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作者:朱小悦爱侃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文 | 朱小悦爱侃娱

编辑 | 朱小悦爱侃娱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在1927年的秋收起义之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黄埔军校的精英成为该根据地的宝贵力量。其中黄埔四期的吕赤和六期的陈伯钧尤为关键。1928年2月,一次不慎的枪支走火事故导致吕赤不幸身亡,陈伯钧因此险些被枪毙。这起意外引起了主席的重视,他的一番话语和决策如何影响了士兵们的情绪,以及陈伯钧的命运呢?下面就由小朱带大家走进这个故事吧。

1910年11月26日陈伯钧出生于四川省的达川地区。从小他就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以其勤奋和优异的成绩在学校中著称。到了1923年,他考入了位于万县的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这段学习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在师范学校期间,陈伯钧有机会聆听了萧楚女的演讲,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的重要领导人。萧楚女的激情和理念对陈伯钧产生了深刻影响,唤醒了他对社会改革和革命的热情。同时,陈伯钧也通过阅读大量关于革命和社会改革的书籍和杂志,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思想理解。

陈伯钧在校期间的生活因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而发生了显著转变。这种参与最终导致他被学校开除,这一事件虽然对他是一个挑战,却也成为了他人生转折的契机。面对这种挑战,陈伯钧的政治信念变得更加坚定,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寻求参与革命活动的机会,以此推动社会的变革。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到了1926年,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役正在取得连连胜利,激励了全国各地的革命热情。特别是在10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之后,武汉迅速成为了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中心。这个历史时刻对陈伯钧来说,标志着他革命活动的新篇章,也预示着他未来在革命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他的生活和活动开始紧密地绕绕围绕这些变化展开,逐渐在革命的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1927年底毛主席为了增强红军的战斗力和政治敏感性,创立了龙江书院,也被称作红四军第一师第一团的教导队。在这个教导队的初期,队员们在一个地主家搜寻时意外发现了一把严重生锈的手枪。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由于红军当时迫切需要补充武器装备,尽管这把手枪条件不佳,但仍显得至关重要。教导队的指导员陈伯钧仔细地用枪油对手枪进行了修复,努力使其恢复功能。修理完成后,他急忙拿着手枪去向教导队队长吕赤汇报,期望通过此举强化部队的火力。

在他展示修好的手枪时,发生了意外:手枪突然走火,一发子弹击中了吕赤,导致其当场死亡。这一悲剧事件使得现场陷入了一片震惊与寂静。陈伯钧一时愣住,随后不禁跪在地上,悲痛地呼喊着队长的名字,痛苦万分。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这起事件很快被汇报给了毛主席,主席听闻后感到非常震惊和悲痛,他立刻前往事件现场,心中充满了如何减少这一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念头。到达现场后,毛主席发现陈伯钧已被士兵委员会拘留,一些士兵怒气冲冲,主张以死抵死,要求立即处决陈伯钧。

在对事件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之后,毛主席迅速地集合了士兵委员会的核心成员进行讨论。在这次会议上,他详细地分析了这一不幸事故的偶然性,并明确指出吕赤和陈伯钧之间不仅是同袍之情,更像兄弟一般。他强调了事故的意外性,并坚持陈伯钧没有任何故意伤害的意图。毛主席还强调了红军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脆弱的阶段,每一个战士的生命都无比珍贵,应避免因一时冲动作出可能会后悔的决策。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在毛主席的坚持和劝说下,张令彬和其他委员会成员同意暂缓对陈伯钧的枪决。毛主席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他对红军将领的珍重及对红军整体利益的考虑,也展示了在危机中如何以冷静和智慧保持团队的稳定和士气。这一事件虽然痛心,但也成为了教育和提醒红军需更加小心使用武器的重要案例。

陈伯钧在1930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担任红6军第一纵队参谋长时,该纵队装备了700多支枪械,拥有300多名党员,成为红6军的骨干力量。在他的策略指导下,该纵队曾在一场关键战役中大败敌军一个团,并成功歼灭了两个营的敌军力量。这一显著战果得到了上级巡视员的高度评价和表扬。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随后在1930年7月,随着红20军的成立,陈伯钧被任命为该军的参谋长。他在这一新职位上迅速展现了其领导和战术安排的才干。特别是在同年10月,红军在攻占吉安城的战斗中,陈伯钧亲自指挥前线,勇猛作战,期间不幸负伤。他的英勇行为激励了士兵们奋不顾身地战斗,最终成功夺取了城市。

在康复归队后,陈伯钧继续在军事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被晋升为红三军第七师师长。在此职位上,他率领部队成功地参与了多场反“围剿”作战,每次都能灵活利用战术和地形的优势,有效地抵抗敌军的进攻。通过他的精确指挥,部队不仅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还多次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为红军获得了关键的战略移动空间。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在其军事生涯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陈伯钧都显示了卓越的战术洞察力和坚韧的战斗意志,这不仅巩固了他作为军事领袖的地位,还大大提高了他在红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通过这些关键的领导时刻和个人牺牲,他为中国革命的最终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1934年底,陈伯钧被任命为红五军团参谋长,不久之后的1935年初,他和两位同僚董振堂、李卓然领导该军团在重要的太平渡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月22日,他们巧妙地导致红军掩护军委纵队安全通过赤水河的四渡,展示了卓越的战术智慧和指挥能力。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在接下来的行动中,陈伯钧迅速带领部队南下,突破了敌军严密的封锁线,在白腊坎地区为军委纵队的安全过河提供了关键掩护。当敌军意识到红军动向并开始追击时,陈伯钧机敏地调整战略,率领部队沿元宝山到大水井一带,巧妙地在扁岩塘地区过河,再次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捕。

在乌江的战斗中,陈伯钧再次展示了他卓越的指挥能力。他成功率领红五军团为主力部队掩护,强行渡过乌江,这一战役对于红军的战略性转移至关重要。在4月,面对敌军的多线追击,他保持冷静,并制定了一系列精准的战术策略,确保了中央红军的安全撤退路线,为红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陈伯钧的行动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连连胜利,更重要的是他在压力之下能够迅速做出决策的能力。他的领导保证了红军在复杂和危险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其战斗力和组织纪律,这为红军的长征和革命的持续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36年的春天,陈伯钧再度被召唤回到前线,此次他被调配到红四方面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不久后陈伯钧的才能和经验被进一步认可,他被提拔为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的军团长。在这一角色中,他负责领导和协调数个师的军事行动,显示了他作为战略家的卓越才能。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陈伯钧在多个职务上的调整反映了他在革命军中的高度灵活性和关键作用。无论是作为军团长还是其他领导岗位,他总是全心全意地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他的领导不仅是战术上的,更在于能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保持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他在不同岗位上的经验丰富了他的战略视野,使他能够在变幻莫测的战争环境中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决策。陈伯钧对于战术的敏锐洞察力,使他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战役,这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屡次得到证明。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每一次职务的调整,都是对陈伯钧才能的一次新考验,也是对他忠诚和能力的一次新认可。在他的领导下,部队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也在党和国家面临困难时刻提供了坚强的支持。他的事迹成为革命军人的楷模,激励着无数革命同志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奋斗。

在1955年的全军授衔仪式上,陈伯钧被荣耀地授予上将军衔,以表彰他在革命过程中所作出的显著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在多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防御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一切的成就,可以追溯到毛主席在关键时刻对他的信任和挽救。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如果不是毛主席在那次意外后果断的决策,陈伯钧的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可能都会有截然不同的走向。陈伯钧深知自己曾在生死边缘徘徊,这份得来不易的重生机会让他更加珍惜每一个能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机会。他将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和对主席的感激转化为了一次又一次的战场胜利。

吕赤的不幸逝世是陈伯钧心中永远的痛。他时常提及这一刻,坦诚自己对这位战友的逝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每一次纪念和追思的场合,陈伯钧都会表达对吕赤深深的歉意和缅怀,这种情感铭刻在他的心中,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正是这种对过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承拺,推动了陈伯钧在随后的军事生涯中不断超越自我,展现出卓越的战术理解和指挥才能。从长征的艰苦岁月到抗战与解放战争的烽火连天,陈伯钧始终在前线展现着他的英勇与智慧,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将军的传奇,也是一段深刻的历史教训——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正义与原则,如何将个人悲剧转化为国家与民族的力量。这使陈伯钧不仅在军事上获得了认可,更在道德和人格上赢得了尊重和敬仰。

误杀上级的红军干部:主席没有枪毙他,1955年成了开国上将

主要参考文献:《陈伯钧日记》《上将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