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沁园春·雪》诞生地:500多人的小村出了4位省委书记

作者:旧时楼台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众所周知,这是毛主席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中的壮美诗句,可很多人并不清楚,这首举世闻名的诗作却是在一处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创作的,正是袁家沟。

那里位于陕西省清涧县东北55公里处,普通到在大陆地图上都很难找到,除了那首《沁园春•雪》让这小村庄声名在外,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至今也才500多人的村子,竟然先后走出了新中国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干部、28位地师级干部、70多位县团级干部,是名副其实的“红色胜地”。(白如冰与白栋材后来分别官至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曾任福建省委书记,较为年轻的白恩培官至云南省委书记,因严重违纪违法在2016年被判死缓。)

多年来,很多人都将这些殊荣归结为袁家沟占尽天时地利,事实真的如此吗?

回望历史,只有将袁家沟置于历史大背景下,我们才能洞悉这处小村庄为何如此人杰地灵,那段藏龙卧虎的传奇并非偶然。

《沁园春·雪》诞生地:500多人的小村出了4位省委书记

1936年,为了推动全国抗日武装斗争、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以此逐步实现我党对日直接作战的主张,毛主席亲率红军抗日先锋军开始东征,部队准备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在奔赴河北以及察哈尔抗日前线。

2月5日,毛主席及东征红军总部百余人来到袁家沟,因为那片区域已经有十几年的“闹红”历程,地下党组织和贫农会都已经成规模地展开工作,群众基础也很理想,自然成了一行人的临时落脚点。

在村民的回忆中,袁家沟的地形十分适合作战,隐蔽性也较强,这也有可能是毛主席当年选择在此度过16天战斗生活的原因之一。

当时,袁家沟一带已经连续多天下着鹅毛大雪,2月6日一早,毛主席便带着随行人员踏着积雪到距离村子15公里外的高家洼勘查地形,那里毗邻黄河渡口,也是队伍挥师东征的必经之路与关键节点。

面对眼前一片苍茫的黄土高原,毛主席不禁诗意大发,革命豪情油然而生,晚上回到窑洞后,坐在小炕桌旁的他,守着一盏麻油灯、披着一件蓝布大衣开始奋笔疾书,所有心潮澎湃被倾注笔尖,《沁园春•雪》可谓一气呵成。

《沁园春·雪》诞生地:500多人的小村出了4位省委书记

虽说这篇诗作直到1945年8月底才公开发表,可那大气磅礴的革命气势一度激得蒋介石恼羞成怒,还邀请多位反动文人妄图与毛主席一较高下,对此,毛主席也只是一笑了之,这也足以见得当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心胸的天地之差。

此外,著名的《东征宣言》也出自袁家沟,与《沁园春•雪》同样极具大情怀,那是我党面对日寇展现出的海纳百川的抗日心胸。

“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以一当十,是我精神,以十当一,是我实力。中华民族之不亡,日本帝国主义之必倒。”

2月8日,毛主席再次勘查地形,督促部队做好强渡准备工作,12日,他与彭德怀正式通知全军强渡待命,还特地要求全体指战员在渡河前必须对附近居民严守秘密。

16天短暂的相处,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给袁家沟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们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作风深深感动着村民们,在听闻毛主席连一件像样的衬衣都没有后,村支书白发云让妻子拿出家中珍藏多年的一块白细布,为毛主席精心缝制了一件白衬衣。

面对如此深情厚谊,毛主席一边高兴地收下,一边给了老乡4块红军票,如今,这些红军票早已成了无价珍品,也是一份令国人感慨万千的军民鱼水之情。

2月20日晚,毛主席与彭德怀正式发布东征作战命令,那一夜,黄河天险迎来了这支正义之师,抗日先锋军分三路顺利强渡黄河。

《沁园春·雪》诞生地:500多人的小村出了4位省委书记

2月21日早上,毛主席率领东征军总部机关与袁家沟乡亲们告别,随即踏上了艰险的东征征程,令人欣慰的是,当时这座村子就涌现出了20多名青壮年加入东征军行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在后来成了革命骨干,有如白栋材、白如冰、白治民3人还成为了我党高级将领。

在很多人看来,袁家沟人才辈出就是因为东征军那一次的短暂停留,事实上,这只是原因之一,诸多历史原因才成就了这座小村庄。

其一,很早就开始的“闹红”,让不少村民因此逐渐成长为进步人士。

其二,毛主席及党中央16天的停留,给很多村民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火种,从那之后,他们参与革命的热情也就变得更加高涨。

其三,那20多名随军出征的青壮年成为了村民的革命榜样,激励更多有志青年在此之后加入革命队伍。

其四,袁家沟从清朝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办学,这也进一步保证了走出去的有志之士能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说,所谓“风水宝地”这样的解释,不过是外界对这处村子的调侃罢了,多年来,袁家沟的村民们都坚信良好村风、重视教育才是村子人才辈出的关键。

当然,要说袁家沟真的是无比幸运的,当年凭借着群山环抱的优势地形让毛主席选择在此停留,这份荣耀的确不是每个小村子都能享有的。

如今,袁家沟的常住人口也仅有500多人,正如开篇所言,从这走出去的国家干部不胜枚举,即便没有走上仕途的普通村民,也纷纷靠着村里的红枣主导产业过着奋进又安乐的生活。

至于毛主席当年住过的窑洞还有他用过的小炕桌、麻油灯、蓝布大衣都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这也印证着他的革命精神从未离开,始终激励着村民还有新中国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