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发院青年师说|邢亦青:心怀信念,始终如一

作者:北大国发院
国发院青年师说|邢亦青:心怀信念,始终如一

编者按 EDITOR'S NOTE

“青山独去无人见,雨后竹声空阔中。”北大国发院在培养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仅重视学术成就的累积,更注重对教育情怀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今天,我们将走近一位既有深厚学术底蕴又充满教育情怀的青年学者——邢亦青老师。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旅程和对经济学的深刻洞察,构成了他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教育使命。

老师介绍

国发院青年师说|邢亦青:心怀信念,始终如一

邢亦青,北大国发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2016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Matthew Jackson教授;曾任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社会与经济网络、微观经济理论、市场和机制设计、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论文发表在 PNA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Microeconomics,Theoretical Economic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和《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邢亦青老师曾受邀在剑桥、耶鲁、普林斯顿、芝加哥、NBER等顶尖院校、机构和会议进行学术报告;担任Nature、PNAS、AER、Econometrica、QJE、MS、JASA等国际期刊的匿名审稿人。现开设《社会与经济网络》、《社会与经济网络导论》等课程。

求学经历

邢亦青老师的求学之旅充满了探索和发现。在本科入学时,出于个人兴趣与发展空间,他选择了数学专业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由于经双是当时北大非常受欢迎的双学位项目,学院老师们的背景也十分具有吸引力,因此抱着提高文科素养的目的与对知识的渴求,老师在本科二年级选择了经济学作为第二专业。邢老师表示,其实自己在本科期间对计算机、经济学、数学等多个领域都很感兴趣,最终是他在大三到台湾清华大学的交流经历让自己做出继续在国发院修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决定。

在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他遇到了一位对学术和生活都充满热情的博弈论教授,这位教授的态度和精神状态深深触动了他,邢老师意识到,即使在年纪较大时,保持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也是非常宝贵的。这种发现也促使他决定将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转向经济学。

在研究生阶段,邢老师继续跟随导师巫和懋教授研究博弈论领域,除此之外,邢老师还加入了周其仁老师的土地组,在北京、天津、重庆、成都等多个城市进行调研,积累了丰富的调研经历, 因此老师对农村问题,土地问题和改革等话题也都非常感兴趣。在调研过程中周其仁老师曾说过:“人一定要有第一手的图景,也就是对经济对这个世界要有第一手的观察和情境”,这句话让邢老师印象尤为深刻,并使他后续更加关注研究问题与经济现实的结合。

国发院青年师说|邢亦青:心怀信念,始终如一

硕士毕业典礼和林毅夫教授合影

在决定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深造时,邢老师并未完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带着对理论经济学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好奇心进入博士项目。斯坦福的学术环境和与各领域顶尖学者的交流进一步开拓了他的视野,最终使他选择了社会经济网络和微观理论作为主要研究领域。老师表示,在目前看来,这是一个让自己特别自豪和感兴趣的方向,因为社会经济网络这个工具可以应用到与经济相关的所有方向,与不同领域的对话交流也让自己打开了视野。

国发院青年师说|邢亦青:心怀信念,始终如一

2016年在斯坦福大学和Ken Arrow教授合影

除此之外,老师还提到斯坦福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广”:除了自己感兴趣的微观理论,系里在经济学的几乎所有门类下都有世界顶尖的学者,自己的导师Dr.Matthew Jackson也反复强调知识广度的必要性。因此虽然深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老师始终觉得决定一个人视野的最终高度其实是认知的广度。

最后,老师认为在斯坦福期间积累的灵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学期专业课的学习,汇报,以及参与讨论都可以将自己带到领域的最前沿,目前自己进行的许多研究的也都基于求学时的灵感,在斯坦福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充满了探索和成长,这也对他之后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发院青年师说|邢亦青:心怀信念,始终如一

和博士生导师Matthew Jacson合影

职业发展

邢老师的职业道路始于他对学术世界的早期接触和深刻认同。由于自己的姥姥、姥爷都是大学老师,因此他小时候就体验到了自由的校园环境,并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这种成长环境也孕育了他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和对学术自由的欣赏。

老师表示,学者们总能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并持续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想不到自己在其他哪些岗位上还能在六七十岁的时候还时刻保持童心和探索欲,因此学者纯净的心灵世界总会让人觉得尤为珍贵。这种早期的影响在他选择走上教职路线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对邢老师而言,选择成为一名学者和教师,不仅是职业选择的问题,更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追求知识自由的必然结果。

回到国发院之前,邢老师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过七年的科研执教经历,并在剑桥大学担任过访问助理教授,这也为邢老师的职业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深度。尽管在海外有广泛的学术机会,邢老师表示回国对于自己只是早晚的事情,原因可以总结成两个字:情怀。国发院在老师心中一直是家一样的存在,在这里的学习经历以及收获的友谊是让自己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非常美好的时光。即使在国外工作的期间,他基本每年寒暑假都会回来看看。

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一则趣事:自己毕业在海外工作后,有一次回国在朗润园见到一位教务老师,教务老师问他说:“你是哪一级的,怎么还没有毕业,我感觉你已经在这边好久了对吧?”,老师笑着说可能自己出现的频率太高以至于教务老师觉得自己从没离开过。所以对邢老师来说,回到国发院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情怀总要落叶归根。现在站在讲台上,老师觉得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自己的师弟师妹们,这跟之前在国外的教学体验是非常不一样的。对邢老师而言,回到国发不仅仅是职业生涯的一个新阶段,更是一种“情怀”的归宿。

国发院青年师说|邢亦青:心怀信念,始终如一

2018年在北京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前校长Hugo教授、Beth Sonnenschein教授夫妇合影

研究工作

邢老师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微观经济学、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学等,但他特别关注社会网络的研究。社会网络是研究个体间关系的学问。邢老师认为,经济学最先研究个体选择,然后发展到两方互动譬如厂商-消费者或者博弈理论,接下来就是多个个体间的互动,这正是社会网络研究的核心。社会网络研究强调不同个体之间关系的异质性,探索这些关系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和决策。例如,在金融网络的研究中,不同机构间的联系和位置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和风险传播。

这个领域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新”,一个是“广”。新是指,这个领域是最近十几二十年来,在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涌现出大量的新问题、数据、方法;在国内的研究和教学更是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巨大的空间。广是指社会网络的应用极其广泛,可以覆盖经济学几乎所有领域,乃至管理、社会、国际关系等很多学科。因此,通过社会网络的视角,邢老师运用理论、实证、实验等方法,能为经济学和其他学科提供新的工具和启发,不仅可以做重要的研究,还可以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满足作为学者的好奇心。

邢老师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重要的社会中,社会网络的研究尤为重要。中国社会的关系网络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深深植根于经济活动和决策过程中。从历史上看,各类非正式的关系网,譬如家族、社群、邻里、老乡关系等,是中国社会运行中必不可少的支柱;而现在同学们找工作、找实习、找内推其实也是一个运用社会网络的结果。因此,邢老师的研究着力于揭示社会网络对于个体决策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邢老师也指出了中国当前社会网络研究存在的发展空间:尽管社会网络在中国会有巨大的应用,但关于中国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中国又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个最好的试验田: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发展迅速,所以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时间会看到不同的发展阶段;反过来,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域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就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允许我们探索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了人拥抱正规市场的机会,反过来正规市场机会的发展又如何影响和决定社会网络关系的演变。在文献中,多强调非正规制度和正规制度之间互相替代、此消彼长的关系,但现实中两者往往共存,关系也更加丰富,也存在互补的层面,并且共同演变。这个视角对我们理解经济发展以及制度安排都有很大帮助。

此外,老师还特别强调了社会网络在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中的应用。老师指出,数字经济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网络外部性,即消费者使用产品服务的效用受到其他人的使用情况影响。这既包括云服务、社交媒体等产品服务的使用,也包括同侪效应、合作等行为溢出。进一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遍应用,许多经济行为也被赋予了网络外部性:连吃喝住行这样最传统的消费行为,当人们在朋友圈、点评网上相互分享体验,也便具有了网络外部性。

对网络外部性的传统讨论主要基于社会加总层面,而现实中人们之间的外部性影响存在许多维度的异质性——譬如每个人受影响的程度、参照组都常常不同,受到的影响和对他人的影响也可以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为刻画这种异质性提供了视角和工具,帮助我们更深刻、准确地理解网络外部性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另外,随着数字、平台经济的发展,许多消费和劳动活动都从线下转到线上,涌现出大量全新的研究问题和数据,网络分析在其中的作用也变得愈发重要。

教学体验

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社会网络分析在国内教学上存在很大空白。邢老师回归母校后,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分别新开设了《社会与经济网络》、《社会与经济网络导论》等课程。这应该是这个研究领域第一次出现在北大乃至其他兄弟院校经管学科的课堂。

老师表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同师弟师妹们进行讨论交流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此外,课程的开设更是对自己研究的拓展。一方面,把一个研究领域系统性地整理成为课程,需要对这一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进行大量思考和再学习;同时,因为社会网络是一个典型的交叉领域,老师也希望在课程中强调网络分析视角与不同领域的结合,探索这一视角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不仅与自己的兴趣十分匹配,也提供了跟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进一步交流合作的机会,这是让老师觉得很欣慰的事情。

最后,老师也对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多年求学研究的感悟:对于博士生来说,不仅要深挖自己的专业领域,更应该珍惜自己在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对广博知识的渴求,避免把“博士”变为“细士”;学者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这个身份还代表了好奇心和更高的自由度,去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去听其他领域的seminar,这些活动在短期可能收益不大,但长期往往会对我们的高度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本科生来说,老师建议不要局限在某一个方向或者学科。同时,无论处于求学的什么阶段,和同辈的交流互动总是非常重要,因为同学会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伙伴。

最后,老师也鼓励大家积极主动地跟老师交流,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有时不太好意思找老师交流互动,认为这样会耽误老师们的宝贵时间;但成为老师之后深有体会,老师们往往很期待和同学们的交流——和一群非常聪明的年轻人一起讨论学术、探索合作机会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也是教师这个工作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供稿 | 高涓夏、钟睿煊、蔡钰洁根据采访内容整理

排版| 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