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氏縣消失的古村:七義村

作者:甯晉大陸澤文化
元氏縣消失的古村:七義村

古代, 元氏縣北部曾有七義村,唐代的記載,見諸于元氏縣《大唐故宣州宣城縣尉李府君夫人賈氏墓誌銘並序》:“以建中二年二月十二日,寝疾奄終于趙州元氏縣之官舍。浃族銜哀,舉門抱痛。春秋七十有六,無子,有張氏女一人,泣血毀容,殆将滅性。以其年三月廿三日窆于七義原,權禮也。合防之志,今則未從,同穴之言,他年再複。”

五代時期的後唐也有記載。北宋王欽若撰《冊府元龜》卷一百四十:“末帝清泰二年七月,鎮州元氏縣文成鄉七義裡民曹重興,七世義居,孝義聞于鄉黨,诏文成鄉改為仁孝鄉,七義裡改為旌義裡。仍委本道依令式旌表門闾,其曹重興宜令授,本府不赴,任文參。”清泰是後唐末帝李從珂的年号,他在位隻有三年。清泰二年即公元935年。

關于七義村所屬的“仁孝鄉”也有據可查,有史可稽。清代沈濤撰《常山貞石志》載,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氏縣重修廟學記》碑陰有:神岩鄉,龍泉鄉,仁孝鄉,仁德鄉,在城坊等字樣。據此可推測元代元氏縣鄉社設定,對照縣志可以考察鄉社之沿革脈絡。《元氏縣志.崇祯志》:“鄉四:東曰仁德鄉,南曰神岩鄉,西曰龍泉鄉,北曰永泰鄉。社二十一。”其神岩鄉,仁德鄉名稱依舊。由此可知,明朝元氏縣北部的“永泰鄉”,就是元朝乃至以前的“仁孝鄉”。

七義村建村于何時?為何取名“七義”?

與元氏縣七義村有關的記載,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天保九年(558年),天保,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的年号。

七義村名的意思并不是“七世義居”。七義的意思有兩種。

一是儒家的九行之一“七義”:一仁,二行,三讓,四言,五固,六始,七義,八意,九勇。九醜。“制科初場試七義,本經傳至矣,”

二是佛教的“七義”。《辯中邊論》,右世親菩薩造,釋彌勒中邊論頌。此論說七義:一相,二障,三真實,四修諸對治,五即此修分位,六得果,七無上乘。

元氏縣消失的古村:七義村
元氏縣消失的古村:七義村

北宋歐陽修撰《集古錄》卷四《北齊常山義七級碑》為我們揭曉了答案,七義村的“七義”與佛教有關。

北齊常山義七級碑(歲月見本文)

北齊常山義七級碑一〈天保九年〉 右不著書撰人名氏,文為聲偶,頗奇怪,而字畫亦佳,往往有古法。碑雲“常山太守、六州大都督、儀同三司綦連公,以天保九年造浮圖”。天保,齊文宣年号也。《北齊書》有綦連猛,而不為常山太守、都督、儀同等官,不知此所謂綦連公者何人也。嘉祐八年九月二十日書(右真迹)。

北齊常山義七級碑二 右《常山義七級碑》,不著書撰人名氏,文辭聲偶而甚怪,書字頗有古法。其碑首題雲《慕容儀同麴常山石氏諸邑義七級之碑》。其文雲“常山太守、六州大都督、儀同三司綦連公,以天保九年為國敬造七級浮圖一區。至天統中,複持節都督瓜州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瓜州刺史、常山太守、六州大都督、頻陽縣開國子、樂平縣開國男慕容樂,及散騎常侍郎、骠騎大将軍、前給事黃門侍郎、繕州大中正、食新市縣幹、新除常山太守麴顯貴,與功曹石子和等增成之。”蓋北齊時碑也。綦連公不見其名。北齊有綦連猛,不為常山太守,不知此何人?而慕容樂官兼刺史、太守,并封兩縣,不可詳也。“食縣幹”入官銜,蓋當時之制,亦不可詳也。“義”者,衆成之名,猶若今謂義井之類也。

元氏縣消失的古村:七義村

宋-陳思《寶刻叢編》卷六《北齊恒山義七級碑》,抄錄了歐陽修《集古錄》:

不著書撰人名氏,七級者,浮圖也,義者,蓋邑人為衆所造,若義井也。碑首題雲:慕容儀同曲常山義七級之碑。據碑文:常山太守綦連公,以天保九年造浮圖。

其後,慕容,樂曲顯貴,相繼為大守,而增葺之也。綦連公,不知其名(集古錄目)。

不著書撰人名氏,文辭聲偶而甚怪,書字頗合古法。其碑首題雲:慕容儀同曲常山義七級之碑。其文雲:常山太守綦連公,以天保九年為國敬造七級浮圖一區,至天統年間,以太守慕容樂及新除常山太守曲顯貴(缺)  石子和等增成之。蓋北齊時碑也(集古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