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活久见!“歼-20没逃掉打火箭”,俄苏-34惨痛经验国内还没重视?

作者:赞赞在路上

#文章首发挑战赛#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故事瞬间

活久见!“歼-20没逃掉打火箭”,俄苏-34惨痛经验国内还没重视?

文|赞赞在路上

编辑|赞赞在路上

中国航天日当天,一则“歼-20打火箭“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这件事情看似平常,但却揭开了中国军队非制导武器训练的一个传统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国际热点问题:在现代化精确制导武器的大潮下,非制导武器训练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军队会不会像俄罗斯那样,在实战中因长期非制导武器训练而陷入被动?舆论哗然,各方观点纷呈。我们有必要冷静分析这个问题的本质,理清事实真相,得出客观结论。

俄罗斯的苏-34战斗轰炸机在乌克兰战争初期遭受重创,损失惨重。而就在最近,同型号的苏-34在大量使用精确制导炸弹后,攻击力骤然提升,让乌克兰防线防不胜防。这前后判若云泥的反差,令人震惊。难怪舆论会对中国战机的“打火箭“训练视为“硬伤“,生怕重蹈俄罗斯的覆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俄军的苏-34之所以初期节节败退,主要原因就是长期未能掌握制导炸弹的使用技巧,疲于奔命地投掷低精度的非制导武器。可是,中国的战机部队又怎会跟俄军一样,在现代化精确制导武器面前视而不见,固步自封?难道我们的军队真的像舆论所忧虑的那样,长期无法突破制导武器的量产瓶颈?真相又是如何?

活久见!“歼-20没逃掉打火箭”,俄苏-34惨痛经验国内还没重视?

事实上,中国军队并非一直拘泥于非制导武器训练,只是出于一些现实原因和考虑,保留了这种做法。比如,歼-7、歼-16等战机,以及轰-6K这样的重型轰炸机,都曾公开使用过火箭弹和铁炸弹进行武器投放训练。这不仅场面壮观、视觉冲击力强,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飞行员的基本功、提高投弹精准度。可见,非制导武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基础训练的需要,并非是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军队的制导武器就落后了。事实恰恰相反,大陆不仅在制导武器的种类和数量上遥遥领先,产能更是世界第一,绝对能够满足日常训练的需求。之所以外界很少看到相关的训练画面,主要是因为射程动辄几十公里的制导武器投掷训练,拍摄的确存在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弹药库存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每年都必须消耗一部分制导弹药,不用于训练是根本不可能的。

活久见!“歼-20没逃掉打火箭”,俄苏-34惨痛经验国内还没重视?

追根溯源,非制导武器训练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当时,精确制导武器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新生事物“,中国自然更是手无缚鸡之力。在这种情况下,非制导武器训练就成为无可厚非的权宜之计。而一旦培养出这种习惯,即便制导武器后来“遍地开花“,它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俄军之所以在乌克兰战场上吃了大亏,很可能是因为在冷战结束后,其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遭遇阻滞,以至于无法顺利实现“新装旧“的过渡。

展望未来,在精确制导武器无疑将主导未来战场格局的大趋势下,中国军队必将加大制导武器的使用力度,逐步减少非制导武器的使用比例。但这决不意味着要彻底放弃后者,因为基础训练的需要,非制导武器训练短期内还将保留下来。不过,相比之下,制导武器训练的频率和强度将持续增加,以确保部队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员就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制导武器的使用经验,以确保将来能够做到驾轻就熟、落地生根。

活久见!“歼-20没逃掉打火箭”,俄苏-34惨痛经验国内还没重视?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中国军队的非制导武器训练传统是落后的表现,必将在未来的实战中吃亏。“现在的战争可不是靠火箭弹就能打赢的,我们怎么还在走这条老路?真是让人着急!“也有网友持不同观点,“别小看了非制导武器训练的重要性,那可是飞行员的基础功啊!就算未来不再使用,现在也得保留训练,否则哪来的精准度?“还有网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道:“大家都被‘歼-20打火箭‘的新闻给唬住了,你们考虑过中国的制导武器产能有多强吗?我们根本用不着像俄罗斯那样东拼西凑。“

活久见!“歼-20没逃掉打火箭”,俄苏-34惨痛经验国内还没重视?

总的来说,中国军队在非制导武器训练上的做法,并非是落后和保守,而是出于多方面的权衡考虑。一方面,基础训练的需要决定了这种训练短期内还将保留;另一方面,中国在制导武器的产能和储备上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日常训练自然更多地使用制导武器。从这个角度看,舆论对中国重蹈俄军覆辙的担忧是完全可以扫除的。不过,如何在现代化条件下提高飞行员的制导武器使用水平,将是中国军队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我们是否能够及时跟上时代潮流,就有赖于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解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