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氏县消失的古村:七义村

作者:宁晋大陆泽文化
元氏县消失的古村:七义村

古代, 元氏县北部曾有七义村,唐代的记载,见诸于元氏县《大唐故宣州宣城縣尉李府君夫人賈氏墓誌銘並序》:“以建中二年二月十二日,寝疾奄终于赵州元氏县之官舍。浃族衔哀,举门抱痛。春秋七十有六,无子,有张氏女一人,泣血毁容,殆将灭性。以其年三月廿三日窆于七义原,权礼也。合防之志,今则未从,同穴之言,他年再复。”

五代时期的后唐也有记载。北宋王钦若撰《册府元龟》卷一百四十:“末帝清泰二年七月,镇州元氏县文成乡七义里民曹重兴,七世义居,孝义闻于乡党,诏文成乡改为仁孝乡,七义里改为旌义里。仍委本道依令式旌表门闾,其曹重兴宜令授,本府不赴,任文参。”清泰是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年号,他在位只有三年。清泰二年即公元935年。

关于七义村所属的“仁孝乡”也有据可查,有史可稽。清代沈涛撰《常山贞石志》载,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氏县重修庙学记》碑阴有:神岩乡,龙泉乡,仁孝乡,仁德乡,在城坊等字样。据此可推测元代元氏县乡社设置,对照县志可以考察乡社之沿革脉络。《元氏县志.崇祯志》:“乡四:东曰仁德乡,南曰神岩乡,西曰龙泉乡,北曰永泰乡。社二十一。”其神岩乡,仁德乡名称依旧。由此可知,明朝元氏县北部的“永泰乡”,就是元朝乃至以前的“仁孝乡”。

七义村建村于何时?为何取名“七义”?

与元氏县七义村有关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天保,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年号。

七义村名的意思并不是“七世义居”。七义的意思有两种。

一是儒家的九行之一“七义”:一仁,二行,三让,四言,五固,六始,七义,八意,九勇。九丑。“制科初场试七义,本经传至矣,”

二是佛教的“七义”。《辩中边论》,右世亲菩萨造,释弥勒中边论颂。此论说七义:一相,二障,三真实,四修诸对治,五即此修分位,六得果,七无上乘。

元氏县消失的古村:七义村
元氏县消失的古村:七义村

北宋欧阳修撰《集古录》卷四《北齐常山义七级碑》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七义村的“七义”与佛教有关。

北齐常山义七级碑(岁月见本文)

北齐常山义七级碑一〈天保九年〉 右不著书撰人名氏,文为声偶,颇奇怪,而字画亦佳,往往有古法。碑云“常山太守、六州大都督、仪同三司綦连公,以天保九年造浮图”。天保,齐文宣年号也。《北齐书》有綦连猛,而不为常山太守、都督、仪同等官,不知此所谓綦连公者何人也。嘉祐八年九月二十日书(右真迹)。

北齐常山义七级碑二 右《常山义七级碑》,不著书撰人名氏,文辞声偶而甚怪,书字颇有古法。其碑首题云《慕容仪同麴常山石氏诸邑义七级之碑》。其文云“常山太守、六州大都督、仪同三司綦连公,以天保九年为国敬造七级浮图一区。至天统中,复持节都督瓜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瓜州刺史、常山太守、六州大都督、频阳县开国子、乐平县开国男慕容乐,及散骑常侍郎、骠骑大将军、前给事黄门侍郎、缮州大中正、食新市县干、新除常山太守麴显贵,与功曹石子和等增成之。”盖北齐时碑也。綦连公不见其名。北齐有綦连猛,不为常山太守,不知此何人?而慕容乐官兼刺史、太守,并封两县,不可详也。“食县干”入官衔,盖当时之制,亦不可详也。“义”者,众成之名,犹若今谓义井之类也。

元氏县消失的古村:七义村

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六《北齐恒山义七级碑》,抄录了欧阳修《集古录》:

不著书撰人名氏,七级者,浮图也,义者,盖邑人为众所造,若义井也。碑首题云:慕容仪同曲常山义七级之碑。据碑文:常山太守綦连公,以天保九年造浮图。

其后,慕容,乐曲显贵,相继为大守,而增葺之也。綦连公,不知其名(集古录目)。

不著书撰人名氏,文辞声偶而甚怪,书字颇合古法。其碑首题云:慕容仪同曲常山义七级之碑。其文云:常山太守綦连公,以天保九年为国敬造七级浮图一区,至天统年间,以太守慕容乐及新除常山太守曲显贵(缺)  石子和等增成之。盖北齐时碑也(集古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