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發院青年師說|邢亦青:心懷信念,始終如一

作者:北大國發院
國發院青年師說|邢亦青:心懷信念,始終如一

編者按 EDITOR'S NOTE

“青山獨去無人見,雨後竹聲空闊中。”北大國發院在培養學術研究的道路上,不僅重視學術成就的累積,更注重對教育情懷和探索精神的培養。今天,我們将走近一位既有深厚學術底蘊又充滿教育情懷的青年學者——邢亦青老師。他在國内外的學術旅程和對經濟學的深刻洞察,構成了他獨特的學術視角和教育使命。

老師介紹

國發院青年師說|邢亦青:心懷信念,始終如一

邢亦青,北大國發院經濟學長聘副教授。2016年獲得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Matthew Jackson教授;曾任職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研究興趣主要集中于:社會與經濟網絡、微觀經濟理論、市場和機制設計、發展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論文發表在 PNA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Microeconomics,Theoretical Economic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和《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等國内外頂尖學術期刊。邢亦青老師曾受邀在劍橋、耶魯、普林斯頓、芝加哥、NBER等頂尖院校、機構和會議進行學術報告;擔任Nature、PNAS、AER、Econometrica、QJE、MS、JASA等國際期刊的匿名審稿人。現開設《社會與經濟網絡》、《社會與經濟網絡導論》等課程。

求學經曆

邢亦青老師的求學之旅充滿了探索和發現。在大學入學時,出于個人興趣與發展空間,他選擇了數學專業作為自己的主修專業。由于經雙是當時北大非常受歡迎的雙學位項目,學院老師們的背景也十分具有吸引力,是以抱着提高文科素養的目的與對知識的渴求,老師在大學二年級選擇了經濟學作為第二專業。邢老師表示,其實自己在大學期間對計算機、經濟學、數學等多個領域都很感興趣,最終是他在大三到台灣清華大學的交流經曆讓自己做出繼續在國發院修讀經濟學碩士學位的決定。

在台灣清華大學數學系,他遇到了一位對學術和生活都充滿熱情的博弈論教授,這位教授的态度和精神狀态深深觸動了他,邢老師意識到,即使在年紀較大時,保持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求也是非常寶貴的。這種發現也促使他決定将未來的學習和研究方向轉向經濟學。

在研究所學生階段,邢老師繼續跟随導師巫和懋教授研究博弈論領域,除此之外,邢老師還加入了周其仁老師的土地組,在北京、天津、重慶、成都等多個城市進行調研,積累了豐富的調研經曆, 是以老師對農村問題,土地問題和改革等話題也都非常感興趣。在調研過程中周其仁老師曾說過:“人一定要有第一手的圖景,也就是對經濟對這個世界要有第一手的觀察和情境”,這句話讓邢老師印象尤為深刻,并使他後續更加關注研究問題與經濟現實的結合。

國發院青年師說|邢亦青:心懷信念,始終如一

碩士畢業典禮和林毅夫教授合影

在決定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進行深造時,邢老師并未完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帶着對理論經濟學的興趣和對實際問題的好奇心進入博士項目。斯坦福的學術環境和與各領域頂尖學者的交流進一步開拓了他的視野,最終使他選擇了社會經濟網絡和微觀理論作為主要研究領域。老師表示,在目前看來,這是一個讓自己特别自豪和感興趣的方向,因為社會經濟網絡這個工具可以應用到與經濟相關的所有方向,與不同領域的對話交流也讓自己打開了視野。

國發院青年師說|邢亦青:心懷信念,始終如一

2016年在斯坦福大學和Ken Arrow教授合影

除此之外,老師還提到斯坦福給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廣”:除了自己感興趣的微觀理論,系裡在經濟學的幾乎所有門類下都有世界頂尖的學者,自己的導師Dr.Matthew Jackson也反複強調知識廣度的必要性。是以雖然深度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但老師始終覺得決定一個人視野的最終高度其實是認知的廣度。

最後,老師認為在斯坦福期間積累的靈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學期專業課的學習,彙報,以及參與讨論都可以将自己帶到領域的最前沿,目前自己進行的許多研究的也都基于求學時的靈感,在斯坦福的學習和研究經曆充滿了探索和成長,這也對他之後的學術生涯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國發院青年師說|邢亦青:心懷信念,始終如一

和博士生導師Matthew Jacson合影

職業發展

邢老師的職業道路始于他對學術世界的早期接觸和深刻認同。由于自己的外婆、外公都是大學老師,是以他小時候就體驗到了自由的校園環境,并在學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中長大,這種成長環境也孕育了他對知識探索的渴望和對學術自由的欣賞。

老師表示,學者們總能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并持續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他想不到自己在其他哪些崗位上還能在六七十歲的時候還時刻保持童心和探索欲,是以學者純淨的心靈世界總會讓人覺得尤為珍貴。這種早期的影響在他選擇走上教職路線時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對邢老師而言,選擇成為一名學者和教師,不僅是職業選擇的問題,更是實作個人理想和追求知識自由的必然結果。

回到國發院之前,邢老師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過七年的科研執教經曆,并在劍橋大學擔任過通路助理教授,這也為邢老師的職業發展增添了豐富的國際視野和學術深度。盡管在海外有廣泛的學術機會,邢老師表示回國對于自己隻是早晚的事情,原因可以總結成兩個字:情懷。國發院在老師心中一直是家一樣的存在,在這裡的學習經曆以及收獲的友誼是讓自己至今回想起來都覺得非常美好的時光。即使在國外工作的期間,他基本每年寒暑假都會回來看看。

老師也向我們分享了一則趣事:自己畢業在海外工作後,有一次回國在朗潤園見到一位教務老師,教務老師問他說:“你是哪一級的,怎麼還沒有畢業,我感覺你已經在這邊好久了對吧?”,老師笑着說可能自己出現的頻率太高以至于教務老師覺得自己從沒離開過。是以對邢老師來說,回到國發院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情懷總要落葉歸根。現在站在講台上,老師覺得自己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生,更是自己的師弟師妹們,這跟之前在國外的教學體驗是非常不一樣的。對邢老師而言,回到國發不僅僅是職業生涯的一個新階段,更是一種“情懷”的歸宿。

國發院青年師說|邢亦青:心懷信念,始終如一

2018年在北京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前校長Hugo教授、Beth Sonnenschein教授夫婦合影

研究工作

邢老師的研究領域廣泛,涵蓋微觀經濟學、市場機制、發展經濟學等,但他特别關注社會網絡的研究。社會網絡是研究個體間關系的學問。邢老師認為,經濟學最先研究個體選擇,然後發展到兩方互動譬如廠商-消費者或者博弈理論,接下來就是多個個體間的互動,這正是社會網絡研究的核心。社會網絡研究強調不同個體之間關系的異質性,探索這些關系如何影響經濟行為和決策。例如,在金融網絡的研究中,不同機構間的聯系和位置會影響整個網絡的穩定性和風險傳播。

這個領域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新”,一個是“廣”。新是指,這個領域是最近十幾二十年來,在經濟學乃至社會科學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湧現出大量的新問題、資料、方法;在國内的研究和教學更是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還有巨大的空間。廣是指社會網絡的應用極其廣泛,可以覆寫經濟學幾乎所有領域,乃至管理、社會、國際關系等很多學科。是以,通過社會網絡的視角,邢老師運用理論、實證、實驗等方法,能為經濟學和其他學科提供新的工具和啟發,不僅可以做重要的研究,還可以學習其他學科領域的新問題新現象,滿足作為學者的好奇心。

邢老師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關系重要的社會中,社會網絡的研究尤為重要。中國社會的關系網絡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而是深深植根于經濟活動和決策過程中。從曆史上看,各類非正式的關系網,譬如家族、社群、鄰裡、老鄉關系等,是中國社會運作中必不可少的支柱;而現在同學們找工作、找實習、找内推其實也是一個運用社會網絡的結果。是以,邢老師的研究着力于揭示社會網絡對于個體決策和經濟發展的作用。

邢老師也指出了中國目前社會網絡研究存在的發展空間:盡管社會網絡在中國會有巨大的應用,但關于中國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中國又是社會網絡研究的一個最好的試驗田:我們國家地域廣闊,發展迅速,是以在同一個地區不同的時間會看到不同的發展階段;反過來,同一個時間不同的地域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這就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允許我們探索在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網絡如何影響了人擁抱正規市場的機會,反過來正規市場機會的發展又如何影響和決定社會網絡關系的演變。在文獻中,多強調非正規制度和正規制度之間互相替代、此消彼長的關系,但現實中兩者往往共存,關系也更加豐富,也存在互補的層面,并且共同演變。這個視角對我們了解經濟發展以及制度安排都有很大幫助。

此外,老師還特别強調了社會網絡在數字經濟與平台經濟中的應用。老師指出,數字經濟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網絡外部性,即消費者使用産品服務的效用受到其他人的使用情況影響。這既包括雲服務、社交媒體等産品服務的使用,也包括同侪效應、合作等行為溢出。進一步,随着社交媒體的普遍應用,許多經濟行為也被賦予了網絡外部性:連吃喝住行這樣最傳統的消費行為,當人們在朋友圈、點評網上互相分享體驗,也便具有了網絡外部性。

對網絡外部性的傳統讨論主要基于社會加總層面,而現實中人們之間的外部性影響存在許多元度的異質性——譬如每個人受影響的程度、參照組都常常不同,受到的影響和對他人的影響也可以不同。社會網絡分析工具為刻畫這種異質性提供了視角和工具,幫助我們更深刻、準确地了解網絡外部性及其經濟社會影響。另外,随着數字、平台經濟的發展,許多消費和勞動活動都從線下轉到線上,湧現出大量全新的研究問題和資料,網絡分析在其中的作用也變得愈發重要。

教學體驗

作為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社會網絡分析在國内教學上存在很大空白。邢老師回歸母校後,向研究所學生和大學生分别新開設了《社會與經濟網絡》、《社會與經濟網絡導論》等課程。這應該是這個研究領域第一次出現在北大乃至其他姊妹校經管學科的課堂。

老師表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同師弟師妹們進行讨論交流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此外,課程的開設更是對自己研究的拓展。一方面,把一個研究領域系統性地整理成為課程,需要對這一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進行大量思考和再學習;同時,因為社會網絡是一個典型的交叉領域,老師也希望在課程中強調網絡分析視角與不同領域的結合,探索這一視角廣泛的應用場景。是以這兩門課程的設定不僅與自己的興趣十分比對,也提供了跟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們進一步交流合作的機會,這是讓老師覺得很欣慰的事情。

最後,老師也對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多年求學研究的感悟:對于博士生來說,不僅要深挖自己的專業領域,更應該珍惜自己在思維最活躍的時候對廣博知識的渴求,避免把“博士”變為“細士”;學者并不僅僅是一個職業,這個身份還代表了好奇心和更高的自由度,去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流,去聽其他領域的seminar,這些活動在短期可能收益不大,但長期往往會對我們的高度産生深遠影響。對于大學生來說,老師建議不要局限在某一個方向或者學科。同時,無論處于求學的什麼階段,和同輩的交流互動總是非常重要,因為同學會是陪伴我們一生的夥伴。

最後,老師也鼓勵大家積極主動地跟老師交流,自己做學生的時候有時不太好意思找老師交流互動,認為這樣會耽誤老師們的寶貴時間;但成為老師之後深有體會,老師們往往很期待和同學們的交流——和一群非常聰明的年輕人一起讨論學術、探索合作機會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情,也是教師這個工作最寶貴的财富之一。

供稿 | 高涓夏、鐘睿煊、蔡钰潔根據采訪内容整理

排版| 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