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作者:朱小悅愛侃娛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文 | 朱小悅愛侃娛

編輯 | 朱小悅愛侃娛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在1927年的秋收起義之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成立,黃埔軍校的精英成為該根據地的寶貴力量。其中黃埔四期的呂赤和六期的陳伯鈞尤為關鍵。1928年2月,一次不慎的槍支走火事故導緻呂赤不幸身亡,陳伯鈞是以險些被槍斃。這起意外引起了主席的重視,他的一番話語和決策如何影響了士兵們的情緒,以及陳伯鈞的命運呢?下面就由小朱帶大家走進這個故事吧。

1910年11月26日陳伯鈞出生于四川省的達川地區。從小他就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并以其勤奮和優異的成績在學校中著稱。到了1923年,他考入了位于萬縣的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這段學習經曆對他的思想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在師範學校期間,陳伯鈞有機會聆聽了蕭楚女的演講,她是中國共産黨早期青年運動的重要上司人。蕭楚女的激情和理念對陳伯鈞産生了深刻影響,喚醒了他對社會改革和革命的熱情。同時,陳伯鈞也通過閱讀大量關于革命和社會改革的書籍和雜志,進一步深化了他的思想了解。

陳伯鈞在校期間的生活因其積極參與學生運動而發生了顯著轉變。這種參與最終導緻他被學校開除,這一事件雖然對他是一個挑戰,卻也成為了他人生轉折的契機。面對這種挑戰,陳伯鈞的政治信念變得更加堅定,他開始更加積極地尋求參與革命活動的機會,以此推動社會的變革。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到了1926年,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役正在取得連連勝利,激勵了全國各地的革命熱情。特别是在10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武漢之後,武漢迅速成為了中國工農革命運動的一個重要中心。這個曆史時刻對陳伯鈞來說,标志着他革命活動的新篇章,也預示着他未來在革命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他的生活和活動開始緊密地繞繞圍繞這些變化展開,逐漸在革命的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1927年底毛主席為了增強紅軍的戰鬥力和政治敏感性,創立了龍江書院,也被稱作紅四軍第一師第一團的教導隊。在這個教導隊的初期,隊員們在一個地主家搜尋時意外發現了一把嚴重生鏽的手槍。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由于紅軍當時迫切需要補充武器裝備,盡管這把手槍條件不佳,但仍顯得至關重要。教導隊的指導員陳伯鈞仔細地用槍油對手槍進行了修複,努力使其恢複功能。修理完成後,他急忙拿着手槍去向教導隊隊長呂赤彙報,期望通過此舉強化部隊的火力。

在他展示修好的手槍時,發生了意外:手槍突然走火,一發子彈擊中了呂赤,導緻其當場死亡。這一悲劇事件使得現場陷入了一片震驚與寂靜。陳伯鈞一時愣住,随後不禁跪在地上,悲痛地呼喊着隊長的名字,痛苦萬分。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這起事件很快被彙報給了毛主席,主席聽聞後感到非常震驚和悲痛,他立刻前往事件現場,心中充滿了如何減少這一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念頭。到達現場後,毛主席發現陳伯鈞已被士兵委員會拘留,一些士兵怒氣沖沖,主張以死抵死,要求立即處決陳伯鈞。

在對事件現場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之後,毛主席迅速地集合了士兵委員會的核心成員進行讨論。在這次會議上,他詳細地分析了這一不幸事故的偶然性,并明确指出呂赤和陳伯鈞之間不僅是同袍之情,更像兄弟一般。他強調了事故的意外性,并堅持陳伯鈞沒有任何故意傷害的意圖。毛主席還強調了紅軍目前正處于一個非常脆弱的階段,每一個戰士的生命都無比珍貴,應避免因一時沖動作出可能會後悔的決策。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在毛主席的堅持和勸說下,張令彬和其他委員會成員同意暫緩對陳伯鈞的槍決。毛主席的處理方式展現了他對紅軍将領的珍重及對紅軍整體利益的考慮,也展示了在危機中如何以冷靜和智慧保持團隊的穩定和士氣。這一事件雖然痛心,但也成為了教育和提醒紅軍需更加小心使用武器的重要案例。

陳伯鈞在1930年表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擔任紅6軍第一縱隊參謀長時,該縱隊裝備了700多支槍械,擁有300多名黨員,成為紅6軍的骨幹力量。在他的政策指導下,該縱隊曾在一場關鍵戰役中大敗敵軍一個團,并成功殲滅了兩個營的敵軍力量。這一顯著戰果得到了上級巡視員的高度評價和表揚。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随後在1930年7月,随着紅20軍的成立,陳伯鈞被任命為該軍的參謀長。他在這一新職位上迅速展現了其上司和戰術安排的才幹。特别是在同年10月,紅軍在攻占吉安城的戰鬥中,陳伯鈞親自指揮前線,勇猛作戰,期間不幸負傷。他的英勇行為激勵了士兵們奮不顧身地戰鬥,最終成功奪取了城市。

在康複歸隊後,陳伯鈞繼續在軍事領域扮演着關鍵角色,被晉升為紅三軍第七師師長。在此職位上,他率領部隊成功地參與了多場反“圍剿”作戰,每次都能靈活利用戰術和地形的優勢,有效地抵抗敵軍的進攻。通過他的精确指揮,部隊不僅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還多次突破了敵人的包圍圈,為紅軍獲得了關鍵的戰略移動空間。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在其軍事生涯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陳伯鈞都顯示了卓越的戰術洞察力和堅韌的戰鬥意志,這不僅鞏固了他作為軍事領袖的地位,還大大提高了他在紅軍中的威望和影響力。通過這些關鍵的上司時刻和個人犧牲,他為中國革命的最終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1934年底,陳伯鈞被任命為紅五軍團參謀長,不久之後的1935年初,他和兩位同僚董振堂、李卓然上司該軍團在重要的太平渡戰役中發揮了關鍵作用。3月22日,他們巧妙地導緻紅軍掩護軍委縱隊安全通過赤水河的四渡,展示了卓越的戰術智慧和指揮能力。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在接下來的行動中,陳伯鈞迅速帶領部隊南下,突破了敵軍嚴密的封鎖線,在白臘坎地區為軍委縱隊的安全過河提供了關鍵掩護。當敵軍意識到紅軍動向并開始追擊時,陳伯鈞機敏地調整戰略,率領部隊沿元寶山到大水井一帶,巧妙地在扁岩塘地區過河,再次成功擺脫了敵人的追捕。

在烏江的戰鬥中,陳伯鈞再次展示了他卓越的指揮能力。他成功率領紅五軍團為主力部隊掩護,強行渡過烏江,這一戰役對于紅軍的戰略性轉移至關重要。在4月,面對敵軍的多線追擊,他保持冷靜,并制定了一系列精準的戰術政策,確定了中央紅軍的安全撤退路線,為紅軍争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陳伯鈞的行動不僅僅是戰場上的連連勝利,更重要的是他在壓力之下能夠迅速做出決策的能力。他的上司保證了紅軍在複雜和危險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其戰鬥力群組織紀律,這為紅軍的長征和革命的持續鬥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1936年的春天,陳伯鈞再度被召喚回到前線,此次他被調配到紅四方面軍中擔任重要職務。不久後陳伯鈞的才能和經驗被進一步認可,他被提拔為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團的軍團長。在這一角色中,他負責上司和協調數個師的軍事行動,顯示了他作為戰略家的卓越才能。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陳伯鈞在多個職務上的調整反映了他在革命軍中的高度靈活性和關鍵作用。無論是作為軍團長還是其他上司崗位,他總是全心全意地推動革命事業向前發展。他的上司不僅是戰術上的,更在于能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中保持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

他在不同崗位上的經驗豐富了他的戰略視野,使他能夠在變幻莫測的戰争環境中做出快速而準确的決策。陳伯鈞對于戰術的敏銳洞察力,使他能夠有效地組織和實施戰役,這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屢次得到證明。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每一次職務的調整,都是對陳伯鈞才能的一次新考驗,也是對他忠誠和能力的一次新認可。在他的上司下,部隊不僅在戰場上取得了重要的勝利,也在黨和國家面臨困難時刻提供了堅強的支援。他的事迹成為革命軍人的楷模,激勵着無數革命同志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不懈地奮鬥。

在1955年的全軍授銜儀式上,陳伯鈞被榮耀地授予上将軍銜,以表彰他在革命過程中所作出的顯著貢獻。他的軍事才能和上司力在多次戰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為新中國的建設和防禦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這一切的成就,可以追溯到毛主席在關鍵時刻對他的信任和挽救。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如果不是毛主席在那次意外後果斷的決策,陳伯鈞的命運以及中國革命可能都會有截然不同的走向。陳伯鈞深知自己曾在生死邊緣徘徊,這份得來不易的重生機會讓他更加珍惜每一個能為國家貢獻力量的機會。他将自己對革命的忠誠和對主席的感激轉化為了一次又一次的戰場勝利。

呂赤的不幸逝世是陳伯鈞心中永遠的痛。他時常提及這一刻,坦誠自己對這位戰友的逝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每一次紀念和追思的場合,陳伯鈞都會表達對呂赤深深的歉意和緬懷,這種情感銘刻在他的心中,成為他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正是這種對過去的反思與對未來的承拺,推動了陳伯鈞在随後的軍事生涯中不斷超越自我,展現出卓越的戰術了解和指揮才能。從長征的艱苦歲月到抗戰與解放戰争的烽火連天,陳伯鈞始終在前線展現着他的英勇與智慧,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

他的故事不僅是一位将軍的傳奇,也是一段深刻的曆史教訓——如何在逆境中堅持正義與原則,如何将個人悲劇轉化為國家與民族的力量。這使陳伯鈞不僅在軍事上獲得了認可,更在道德和人格上赢得了尊重和敬仰。

誤殺上級的紅軍幹部:主席沒有槍斃他,1955年成了開國上将

主要參考文獻:《陳伯鈞日記》《上将風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