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财政吃紧,各地不是想的降薪减员过紧日子,而是从民生涨价搞创收

作者:獨杯醉紅顏

当前,地方财政状况十分糟糕,收入明显减少但支出任务重重,这对各地区财政部门压力巨大。上级多次强调各地应实行各项举措以节约开支,实现体制内过紧日子。

财政吃紧,各地不是想的降薪减员过紧日子,而是从民生涨价搞创收

然而各地在应对困难中,似乎采取的做法并不是精简机构、降低工资以实现成本下降,而是通过涨价等方式增加公众负担,以弥补财政短缺。这种做法显然不妥,难以为继,也不利于公众认同。

近年来,地方财政收入明显下降,支出任务并未相应减少,这对财政部门形成了很大压力。上级多次强调应实施精简机构、降薪等措施,实现体制内过紧日子,这也是应对的必然选择。

财政吃紧,各地不是想的降薪减员过紧日子,而是从民生涨价搞创收

然而各地在应对困难中,似乎采取的做法并不直接面向成本控制。而是从民生基本下手,比如,水电等行业常年以价格涨幅超出通胀水平,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负担。根据媒体报道,部分地区还以“创收”为名,扩大交警执法领域进行过分创收等。

财政吃紧,各地不是想的降薪减员过紧日子,而是从民生涨价搞创收

这类做法实际上是以增加公众成本代替直接降低政府支出,弥补财政短缺,从本质上不利于解决问题。

这类做法难以为继,不仅无法根本解决财政困难,且极易引起公众不满。以涨价等方式从居民口袋“创收”,难以形成可持续性收入来源。公众负担一旦增加,会强烈要求调整,增加政府转移支出。

财政吃紧,各地不是想的降薪减员过紧日子,而是从民生涨价搞创收

这类做法违背公平正义原则,让部分群体承担他人应承担的成本,难服民意。长期以来,这类做法滥用已经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公众认为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追求短期利益,这将影响民间对政府改革的认同。

真正好的对策应该面向支出本身控制成本。比如可以通过精简冗余机构与人员,降低不必要开支;调整工资与福利政策进行成本优化;督促国有企业改革提质增效降本等方式。

财政吃紧,各地不是想的降薪减员过紧日子,而是从民生涨价搞创收

这需要政府真正下定决心进行体制内改革,而不是寻找旁门左道弥补缺口。也要加强监督居民权益,切实避免以增加公众负担来解决财政困难。只有通过有效减支与增加税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才能在保证公平的同时长治久安。

地方财政困难性已成事实,但以涨价等方式从民众口袋“创收”,实际上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也难以赢得民心。体制内改革降本才是长效的出路。只有真正面向成本体系进行深刻调整,才能使财政成本下降与居民权益相护衡,同时也是贯彻上级要求的合理性之举。

财政吃紧,各地不是想的降薪减员过紧日子,而是从民生涨价搞创收

各地必须清醒认识到,以涨价等方式从民众身上搜刮“创收”方式固然可以短期弥补一定缺口,但这种做法无法持续,也极易造成民怨。长远来看,这将是越搞越烂的死胡同。真正解决财政困难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深入推进体制内改革来实现长期而持续的成本下降。

比如,各地都可以考虑对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评估,实事求是地精简那些功能重叠或效率低下的部门项目。同时也要大胆进行人员优化,系统评估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对那些长期无所作为的“过号人员”进行去留调整。

财政吃紧,各地不是想的降薪减员过紧日子,而是从民生涨价搞创收

相关部门还应边学习先进经验,边调整不合理的薪酬政策,对一些收入较高但工作量不足的岗位实行合理降薪。只有深入部门进行这样的本质改革,才能真正永久性解决成本结构问题。

各地也应该主动推动国有资本运用架构的调整改革。比如可以考虑引入社会资本与多元化运营机制,使一些国有企业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运行。

财政吃紧,各地不是想的降薪减员过紧日子,而是从民生涨价搞创收

监管部门也要督促国企加强内部约束,杜绝体现在拨款中的各种弊病现象。只有国企通过改革成为规范健康的市场主体,才能真正给地方财政带来可持续的收入支持。

这需要重大决心与力度推进。这是必须走的唯一出路。各地基层组织必须引导全体民心与体制驻扎在改革轨道上,以最大决心推动各项变革与创新,真正实现体制内成本长期可控与财政状况可持续改善。

财政吃紧,各地不是想的降薪减员过紧日子,而是从民生涨价搞创收

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各方面要求最佳平衡点,也是贯彻上级决策精神的体现。希望各地能够旗帜鲜明地选择这条道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