面。至于北伐,他審時度勢,積極進取,雖壯志難酬,但其所作所為亦基本符合天下大勢和蜀漢國情。

可以說,沒有諸葛亮的慧眼識人,便沒有後來的蔣琬;而沒有蔣琬這位治國之才,昏庸無能的劉禅也不可能在位期間維持蜀漢幾十年的太平日子。

【NO.2 費玮】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承續諸葛亮遺志的是第二任接班人費偉。那時,諸葛亮已辭世長達十一年之久。然而,後主劉禅與蜀漢的衆多重臣依然謹遵諸葛亮的遺命,将費偉推舉為蔣琬的繼任者,由此可見蜀漢君臣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深。在與東吳的交涉中,費偉所取得的功績甚至超越了鄧芝,連孫權都對他贊歎不已,當場表示:“先生真是世間難求的賢才,日後必定成為蜀國朝廷的支柱。恐怕日後蜀國朝廷的防務,不能再常邀您前來協助了。”并将手中常持的寶劍贈予費偉。

随諸葛亮北征時,魏廷與楊儀關系緊張,連諸葛亮都感到棘手,全靠費偉從中調和,使得軍務得以順利進行。諸葛亮離世後,費偉接任後軍,不久便接替蔣琬出任尚書令。蔣琬病重時,還推薦費偉升任大将軍,并兼管尚書事務,為接任做好準備。費偉記憶力超群,過目不忘,是以工作效率極高。盡管軍務繁忙,他仍能輕松應對,甚至在閑暇之餘與賓客飲酒談笑,從未耽誤過公事。

有一陣子,費偉因公出差,由董允暫代尚書令之職。董允試圖模仿費偉的工作方式,然而僅僅十日内,公務便堆積如山。董允不禁感歎:“人的能力差異竟如此之大,費公的能力實在遠非我所能及。即使我拼盡全力,也難得半日清閑。”費偉性格謙遜樸素,家中從不積聚财物,兩袖清風,他的兒子們也過着布衣素食的簡樸生活。他出行時常常不帶随從軍騎,與普通小官員無異。

延熙十一年,費偉駐紮在漢中前線,卻依然能夠有效地掌控成都的軍政大事。延熙十五年,他正式被任命為衆臣之首,然而正當他準備大展才華、為國效力之際,卻在一次宴會上因酒醉被魏國降将郭循刺殺身亡。

費袆,字文偉,出身于江夏鄳地。他自幼父母雙亡,依靠同族長輩費伯仁生活。費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劉璋的母親。當劉璋派人前來迎接費伯仁入蜀時,費伯仁便帶着費袆一同前往蜀地求學。先主劉備平定蜀地後,費袆便留在益州,與汝南人許叔龍、南郡人董允齊名。當時許靖喪子,董允和費袆計劃一同前往許靖之子的葬地吊唁。董允向父親董和請求借一輛車,董和便派人駕馭一輛鹿車供他們使用。這輛鹿車由人力推挽,窄小僅能容納一人。董允面露難色不願上車,而費袆卻毫不猶豫地先行上車。

到達葬地後,諸葛亮和衆多達官貴人已齊聚一堂。他們見到這輛罕見的鹿車都感到好奇,董允神色緊張不安,而費袆卻表現得泰然自若。鹿車被車夫拉回後,董和詢問了此行的情況,得知費袆的表現後,便對董允說:“我常懷疑自己和文偉的優劣難分,如今看來,我已心中有數。”

先生劉禅被立為太子時,費袆和董允被任命為舍人,後又被提升為庶子。劉禅繼位後,他們擔任黃門侍郎。當丞相諸葛亮南征歸來時,衆多官員都前往都城外數十裡處迎接。雖然大多數官員年齡和職位都高于費袆,但諸葛亮卻唯獨命費袆與自己同乘一車,從此衆人對費袆刮目相看。諸葛亮剛從南邊歸來時,便任命費袆為昭信校尉出使吳國。孫權為人圓滑善辯,而吳國的諸葛恪、羊旌等人也博學多才、能言善辯。然而在與費袆的交談中,他們卻始終無法使費袆屈服。孫權對費袆極為器重,稱贊他是天下難得的德才兼備之人,日後必定成為蜀國的重要輔佐。費袆回國後,被提升為侍中。

諸葛亮北駐漢中時,任命費袆為參軍。由于他出使吳國時總能圓滿完成皇帝的旨意,是以多次被派往吳國。建興八年,費袆轉任中護軍,後又擔任司馬。當時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關系緊張,兩人常因意見不合而争吵不休,有時甚至拔刀相向。在這種情況下,費袆常常坐在他們中間進行勸解。諸葛亮在世時,之是以能夠充分發揮魏延和楊儀的才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費袆的調解和扶持。諸葛亮去世後,費袆接任後軍師,不久又代替蔣琬擔任尚書令。當蔣琬從漢中傳回涪縣時,費袆被提升為大将軍并兼任尚書事務。

延熙七年,魏軍駐紮在興勢山,後主劉禅授予費袆符節并賦予他殺違令者的權力,命他率領軍隊前去抵禦。此時光祿大夫來敏前來向費袆辭行并邀請他下棋。盡管戰事緊急、軍書頻傳、人馬披甲戴盔、戰車整裝待發,但費袆卻與來敏專心緻志地下棋,毫無急躁厭倦之态。來敏贊歎道:“我此來不過是試探你的氣度罷了!看來你确實是最佳人選,必定能夠成功擊退敵軍。”費袆抵達興勢山後,敵軍果然撤退,他是以被封為成鄉侯。後來蔣琬多次推讓益州的職務,費袆便兼任益州刺史。費袆為蜀國立下的功勳與蔣琬不相上下。延熙十一年,他出駐漢中。從蔣琬到費袆,即使他們身負重任遠在他鄉,朝廷在獎懲事務上仍需先征求他們的意見後再行處理,足見他們受到的重用與信任。延熙十四年夏,費袆傳回成都。當時有觀星者稱都城無宰相星象,是以到了冬天他又帶兵北駐漢壽。延熙十五年,後主劉禅命費袆自建府署。十六年年初的大會上,魏國降将郭修也在場。費袆飲酒過量至大醉,結果被郭修手持短劍刺殺身亡。他死後被追封為敬侯。

【NO3.姜維】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蔣琬與費偉雖先後出任大将軍、大司馬之職,然二人皆為文官出身,且缺乏諸葛亮那般身經百戰的實戰經驗,是以嚴格說來,他們僅是蜀漢大軍的挂名統帥而已。而真正在後諸葛亮時代,統領軍隊與曹魏大軍交鋒的,則是與諸葛亮有着正式師徒關系,且在兵法上繼承其衣缽的姜維。在與諸葛亮的深入交談後,姜維深受感動,決心為光複漢室之大業而努力。

諸葛亮北征期間,姜維作為參謀本部的重要成員,地位僅次于楊儀,因其文武雙全,在戰術層面承擔了更為重要的任務。諸葛亮病逝後的撤軍行動中,負責抵擋司馬懿追兵、承擔斷後重任的便是姜維。回到成都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将軍,實際上統領了諸軍,并被進封為平襄侯。延熙元年,大将軍蔣琬進駐漢中,姜維随侍在側,實際指揮軍事作戰。不久,蔣琬升任大司馬,姜維也以司馬的身份,參與軍政決策,并多次從祁山西戰線領軍北伐。

延熙六年,蔣琬表奏姜維擔任鎮西大将軍,兼任涼州刺史,俨然成為蜀漢北伐軍團的總指揮官。此期間,蔣琬與姜維配合默契,也是姜維最為得心應手的時刻。蔣琬去世後,姜維升任衛将軍,與大将軍費偉共同處理尚書事務。姜維接連擊敗波山平原的夷人、沈大将軍郭準軍團,聲勢浩大。然而,費偉卻以連年征戰導緻蜀漢國力損耗為由,反對大規模用兵。姜維雖多次計劃從涼州大軍北伐,但費偉常常隻準許一萬以下的兵員,使得姜維難以充分發揮實力。

延熙十六年,費偉遇刺身亡,鷹派立刻掌握實權。連續三年,姜維三次對曹魏用兵,雖有小勝,但都因糧食運輸困難而不得不撤軍。十九年,姜維升任大将軍,與鎮西大将軍胡濟在土邦會師,共同北伐。不幸的是,胡濟遲至,導緻姜維大軍被魏将鄧艾擊敗,傷亡慘重,這是姜維在北方用兵的首度嚴重挫折。隔年,姜維趁曹魏征東大将軍諸葛誕反叛之際,從秦川率軍北征響應,但遭到曹魏大将軍司馬望和鄧艾的聯手對抗,姜維力戰無效,後聞諸葛誕敗亡,乃領軍退回成都。

景耀元年,宦官黃皓專權,朝政敗壞,人心惶惶。加上姜維長年征戰,功績不顯。黃皓挑撥後主劉禅,有意以右大将軍間宇替代姜維。姜維于是長期駐守漢中,堅守劍閣,對抗曹魏南征軍團的主力鄧艾及鐘會。不久,鄧艾果然為鐘會所害,姜維更是煽動鐘會以益州牧的名義,占據蜀中發動叛變,但曹魏南征軍團将領不支援,雙方在成都發生激戰,最終鐘會和姜維雙雙遇害。據傳,姜維被亂兵所殺,對方剖解其屍體,見其膽大如鬥,皆感驚奇。姜維的妻子和家人,也同時遇難。

姜維,字伯約,生于202年,卒于264年,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氏。三國時期蜀漢的傑出将領,官至大将軍。少年時與母親相依為命,深受儒家大師鄭玄學說的熏陶。因父親姜冏戰死沙場,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

在諸葛亮北伐時期,姜維因被懷疑有異心而不得已投降蜀漢,然而卻得到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祎去世後,姜維開始獨攬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将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鋒。姜維的北伐戰績斐然,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持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然而,随着蜀中大臣多對姜維北伐持反對态度,以及宦官黃皓的弄權,姜維雖試圖誅殺黃皓,但未能成功,隻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來,司馬昭五路伐蜀,姜維堅守劍閣,成功阻擋了鐘會的大軍,卻不幸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禅投降。此後,姜維懷揣複興蜀漢之志,假意投降魏将鐘會,意圖利用鐘會的反叛來實作恢複漢室的願望,但遺憾的是,鐘會的反叛最終失敗,姜維與鐘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NO4.董允】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他贊美道:侍中郭攸之、費偉、董允等人,皆為先帝所選,用以輔佐陛下。至于權衡得失,進獻忠言,則是攸之、偉、允的職責所在。若無善言,則攸之、偉、允等人當擔責,以示其過。這位諸葛亮眼中的賢臣董允,不僅是蜀漢後期的關鍵重臣,更是泸州人的驕傲。諸葛亮北伐時,後主劉禅尚年輕,判斷力未熟,故董允,以他一貫的公正嚴明,協助劉禅排除奸邪,是以被晉升為傳中,并統領親衛兵。由于郭攸之和費偉性格較溫和,是以進谏納言的責任,大多落在董允身上,連劉禅都對他敬畏三分。蔣琬駐守漢中時,成都的軍政大事由費偉主持,而董允則成為費偉不可或缺的助手。劉禅寵愛宦官黃皓,而黃皓雖聰明機敏,但唯有董允能制約他。在董允的時代,黃皓的地位始終隻是黃門丞,無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董允,字休昭,原籍四川省泸州市江陽區分水鎮。他乃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董和之子。

公元227年,陝西漢中,遠離蜀漢的政治中心成都。早春的陽光雖然溫暖,但仍帶着一絲寒意。在林木蔥茏的郊外,一隊隊士兵手持戈戟,精神飽滿,等待着丞相諸葛亮的指令,準備首次從祁山北伐曹魏。此時的諸葛亮,仍在軍帳中沉思,他頭戴綸巾,輕搖鵝毛扇,臉上流露出淡淡的憂慮。他擔憂的是缺乏經驗且喜好享樂的劉禅,能否獨自應對國家大事。此行兇吉難料,若劉禅有所閃失,他将如何對得起先皇劉備的托孤之情?

諸葛亮心思缜密,早已為朝廷的人事安排做好了打算。他取出昨晚寫好的《出師表》,鄭重地交給營門外的特使,命其連夜傳回成都,呈給劉禅。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告誡劉禅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并推薦了他認為能夠擔當國家大事的賢良之士:“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誠信良善之人,心思忠誠純正,是以先帝選拔他們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應咨詢他們,然後再去實施,這樣一定能補漏糾錯,有所廣益。……至于權衡得失,進獻忠言,則是攸之、祎、允的職責。……若他們未能提出有益的建議,則應責備攸之、祎、允等人的失職,以彰顯其過錯。”諸葛亮所稱贊的董允,正是泸州人的驕傲。随着《出師表》的廣為流傳,董允的名聲也愈發響亮。

董允為官清廉,不慕名利。盡管他的政績卓著,許多蜀漢官員,甚至擔任益州刺史的蔣琬,都建議劉禅給董允加官進爵,賜予食邑,但都被他一一婉拒。據說有一次,劉禅聽從了一位官員的建議,悄悄地将整個分水鎮劃歸董允名下,作為他及其後代的領地。董允得知此事後,一方面上書劉禅堅決拒絕,另一方面連夜騎馬趕回分水鎮,燒掉地契,将分到的田地一一退還給鄉民。他的這一舉動,赢得了分水鎮民的深深敬意,至今仍在當地傳為佳話。

董允為人正直謙遜,待人平等,尊重賢士。據說有一年春天,思鄉情切的董允與尚書令費祎等好友相約回鄉遊玩。當他們的車駕已經備好,正準備出發時,劉禅的一位年輕侍從董恢慕名來訪。董允熱情地接待了他,但董恢感到不安,想要告辭。董允卻堅持留他下來:“我與費祎等友出遊,本是為了暢談心事,現在先生光臨寒舍,正是交流的好時機,我怎能錯過呢?”于是,董允放棄了回鄉的計劃,與董恢徹夜長談。

董允就是這樣一位堅守清廉政治操守的官員,始終為蜀漢和人民着想。是以,他受到了蜀漢士民的尊重,與諸葛亮、蔣琬、費祎并稱為“四英”。即使他已經離世,蜀漢人民依然懷念他。為此,董允家鄉的鄉民在分水鎮大悲村董允壩為他選地建墓,傳說那是他的衣冠冢。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時任泸州刺史的阮時升曾修葺董允墓,并立有墓碑和詩碑。阮時升在詩中高度贊揚了董允的道德功績:

功業卓著留兩朝,千年孤墳人猶瞻。

山河未改生前景,禾黍今觀隴下田。

遺冢有碑猶識性,薦萍無主獨悲賢。

遙知英魂猶在世,欲挽落日已黃昏。

【NO5.楊儀】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諸葛亮在前線病逝,對五文原的蜀漢大軍而言,無疑是一次空前的挑戰。主将的離世使得全軍士氣低迷,如何在敵軍的嚴密監視下安全撤退,成為諸葛亮臨終前最為牽挂之事。魏延勇猛無雙,姜維智勇雙全,王平經驗豐富,費諱協調能力出衆,然而諸葛亮認為他們或許難以獨當一面,完成撤軍的規劃,這需要深思熟慮和行政能力。經過反複權衡,諸葛亮最終選擇了那位飽受争議但行政能力卓越的參謀——楊儀。

在北伐前線,諸葛亮最為倚重的兩人,便是楊儀與魏延。他們一文一武,堪稱蜀漢北征軍的瑰寶。然而,這兩位人才卻性格不合,争執激烈。在五丈原病重之際,諸葛亮權衡利弊後,仍決定由楊儀指揮并監督撤軍工作。楊儀果然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華,迅速引領大軍脫離險境。然而,這也導緻了魏延因不服從指令而兵敗身死的悲劇。

諸葛亮生前對楊儀的性格缺陷深感憂慮,認為他心胸狹窄,難以與人和諧共處。是以,諸葛亮在安排繼承人時,選擇了性格豁達的蔣琬。得知這一消息後,楊儀大為不滿,不僅公開貶低蔣琬,還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不滿。他的激烈反應導緻了蜀漢新政權的動蕩,蔣琬無奈之下,隻得派遣與楊儀交情深厚的費偉前去安撫。然而,楊儀對費偉的勸說充耳不聞,甚至出言不遜,表示如果當初投降曹魏,将會獲得更大的功勞,不會像現在這般落寞。費偉大驚,立即向朝廷密報此事。

蔣琬考慮到楊儀過去的功勞,在建興十三年免去了他的死罪,僅将他貶為庶人,流放至漢嘉郡。然而,楊儀卻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決心赴死。他變本加厲,公然上書指責朝廷不公,言辭激烈而不馴。蔣琬無奈之下,指令郡令逮捕楊儀,楊儀最終在獄中自殺身亡。

諸葛亮多次出征,楊儀常為其規劃分部、籌度糧谷,處事迅速而果斷。是以,一應軍務皆由楊儀負責辦理。前軍師魏延善于養兵,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軍中衆人都對他敬而遠之。唯獨楊儀不肯對魏延妥協,導緻兩人關系緊張如水火。諸葛亮病逝後,楊儀率部傳回朝廷,并誅殺了魏延。然而,楊儀自以為功勳卓著,理應接替諸葛亮執掌朝政,但諸葛亮的遺願卻是讓蔣琬繼位。楊儀回朝後,雖被拜為中軍師,但實際上并無實權,隻是無所事事。對此,楊儀深感不滿,常發怨言。後軍師費祎将他的怨言密奏給後主,導緻楊儀被廢為庶民,流放至漢嘉郡。在流放地,楊儀仍上書诽謗朝廷,言辭激烈。朝廷下令逮捕楊儀,最終楊儀自殺身亡,其妻傳回蜀地。

楊儀的優缺點均十分明顯:一方面他才華橫溢,在随諸葛亮北伐期間,每次出兵都能迅速規劃分部、籌度糧谷,展現出卓越的行政能力;另一方面他心胸狹窄,與人難以和睦相處。例如他在任尚書時與尚書令劉巴不和。盡管他受到關羽派遣去見劉備,并得到劉備的賞識和重用,但他的眼光卻相對淺短。當劉備征伐東吳時,楊儀因與劉巴不和而被降職。他未能了解劉巴作為上司所掌握的權力的重要性,顯示出他對政治形勢的洞察力不足。此外,他與魏延的沖突也源于他不願對魏延妥協,這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心胸狹窄。在諸葛亮選擇蔣琬作為繼承人後,楊儀因未能得到期望中的高位而大發牢騷,這再次暴露出他對政治形勢的誤判和心胸狹窄的弱點。

盡管楊儀的才能得到了廣泛認可,但他的性格缺陷最終導緻了他的悲劇。他未能看清當時的政治形勢,發牢騷的時機不當,最終導緻了他的悲慘結局。這也提醒我們,在職場中,除了具備才華和能力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政治智慧,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和成就。

【NO.6 王平】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街亭之戰,堪稱諸葛亮生平最為重大的失誤,除了主将馬谡被處以極刑以示懲戒外,包括諸葛亮、趙雲、魏延等在内的将領都遭到了貶職的處罰。然而,在這波貶職風波中,卻有一位偏将因卓越的戰功脫穎而出,他便是出身行伍、大字不識幾個的王平。在街亭一役中,王平率領千餘兵馬,以鳴鼓自持、虛張聲勢的戰術,成功使張郃不敢輕舉妄動,為蜀漢大軍的安全撤退至漢中赢得了寶貴時間。王平是以次特殊軍功,在一片貶職聲中,被拜為參軍,進而晉升為讨寇将軍,并封為亭侯。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王平以副師之職圍攻祁山。面對司馬懿派遣的張郃大軍,王平率領由南方少數民族組成的無當飛軍,誓死堅守,張郃久攻不下,最終無功而返。諸葛亮在與司馬懿的首次交鋒中取得顯著優勢,其中王平以少數兵力牽制住曹魏猛将張郃的軍團,功不可沒。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撤軍之際魏延作亂,奉命鎮壓魏延叛軍的便是王平。王平是以功,被升任為後典軍、安漢将軍,不久更擔任漢中太守一職。建興十五年,王平進封為安漢侯,接替原駐守漢中的副車騎将軍吳懿,成為蜀漢前線軍團的總指揮。蔣琬進駐漢中時,以王平為北征的前鋒軍團。

延熙六年,蔣琬率軍退回涪城時,任命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将軍,成為蜀漢漢中駐守軍團的總司令。延熙七年,曹魏大将曹爽率領十萬大軍攻擊漢中,蜀漢前線将領們陷入恐慌,唯獨王平鎮定自若,指揮若定。在費祎率領的援軍支援下,曹爽無功而返。當時,王平在北方,鄧芝在東方,馬忠在南方,三人共同成為蜀漢政權的“鐵衛”。

盡管王平出身行伍,不識文字,但在口述作書時,卻思維靈活,條理清晰。他常請幕僚為他誦讀《史記》和《漢書》,并能深刻了解其中的大義。王平個性嚴謹,不苟言笑,整日端坐,展現出非凡的耐性,與一般行伍出身将領的浮躁形成鮮明對比。然而,他有時也顯得心胸狹窄,缺乏大将之風,這或許與其學識不足有關。延熙十一年,王平在軍旅中病逝。

王平(?-248年),字子均,又稱何平,是蜀國後期的傑出将領。關于其生年,史籍中并未明确記載。據《三國志·王平傳》記載,王平幼時寄居在外祖父何氏家中,是以曾姓何,故部分史籍稱其為“何平”。成年後,他複姓“王”。

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辭世,其子王訓繼承其位。同年,王平的同郡漢昌人句扶,因忠勇寬厚、屢立戰功而備受贊譽,其名聲和爵位雖略遜于王平,但官至左将軍,封宕渠侯。後來,張翼和廖化也相繼擔任大将軍一職。

王平最初投奔曹操,後在漢中之戰時轉投劉備。諸葛亮首次北伐時,王平随馬谡防守街亭,因其卓越的見識和在撤退時的出色表現受到諸葛亮的賞識,得以破格提升。在諸葛亮去世後,他協助衆人平定了魏延之亂。蔣琬執政初期,王平協助吳懿防守漢中,後升為鎮北大将軍,統領漢中,成功抵禦了魏将曹爽的大規模伐蜀行動。

蜀國後期,衆多著名将領相繼離世。當時,鄧芝駐守東方,馬忠駐守南方,而王平則駐守北方。這三位蜀将名聲顯赫,功勳卓著。

據史書記載,王平雖一生戎馬,卻不識文字,認識的字寥寥無幾。然而,他口述的公文書函卻見解獨到,條理分明。無論行軍途中還是駐守營地,他總是請人為他誦讀《史記》、《漢書》中的本紀列傳。聽過之後,他不僅能完全記憶下來,還能對每個人物的得失、優點與缺點作出評價,從中吸取教訓。

王平嚴守法度,言語嚴正,從不戲谑。他整日正襟危坐,毫無武将的輕躁之氣。然而,有時他也顯得性情狹隘、多疑,并偶有自輕之處,這或許是他人生中的遺憾。與此同時,王平的同郡漢昌人句扶,以忠勇寬厚著稱,屢立戰功,其名聲和爵位雖稍遜于王平,但官至左将軍,封宕渠侯。後來,張翼和廖化也相繼成為大将軍。當時的人們贊譽道:“前有王、句,後有張、廖。”

論及王平的優缺點,他雖不識文字,但口述之書函見解獨到,條理清晰。他熱愛學習,無論行軍還是駐守,都請人誦讀史書,并能從中吸取教訓。他遵守法度,言語嚴正,性格沉穩,無武将的輕躁之氣。然而,他有時也顯得性情狹隘、多疑,這或許是他的不足之處。

【NO7.馬忠】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承續諸葛亮南征的赫赫戰功,坐鎮南方最為得力、被譽為蜀漢南方國防鐵壁的,便是當年南征大軍的主将——馬忠。馬忠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地替代了頻繁的軍事行動,使得南中地區的穩定得到了長足的進展。自諸葛亮之後,南中地區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叛亂事件。延熙五年,馬忠奉旨回朝,與大将軍蔣琬共商軍國大事,并被封為鎮南大将軍。延熙七年,大将軍費偉北征時,馬忠以尚書事的身份留守成都,費偉歸來後,馬忠再度重返南中。十二年,馬忠在駐守的營區内因病辭世。馬忠為人寬厚大度,喜歡談笑風生,盡管内心充滿怒火,但從不輕易表露,處理事務時則果斷決絕。他恩威并施,使得南中的少數民族對他既敬畏又愛戴。馬忠離世後,少數民族按照各自的習俗,紛紛為他痛哭流涕,并修建大廟來供奉他。

馬忠,字德信,生于巴西阆中,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傑出将領。東漢末年,他曾在巴西郡擔任吏員,因表現優異而被舉薦為孝廉,後擔任漢昌長。當昭烈帝劉備在夷陵兵敗,駐守永安時,巴西太守閻芝征集了五千人補充兵員,并派遣馬忠率兵前往。劉備與馬忠交談後,對他大為贊賞,并向尚書令劉巴稱贊他具備黃權一般的才華。當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時,他聘請馬忠為門下督。在諸葛亮的南征中,馬忠被任命為牂牁太守,他率領偏軍成功平定了當地的叛亂。馬忠在牂牁的治理成效顯著,是以諸葛亮又提拔他為參丞相軍事,作為丞相長史蔣琬的副手,負責處理後方的軍政事務。此後,他還兼任了益州治中從事的職務。當魏軍大舉進攻漢中時,馬忠前往諸葛亮軍中協助處理軍務。接着,他又指揮牙門将張嶷等将領成功平定了叛亂的汶山郡羌人。南中的豪族劉胄發動叛亂,各郡紛紛騷動,諸葛亮便派馬忠接替原庲降都督張翼,馬忠不負衆望,成功平定了這場叛亂。是以,諸葛亮加封馬忠為監軍、奮威将軍,并賜予他博陽亭侯的封号。建甯郡曾殺害太守正昂,并綁架太守張裔送給吳國,是以過去的庲降都督常常駐紮在漢族人較多的平夷縣。而馬忠卻選擇将駐地遷移到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的味縣。越巂郡一直處于混亂狀态,馬忠指揮并協助越巂太守張嶷恢複秩序,是以直接晉升為安南将軍,并進封為彭鄉侯。當大司馬蔣琬北駐漢中時,馬忠入朝述職,受命前往前線傳達诏旨,并被加拜為鎮南大将軍。魏國進攻漢中時,大将軍費祎率軍北上增援,而馬忠則留在成都處理政務。費祎班師回朝後,馬忠才傳回南中。延熙十二年,馬忠在任上病逝,其子馬修繼承了他的爵位。

馬忠追随丞相諸葛亮南征,曾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多次擊敗南蠻軍,但在與祝融夫人的對抗中,為營救張嶷曾一度被俘。在北伐期間,他以奮威将軍、博陽亭侯的身份擔任右軍領兵使。建興七年,他參與了擊敗曹軍的大戰。而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戰役中,馬忠與姜維一同率領中隊進攻北原。

【NO8.鄧芝】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諸葛亮掌政後,蜀漢政權與東吳維持了長期的和平穩定,使得東線無戰事,這一成就的背後,功不可沒的是蜀漢東戰線防軍團的總司令——鄧芝。劉備辭世後,鄧芝作為首位外交使節,奉命與孫權進行和談。憑借他的誠意與機智應答,迅速化解了吳蜀之間的敵意。孫權在給諸葛亮的信中贊譽道:“和合二國,唯有鄧生”。在諸葛亮多次北伐期間,鄧芝作為軍團的重要治軍顧問,擔任中監軍、揚武将軍。諸葛亮離世後,鄧芝升任前軍師、前将軍,并兼領兖州刺史,後來還負責督守江州,與孫權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延熙六年,他晉升為車騎将軍,最終于延熙十四年病逝于東方前線。

鄧芝身為将領二十餘年,賞罰分明,體恤士卒,生活極為簡樸。他的衣食皆由官府供給,從未涉足私産經營,以至于妻子有時都飽受饑寒之苦,去世時家中竟無餘财。鄧芝性格剛直,不尚虛飾,與人交往少有主動,是以在官場中顯得頗為孤獨,朋友不多。但他對此毫不在意,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盡職盡責。在蜀漢官員中,唯有姜維與他意氣相投,彼此敬重。

鄧芝(?—251年),字伯苗,出生于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乃鄧禹之後,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大臣。早年便有人預言他将來能位至大将。後受劉備委任,擔任郫令,繼而升遷為廣漢太守。因其清廉嚴謹、政績顯著,被征召入朝擔任尚書。劉備逝世後,他奉命出使吳國,成功修複了兩國關系,并深得孫權贊賞。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屯兵漢中,準備北伐,任命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将軍,命其與趙雲佯攻郿城,以吸引曹真主力。建興十二年(234年),鄧芝升任前軍師、前将軍,兼任兖州刺史,封陽武亭侯,不久後又負責督守江州。在此期間,孫權多次與鄧芝聯絡,贈賜豐厚。

延熙六年(243年),鄧芝晉升為車騎将軍,後被授予假節的權力,并成功平定了涪陵的叛亂。延熙十四年(251年),鄧芝病逝。他的一生正直、簡單,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在二十多年的軍事生涯中,他賞罰分明,深受士卒愛戴。他身上的衣食均來自官府供給,從未涉足私産經營,以至于妻子有時都飽受饑寒之苦,去世時家中也無一物可留。

【NO9.張翼】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張翼,其性嚴謹,一絲不苟,因之未得少數民族之歡心。劉胃作亂之際,張翼雖有嚴懲之意,然地方長老不予支援,反而緻亂事愈演愈烈。諸葛亮無奈,遂調馬忠前來替換。馬忠尚未履任之時,局勢愈發嚴峻,部屬勸張翼棄職歸都,然張翼正色言曰:“今日被調,實因己力不足,豈敢怨朝廷?今替代者未至,更當嚴加防備,加強糧草儲備,豈可因私情誤國?”馬忠日後能輕易破劉胄,張翼之充分準備,功不可沒。諸葛亮逝後,張翼得拜封前将軍,爵封關内侯。延熙元年,又拜尚書,進封都亭侯、征西大将軍。張翼與姜維于軍略上頗有分歧,姜維主張積極進取,而張翼則偏穩健戰術,反對冒進。雖有争執,然姜維仍甚倚重張翼,常邀其同行,張翼亦不得已而随之。蜀漢亡時,張翼與姜維奇于劍閣,旋參與策反鐘會之謀,然終死于亂軍之中。

張翼,字伯恭,劉備領益州牧時,任其為書佐。後舉孝廉,出仕為江陽長,曾于漢水之戰中為趙雲副将。後遷涪陵縣令,又曆官梓潼、廣漢、蜀郡太守。諸葛亮治南夷時,任翼為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将。張翼性格謹慎,執法時難以變通,故不得少數民族之心。耆帥劉胄叛亂,張翼未能攻克而召回,馬忠代之,馬忠依前策斬殺劉胄,平定南土。諸葛亮出武功山時,張翼任前軍都督,與魏軍交戰,表現勇猛。亮卒後,張翼受封關内侯,後又任尚書,進封都城亭侯,備受重用。張翼以國小民疲為由,與姜維之伐魏方略相争,雖未果,然仍随軍出征,自此二人不和。姜維大破王經,斬敵數萬,張翼勸其見好就收,姜維不從,後攻狄道無果。張翼每随征,皆不得已而為之。蜀漢亡後,張翼随姜維降于鐘會于涪。次年,鐘會反叛未果,張翼亦遭亂軍所害。

張翼執法嚴明然不知變通,忠誠耿耿而壯志難酬,才華橫溢卻命運多舛。初為劉璋麾下将軍,後歸劉備。劉備崩後,随諸葛亮北伐,屢建功勳,拜征西大将軍。蜀國亡後,随姜維降鐘會,然鐘會之亂為魏所平,張翼亦遭亂軍所殺。一代名将,竟成政治鬥争之犧牲品,令人扼腕歎息。

【NO10.張嶷】

諸葛亮死後誰可以接班,細數諸葛亮的十大接班人?

繼王平、馬忠、鄧芝等第二代戰将相繼離世後,與姜維并肩撐起蜀漢的支柱,主要是張嶷與張翼二人。張嶷積極協助南方少數民族進行耕種、畜牧與鹽鐵經營,大幅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水準,為南中地區的進步與繁榮作出了傑出貢獻,因而受到了後主劉禅的嘉獎,加封他為撫戎将軍。張嶷不僅心思缜密,更擁有不凡的見識。他曾勸誡大将軍費偉,切勿忽視身邊的防衛,然而費偉并未采納其建議,最終遭遇刺殺身亡。東吳太傅諸葛恪(諸葛瑾之子)北伐曹魏時聲勢浩大,張嶷亦曾提醒他保持謹慎,勿生驕縱之心,但諸葛恪亦未能聽從,不久便遭受夷族的災禍。

張嶷在南中任職長達十五年之久,當他調回成都時,夷人們依依不舍,挾帶着糧食哭泣送别。甚至有百餘名邑民率領随他朝貢,朝廷是以加封他為蕩寇将軍。後來,他跟随衛将軍姜維北征,以少量兵力與月将餘質交鋒,雖然成功殲滅了敵軍的大部分統軍,但張嶷自己卻因傷勢過重,最終戰死于沙場。南方越巂郡的夷人得知張嶷的死訊後,無不悲痛欲絕,甚至為他建起廟宇,舉行祭祀活動。

張嶷自成年時起便擔任縣功曹一職。劉備平定蜀地時,山賊侵襲郡縣,縣令棄家而逃,張嶷卻背負着縣令的夫人,冒着生命危險沖破賊圍,是以聲名遠揚。在建興年間,廣漢地區土寇作亂,勢頭猖獗,張嶷運用智謀,設宴誘敵,親自率領伏兵,斬殺了五十多名賊首,僅用了十天時間便平定了這場叛亂。之後,他擔任馬忠部下的牙門将,北讨汶山羌族,南平四郡蠻夷,多次籌畫方略,立下赫赫戰功。

張嶷出身貧寒,但自小便展現出非凡的膽識。建興五年(西元227年),諸葛亮北伐期間,漢中、廣漢、綿竹地區的山賊張慕等人乘機作亂,張嶷以都尉的身份領兵讨伐,巧妙運用計策将張慕等五十餘人斬首,僅用十天時間就平定了山賊之亂,是以被拜為牙門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