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活久見!“殲-20沒逃掉打火箭”,俄蘇-34慘痛經驗國内還沒重視?

作者:贊贊在路上

#文章首發挑戰賽#

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内容,點個“關注”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故事瞬間

活久見!“殲-20沒逃掉打火箭”,俄蘇-34慘痛經驗國内還沒重視?

文|贊贊在路上

編輯|贊贊在路上

中國航天日當天,一則“殲-20打火箭“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這件事情看似平常,但卻揭開了中國軍隊非制導武器訓練的一個傳統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一個國際熱點問題:在現代化精确制導武器的大潮下,非制導武器訓練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中國軍隊會不會像俄羅斯那樣,在實戰中因長期非制導武器訓練而陷入被動?輿論嘩然,各方觀點紛呈。我們有必要冷靜分析這個問題的本質,理清事實真相,得出客觀結論。

俄羅斯的蘇-34戰鬥轟炸機在烏克蘭戰争初期遭受重創,損失慘重。而就在最近,同型号的蘇-34在大量使用精确制導炸彈後,攻擊力驟然提升,讓烏克蘭防線防不勝防。這前後判若雲泥的反差,令人震驚。難怪輿論會對中國戰機的“打火箭“訓練視為“硬傷“,生怕重蹈俄羅斯的覆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俄軍的蘇-34之是以初期節節敗退,主要原因就是長期未能掌握制導炸彈的使用技巧,疲于奔命地投擲低精度的非制導武器。可是,中國的戰機部隊又怎會跟俄軍一樣,在現代化精确制導武器面前視而不見,固步自封?難道我們的軍隊真的像輿論所憂慮的那樣,長期無法突破制導武器的量産瓶頸?真相又是如何?

活久見!“殲-20沒逃掉打火箭”,俄蘇-34慘痛經驗國内還沒重視?

事實上,中國軍隊并非一直拘泥于非制導武器訓練,隻是出于一些現實原因和考慮,保留了這種做法。比如,殲-7、殲-16等戰機,以及轟-6K這樣的重型轟炸機,都曾公開使用過火箭彈和鐵炸彈進行武器投放訓練。這不僅場面壯觀、視覺沖擊力強,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飛行員的基本功、提高投彈精準度。可見,非制導武器訓練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基礎訓練的需要,并非是無可奈何的權宜之計。

然而,這并不意味着中國軍隊的制導武器就落後了。事實恰恰相反,大陸不僅在制導武器的種類和數量上遙遙領先,産能更是世界第一,絕對能夠滿足日常訓練的需求。之是以外界很少看到相關的訓練畫面,主要是因為射程動辄幾十公裡的制導武器投擲訓練,拍攝的确存在很大困難。另一方面,為了確定彈藥庫存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每年都必須消耗一部分制飛彈藥,不用于訓練是根本不可能的。

活久見!“殲-20沒逃掉打火箭”,俄蘇-34慘痛經驗國内還沒重視?

追根溯源,非制導武器訓練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葉。當時,精确制導武器在世界範圍内仍屬于“新生事物“,中國自然更是手無縛雞之力。在這種情況下,非制導武器訓練就成為無可厚非的權宜之計。而一旦培養出這種習慣,即便制導武器後來“遍地開花“,它也就一直保留了下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俄軍之是以在烏克蘭戰場上吃了大虧,很可能是因為在冷戰結束後,其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序遭遇阻滞,以至于無法順利實作“新裝舊“的過渡。

展望未來,在精确制導武器無疑将主導未來戰場格局的大趨勢下,中國軍隊必将加大制導武器的使用力度,逐漸減少非制導武器的使用比例。但這決不意味着要徹底放棄後者,因為基礎訓練的需要,非制導武器訓練短期内還将保留下來。不過,相比之下,制導武器訓練的頻率和強度将持續增加,以確定部隊在現代化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飛行員就需要不斷摸索和總結制導武器的使用經驗,以確定将來能夠做到駕輕就熟、落地生根。

活久見!“殲-20沒逃掉打火箭”,俄蘇-34慘痛經驗國内還沒重視?

這件事情很快就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有網友認為,中國軍隊的非制導武器訓練傳統是落後的表現,必将在未來的實戰中吃虧。“現在的戰争可不是靠火箭彈就能打赢的,我們怎麼還在走這條老路?真是讓人着急!“也有網友持不同觀點,“别小看了非制導武器訓練的重要性,那可是飛行員的基礎功啊!就算未來不再使用,現在也得保留訓練,否則哪來的精準度?“還有網友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道:“大家都被‘殲-20打火箭‘的新聞給唬住了,你們考慮過中國的制導武器産能有多強嗎?我們根本用不着像俄羅斯那樣東拼西湊。“

活久見!“殲-20沒逃掉打火箭”,俄蘇-34慘痛經驗國内還沒重視?

總的來說,中國軍隊在非制導武器訓練上的做法,并非是落後和保守,而是出于多方面的權衡考慮。一方面,基礎訓練的需要決定了這種訓練短期内還将保留;另一方面,中國在制導武器的産能和儲備上已經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日常訓練自然更多地使用制導武器。從這個角度看,輿論對中國重蹈俄軍覆轍的擔憂是完全可以掃除的。不過,如何在現代化條件下提高飛行員的制導武器使用水準,将是中國軍隊需要着力解決的一個新課題。我們是否能夠及時跟上時代潮流,就有賴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和解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