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岭南文化新地标 湾区交流会客厅

作者:南方都市报

4月25日傍晚,航拍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组成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于5月1日起免费向公众开放。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省级重大文化标志性项目,先后被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省市文件规划。

艺术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与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合作设计完成,获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设计以“文化巨轮、时光拱廊、鹅潭写意、云山艺境”为理念,三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从江岸向后逐渐由低到高、叠级而上,从远处看有巨轮出海之态,寓意“岭南文化乘风破浪、远播四海”。

艺术中心定位为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文化博览群体,打造“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是展现岭南文化“双创”成果、推进人文湾区建设、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该项目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畔三江交汇处,在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核心区的临珠江用地上,具有560米长的临江景观面。

造型:犹如停靠江边的文化巨轮

设计采用现代建筑语言抽象写意,表达文化巨轮、鹅潭飞虹的设计概念。

由于滨江退让线和高度线控制,主体建筑靠南面鹅潭路,面向珠江形成30米、50米、80米的三级天际线变化,同时从东西两侧向中心逐渐抬升形成叠级造型,呼应珠江边的高度控制线。呈现近360米的横向长轴建筑体型,犹如停靠江边的文化巨轮。朝向鹅潭路的城市界面完整统一,在中心位置形成巨型的飞拱,是宽60米、高10米的城市架空公共广场,成为市民日常活动的开放场所,并一直连通到珠江岸边景观带。

外立面采用白色冰裂纹釉面陶瓷板和釉面玻璃幕墙,传承从“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中国陶瓷文化。

景观:日常市民可观看三江六岸

以水为景观设计语言,承托主体建筑船的造型,以曲直结合的地面铺装和绿化烘托主体,形成广场水景区、下沉休闲区、滨水景观带、亲水平台等多个景观节点。

滨水岸线设置亲水栈道和活动平台将广场向珠江的延伸,是从珠江岸线观看建筑的重要视点,也是体验老城市新活力的市民活动场所。在亲水平台上打造“白鹅潭大舞台”,可增强艺术中心的文化氛围,成为展示大湾区文艺成果的特色舞台,日常可以作为市民观看白鹅潭三江六岸城市景观的重要观景点,是激发艺术中心全天候城市活力的焦点。

艺术中心将作为珠江沿线的重要城市节点,在晚上重点打造的建筑立面灯光将在白鹅潭南岸点亮艺术中心,节假日的灯光秀配合灯光效果,打造城市亮点,将全面提升白鹅潭的夜间活力。

功能:美术非遗文学三馆合一

艺术中心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三馆于一体,三馆在功能上各自独立,又在形象上形成统一的整体。在设计中,三馆在上部形成各自独立的塔楼体量,下部通过整体景观、飞虹廊桥、共享艺术大厅、地下商业空间等共享共用的功能体形成整体的建筑基座,同时在出入口和流线组织上既三馆独立,又在这些共享区域实现三馆互联互通。

访谈

何镜堂院士解析艺术中心设计理念:

最大特点是展现“老城区新活力”

记者:请分享你在设计方面的理念。

何镜堂:首先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了“老城区新活力”的精神,延伸了老城市的文化基因。在这里创建现代风格建筑,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这代表广东不但要建设成为经济大省,也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是岭南文化走向大湾区、走向全世界,走向文化高地的一个重要创举。

第二个方面,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也非常注重与周边环境、气候的和谐共融,保持水清岸绿的自然环境,突出人文湾区的精神风貌。作为一个滨水建筑,我们整体建筑体量很大,为了保证城市与江沟通融合,我们在中间做了一个巨型廊桥,将三个场馆有机结合起来,整条廊桥也寓意着岭南文化千年以来文化特性的变迁,场馆则寓意岭南文化作为文化巨轮扬帆起航,推向全世界。

第三个方面,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不仅是一个展览场馆,也是我们市民平常活动的“城市客厅”。在空间设计方面,我们将横贯在建筑与珠江间的一条马路移到后面,让建筑和珠江融合在一起,同时在此处设计了下沉广场和舞台,保障市民的活动空间。我们也结合周边景观,把码头改造成多层次的、高低错落的立体观赏交流空间,不管是闭馆还是开馆,都不影响市民休闲活动散步:人们可以从海上坐船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从下面的绿地广场仰视建筑,或者在建筑里向外看珠江……从不同层面看,都是风景,都是意境。

此外,我们也非常注重晚上的灯光,场馆亮灯的时候是呈现一条文化巨轮渐渐扬帆起航之姿的,代表我们的岭南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记者:这个建筑的外立面其实像一个艺术的“艺”字,你是怎么能够让这样一个艺术的“艺”字融入到我们建筑的外立面?

何镜堂:建筑要讲究艺术性,也要讲究实用性。在艺术处理上,这种大型的文化建筑一定要大气开放,而高低错落是岭南环境气候带来的特定艺术,结合滨水的环境,三个场馆大小不一、位置有别,整体看过去就像文化巨轮扬帆起航。艺术也要跟它的实用功能结合,一个好的作品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处处考虑人的需求:有的需要天光,有些需要封闭等。我们也希望建筑不论是从水上看,从陆地看,还是从空中看,都好看。

记者:美术馆、文学馆、非遗馆这三个馆设计特色是什么?

何镜堂:在多年的城建工作中,我形成了简称为“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它对于这个项目也是适用的。“两观”是建筑在空间上的整体观和在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性”是指建筑要同时满足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个馆恰恰就是把这种地域文化、环境、气候、滨水特点给凸显出来,也算是我们给广州交了一个比较好的答卷。

每个馆的创作设计,都需要根据它们各自的使用功能来决定它的装修风格。像美术馆,作品的陈列就需要比较简洁大气,让内部空间足够流通,整体采用浅色墙面,突出艺术品;像非遗馆,就需要比较多非遗的一些装饰性的、传统的东西;文学馆注重的就是阅读、研究、互动……但是最需要注意的点是它的流动性,岭南文化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注重舒适感,比较舒展、通融、创新。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裴晗 罗彦清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徐杰