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犹记当年逃学看评书

作者:连环画旧书收藏

从小我对书籍就有种天然的爱好与敏感,看书也成了我不用培养的爱好,从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小人书到囫囵吞枣式的阅读长篇原著,都伴随我度过了那难忘的童年岁月。

喜欢读书喜欢文字的我,从小就对数理化却天然的“不开窍”,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是自己最喜欢上的课,而数学课则是自己最怕上,最不爱上的课,上课总希望时间过得更快一点,盼望下课铃声早点响起,因为,自己最怕老师提问,最怕被老师叫上讲台在黑板上做题,而自己十有八九不会做,看到别的同学做出了,自己却呆若木鸡站在众目睽睽之下,那滋味实在让自己无地自容,记得自己在大概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数学竟然只考了十三分,自然成了别人的笑柄。

犹记当年逃学看评书

按理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大家都是一个起点开始学呀,可是我的的数学总是学不进去,在别人看来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对自己来说都是那样的难。这也许就是天赋吧,当时只能认为自己天生笨。那时候语文能给自己自信,数学带给自己的只是自卑。

害怕上数学课,有时候我就找借口逃学,有时候如果老师说下节课要考察同学学的怎么样,要大家上黑板做题,我就找个借口,譬如说家里有事或者身体不舒服,然而这个理由只能对老师说,或者写个请假条,让同学带给老师批准,对父母却不能让知道,仍然说要去上学校,然后拿上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连环画)到离学校不远的路边的庄稼地里看。

犹记当年逃学看评书

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拿的是借同学的一本评书《赵匡胤演义》,几十年以后,自己有又淘到了一本,虽然还没有再重温故事情节,但那熟悉的封面和插图还是让人感到无比亲切。记得当时离学校不远庄稼地高于路面几米,是土台子,上去就到庄稼地里,很少有人经过,而且很安静,自己就悠然的或躺或坐着看起课外书来,等下课放学了,自己又跟着同村的同学回家。

犹记当年逃学看评书

小时候我最爱看的书之一就是评书,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是大陆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新中国成立后评书得到很大发展,各种评书随着广播和收音机将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千家万户。也涌现出了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等知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和《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杨家将》《海青天》《岳飞传》等经典评书。

上世纪80年代,是评书最流行的年代,不仅许多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新编传统评书,而且电台也播出了大量评书节目。因为评书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精彩热闹,引人入胜,许多评书都配有人物绣像和插图,很受读者欢迎。记得当时看过的评书有《赵匡胤演义》、《呼杨合兵》、《大侠窦尔墩》、《薛刚反唐》等。

虽然现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多元化,评书热也将不在,但还有许多人喜欢听评书,看评书。在旧书市场上,早期的经典评书和稀缺评书则成了不少读者收藏的对象而价格不菲。正如评论者说:评书不仅仅只是一种精彩的表演艺术,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听评书不只是在听精彩的故事,而是一种学习,一种培养,是一种智慧的积累,是一种养生,是一种陪伴,是一种思考,更是人生的沉淀,您如何理解呢?您喜欢看评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